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师范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2011-08-15王晓艳

关键词:师范类行政院校

王晓艳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Thinking about the Talent Tra in ingM ode of the Adm in istrative Profession in Local Normal Un iversities

在西方,行政管理作为一种专业教育,最早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但是它作为一种专业学位教育,从文献上看,则是最早在19世纪的美国。行政管理专业的早期发展是单一性的,仅面向政府,只限于对国家公务员进行培养,后来随着社会的分工,对专业人才的日益增大的需求,行政管理教学才获得了迅速发展[1]。在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是起始于 20世纪 80年代,随着政治学的恢复与重建,行政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而在综合大学建立起来并迅速发展壮大。1998年,行政学专业改称行政管理并被划归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至此,地方师范类院校便开始试办行政管理专业,且部分师范类院校还取得了行政管理学硕士点授予权。总体来说,地方师范类院校创建的行政管理专业短时间内取得快速发展,但是他们在专业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并未形成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没有找准定位,没有建立明确、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准确清晰地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的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适应区域化发展的行政管理人才需求。

一、我国大学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二十多年来,我国大部分大学都开办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为社会和国家输送了许多行政管理人才,他们也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以下几种[2,3]:

1.专业知识传授型

这种模式主要注重文科知识的传播,教学计划中偏重于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等文科知识的传授,开设的专业课程有政治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史、西方政治制度史、行政管理学、领导科学、社会学、行政公文写作等。教学方法基本上以教师讲授为主,考试方式也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学生平时上课做笔记,考试前死记硬背笔记和课本。这是一种传统型的培养模式,部分高校仍在采用这一模式。

2.文理知识兼容型

这种模式在注重文科知识传授的同时,较多地注意理科知识的传授。因此在这些高校的教学计划中,除了政治学、行政管理学、领导科学、社会学等文科为主的知识外,还安排了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高等数学、统计学、会计学、电子商务概论等作为专业必修课,同时在选修课中安排了较多地理工课程。这种模式强调文理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时,既注重定性分析,又注重定量分析。考试方式既注重闭卷考试,也注重开卷和实际操作。这种模式在“大科学”时代,逐渐受到重视,并加以实践。

3.公务员目标型

这种模式,是一些高校针对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大量招收公务员,为了应考而设立的一种培养模式。因为行政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上有较多的课程与报考公务员都有较紧密的联系,因而相对其他专业而言,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报考公务员方面有较多的优势。因此,一些高校对原来的专业培养计划做了较大的系统修改,对与报考公务员紧密相关的课程,如国家公务员制度、领导科学、行政管理学、行政公文写作、行政法、逻辑学等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对与报考公务员关系不紧密的课程则尽量少开设或不开设,专业课考试方式以闭卷为主,考试题型以国家人事部或地方各级政府机关招考公务员的题型为主,出题内容和范围参照报考公务员的相关参考书的内容及模拟试题。这种模式,便于学生就业出路的拓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会有所欠缺。

4.双专业型

这些高校开设的 3+2或 4+1双学位培养模式中,允许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可以参加本校任何其他一个专业的学位学习,也允许其他专业学生参加行政管理专业的双学位课程学习,这样,行政管理专业与本校的理工科专业,与本校的文科专业的教育学、中文、政法、工商管理、经济学、新闻、社会学、外语、历史等专业相互交叉。这种双专业型的培养模式,大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5.综合能力培养型

这种模式注重素质教育,以全面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在教学计划中,既注重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的培养,又有经济学、社会学、高等数序、法学、逻辑学等知识作为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通过分析,我们可知,这五类人才培养模式各有特色,有的重视理论基础,有的重视实践应用,有的文理兼备,有的兼容并包,我们在治学过程中,只有充分汲取其有利成分,结合本校特色,才能真正促进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

二、地方师范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办学的特点

地方师范类院校主要是面向区域的基础教育,为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和输送而建立,它们的学科主要以文、史、哲、理、音、体、美术、教育学等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地方师范类院校新建的学科,是适应行政管理专业在全国兴办的潮流、一定程度上的学校发展要求、区域化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建立起来的。由于有其内在和外在的特性,地方师范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办学特点也是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直接影响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1.凭借师范专业和学科的优势,培养行政管理人才有专业和学科优势

地方师范类院校的专业发展和学科优势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师范类学科的方面,诸如汉语言文学、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教育、音乐、体育、教育学等学科和专业,这是基于基础教育的师资需要而开设和发展起来的,而这些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也需要行政管理学科知识的支撑,小到一节课的组织和讲授,都需要一定的管理学理论来指导,更何况班级管理、中、小学校级管理方面,更是需要管理知识和能力。而行政管理专业作为非师范类专业,可以依据汉语言文学、数学、外语、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和学科的师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学科、专业发展氛围。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师范类院校的师范类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非师范类专业)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和发展的。行政管理专业充分凭借师范类专业的优势,加快自身发展;师范类专业吸取行政管理专业的新思想、新思路,拓宽传统专业建设方向发展。

