浅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策略
2011-08-15王庆林
王庆林
(菏泽学院,山东 荷泽 274015)
如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关系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在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和改革毕业生就业体制的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将“一次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就业难问题,更加导致它成为敏感话题。而与之相关的“就业指导”这一新兴的行业,也备受政府主管部门和各界学者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作为一直工作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一线的辅导员,必须以创新的思想来改变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在就业指导的理论、方法、模式等问题上做好研究,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一、高校中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既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又关系到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和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成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就业指导是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家有关文件,当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表现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支教、支农、支医、扶贫等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鼓励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完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有关政策。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因素
1.管理制度方面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大学生就业状况一直是与经济体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就由“统包统分”的分配制度转变成“自主择业”的分配制度。这表明大学生不得不走进市场,依靠个人的能力与素质、利用学校的有效(无形)资源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2)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影响
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和现代化建设的展开,用人制度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以及人才资源的配置与开发的不断深化,人才市场开始形成。
(3)大学生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
随着经济与政治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经历了统包统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三个阶段。“自主择业”不仅对学生是挑战,同样接受挑战的还有高校,每年各个高校的毕业生招聘会,以及用人单位的态度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2.高校管理方面
(1)高校了解就业市场的主体情况不充分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完全适应“自主择业”的要求,表现在:第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由政府的教育、计划和人事部门管理,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和落实工作的主渠道是招聘会。而随着毕业生的增加,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社会化、市场化的程度不够,已不能满足毕业生更多的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第二,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计划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使得学生毕业时学科结构和专业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而就业指导工作根据这一现状研究及开拓市场的力度不够。第三,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效用也不够大。第四,共性的就业指导能够做到,而特性的就业指导常常做不到。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不强
据调查,我国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未就业的部分人中,宁愿等待,也只选择在发达地区就业,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另外,大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基本解决问题能力,也被用人单位视为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这表明,大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即非认知技能的培育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就业政策辅导
在生涯规划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高校就业指导不仅仅指导学生如何找工作,还应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发现、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把培养和输送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根本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上掌握职业选择与事业发展的主动权。就业指导要实现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观念转变,促使学生认识自我、开发自我。
2.转变就业观念,倡导自我创业,拓展就业途径
目前,大学生普遍受利益驱动的影响,他们选择职业考虑最多的是单位是否在大、中城市,经济效益如何,而对国家的需要、个人未来的发展则考虑得较少。因此,转变择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首要问题,就业指导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在新的理念指导下,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鼓励他们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还要对学生进行发展式职业指导:不仅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示自我,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要指导毕业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科学决策能力,从而确立正确的择业观,顺利就业。
3.强化诚信教育,夯实毕业生道德基础
近年来,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不守信用,不守承诺的现象时有发生。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贯穿大学生活始终,将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结合起来。
4.筛选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择业决策
在信息时代,毕业生可以通过多种现代化通讯工具和手段获得需求信息,但这些信息并不是都有用,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毕业生对信息的筛应建立在对自己全面、客观、公正评价以及对用人单位相对了解的基础之上,要坚持在一定范围内择业、发挥优势和学以致用、面对现实的筛选原则,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需求信息具有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筛选后的信息,毕业生需要根据社会需求、个人期望以及兴趣、气质、能力、性格等因素进行择业决策,最终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
5.实现就业辅导工作的专业化,使就业指导思想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职业选择是一种过程,职业发展同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一样,可以分为几个连续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象是所有大学生。大学的生涯辅导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要对各年级的大学生生涯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但在已经建立的辅导机构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事不分、政事合一的现象。从事指导工作的很少有专家和专业人员,因此在工作中往往以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就业指导,或者将求职择业的技巧等同于就业指导。因此,要使就业指导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必须与行政工作相分离,形成指导人员的职业化,进而实现专业化。只有实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就业指导工作才能科学、规范地发展。
6.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加大就业观念教育的力度
首先,根据现代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大学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社会。因此,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列入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其次,我国高校应加强招生的宣传和指导工作,使学生对将要选择的学校、专业有充分的了解。高校在学生入学前应对本校的各个专业的就业现状、专业性质、就业氛围和发展前景等进行详细的介绍,以增加学生的了解,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选择学校和专业,并依据社会需求来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咨询。因此,将就业指导前移到招生的宣传和指导环节中,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发挥我国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 楼仁功,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2(6)
[2] 叶盛楠.大学生就业的难点与政府作为[J].前言,2006(9)
[3] 王昌华,等.政治辅导员工作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3)
[4] 李兵宽,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没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5(l)
[5] 侯亚元.大学生全程性就业指导的探索[J].管理论,2006(6)
[6] 李红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