2.地方基础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具有师范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十七大明确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而地方基础教育又是“基石”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更是强调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要性,因为这直接关乎到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和高科技、专业化创新性人才培养素质的高低。所以,国家和社会对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历来都倍加关注和重视,地方基础教育事业也在国家政策和社会关注的前提下,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取得质的发展。尤其是在这次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更是强调了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所以,这就要求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一定的管理学知识,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够在拥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娴熟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拥有出色的管理能力,从而集教学与管理于一体;同时,作为非师范专业的行政管理专业更应该充分利用师范院校的自身优势,加大补充自己的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和素养的学习和培养,使其成为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能够在教育管理事业上开辟一条道路,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开拓更大空间。

3.行政管理的办学需适应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地方经济在国家政策的刺激下,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使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各个部门和各类产业的发展都由密集型向集约型发展,从由向规模、数量要效益,转到向管理要效益,这就需要大量具备基本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的行政管理人才。企事业单位、地方行政部门、教育机构等都需要这方面的人才。而地方性师范类院校正是迎合了这一需求,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优势和师资,发展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行政管理人才,在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上认真培养,使之满足社会和工作的需要,为区域化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三、地方师范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地方师范类院校培养行政管理学人才,要充分的思考学校和专业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因素,运用系统的原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建设理念,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能够彰显出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1.兼容并包、凝练特色的模式

地方师范类院校,作为区域性的专业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既不能攀附于综合类重点大学的培养模式,也不能一味模仿兄弟院校的培养模式,应该积极吸取专业知识传授型、文理知识兼容型、公务员目标型、双专业型、综合能力培养型的优点,同时加以凝练特色,培养出高质量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地方师范类院校的师范类专业力量是相对强大和雄厚的,这一点可以体现在学校的师范类专业和学科数目上,也正是地方师范类院校存在的根基。而师范类专业又是以文理为基础的,这就便于地方师范类院校在建设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时,采取兼容并包的模式,诸如,在对行政政管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时,可以吸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能力培养模式,提高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写作能力;吸收数学专业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模式,提高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处理公共事物能力;吸收计算机专业的网络运用能力培养模式,提高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电子政务能力等等,真正在兼容并包的宗旨下,形成自身特色。

同时,由于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地方师范类院校的新兴专业,还处于初创阶段,这就需要学校和系院拥有独特教育理念,“仰望星空”的同时,更需“脚踏实地”,努力思考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思考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应盲目重视科研,应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教学工作量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教师专心进行教学研究,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致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贴近社会需求,在管理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继续完善地方师范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现状下,教育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地方师范类院校拥有危机意识,加快发展步伐,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认真思考和研究,应坚持以下原则,促进方案的进一步完善:第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适应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二,要准确把握本科教育的本质特征,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第三,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一专多能”的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培养和成才途径。第四,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五,要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在基于上述原则的同时,地方师范类院校一定应在坚持区域性和师范性的双重特征下,积极主动地思考人才培养方案的各项内容——培养目标、基本要求、毕业学分要求、学制与学位、主要课程及学分、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外学习要求、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学程分配表。真正在此七方面上大做文章,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在实践方面,一定加以重视,一定从应用性的角度做文章,并且把文章做大、做好。

3.大力深化地方师范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大力深化地方性师范类院校行政管理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主要应在“两性”上下功夫——区域性和师范性。首先,在区域性上,地方师范类院校作为地方建设的院校,很大一部分人才都是为了满足地方的需要,学生的未来就业去向大部分都会面向本地区,所以,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立足本地,真正了解本地,挖掘出先进的、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习阶段,能够对本地的人文、地理、经济和社会现状有较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将来毕业时更好的满足当地政府或者企、事业单位的需要,减少工作适应期。其次,在师范性上,这是基于地方师范类院校的优势和生存之基而言的。作为非师范类专业的行政管理专业,应该积极利用学校的师范性优势,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方面,设置相应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这样便于他们打开就业途径,通过自己拥有双重的素养——教育管理素养和行政管理素养,在基础教育管理领域一展身手,发挥作用。

在坚持区域性的同时,行政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还应坚持国际性,这是社会和时代的必然要求,地方师范类院校应积极主动借鉴和吸收当今国际上的行政管理方面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特别应加强双语教学,鼓励学生阅读和学习外语专业教材和资料,促成学生形成“专业 +外语”的驾驭能力。

此外,地方师范类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还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校和系院在专业培养方案中,除了设置必要的实践课程外,对于教学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两方面,需更加进行完善,特别是“质量工程”实施以来,这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校应以此为契机,加大教学实验室和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1] 蒋国宏.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南昌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2] 靳继东.浅析财经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问题与途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3).

[3] 全永波.海洋类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8(18).

猜你喜欢

师范类行政院校
行政学人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