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与转换生成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比较
2011-08-15李文平徐志波
李文平, 徐志波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系统功能与转换生成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比较
李文平, 徐志波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翻译质量评估研究是译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兴的研究内容,逐渐成为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比较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转换生成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探讨两者在评估标准、理论依据、评估参数、评估单位、质量评定和程序设定六个方面的异同,并指出两者的优缺点,以期推动评估模式相互借鉴和发展,促进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系统功能语言学;等值翻译论
一、引言
翻译质量评估是译学一项新兴的研究内容,也是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价、批评自古有之,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是一些零散、主观印象式的评论,未形成系统全面的评估模式。对翻译质量评估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当属Juliane House(豪斯),她在1977年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A Model of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一书中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被认为是“国际翻译批评界第一个有完整理论和实践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1](P84)。
我国的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始于吴新祥和李宏安(1984),他们在转换生成语法和等值翻译论指导下对译文进行了全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构建的评估模式不仅开创了国内此方面研究的先河,且首次将转换生成语法成功运用于翻译质量评估研究,极具开创性。此外,功能语言学与转换生成语法是影响巨大的两大语言学理论,极大地推动了翻译研究。将两种类型评估模式进行比较,有利于两者互相借鉴与发展,促进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发展,而且能深化两种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转换生成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比较
纵观现有的评估模式,一个完整和系统的模式的构成要素主要有评估标准、理论依据、评估参数、评估单位、质量评定和程序设定等。本文将从这六个方面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转换生成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
(一)评估标准
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估首先要依赖一定的标准,而标准的确立又取决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即对翻译的定义。不同的翻译观本身会产生不同的翻译标准、翻译策略和方法,因此对翻译质量的认识和评价方法也会有所不同[2](P79)。House认为翻译的实质在于“意义”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时保持不变。这里的意义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语义的、语用的和语篇的。翻译是用语义和语用对等的译语文本代替原语文本[3](P30)。因此,对译文质量的评估就是考虑译文是否在上述三种意义上与原文对等。司显柱构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也将对等作为其翻译质量评估的标准[4~6]。
在转换生成语法指导下,等值翻译论认为翻译过程也是一种生成语言的过程,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的生成过程,翻译的本质是出发语言(source language)与归宿语言(target language)的参数对比及其转换。据此,吴新祥提出其评估标准:等值,即衡量一篇译作质量高低,就是衡量跟原作相比其等值量的大小[7](P15)。原作与译作的等值不仅包括作品内容的等值,而且也包括作品言语形式的等值。内容等值主要是原作与译作有相同的信息、思想、形象、意境和相同的情调,形式等值主要是指具有相同的言语节奏、言语风格、言语韵味和相同的言语美学价值。
(二)理论依据
目前,大多数翻译批评都是一种非科学意义上的批评,缺乏一种较为科学、客观和系统的翻译批评模式——因而表现在翻译批评实践中,对翻译文本的批评往往呈现一种感悟式的点评或挑错式的指正,缺乏理论指导,表现为主观性和缺乏系统性[8](P47)。任何翻译实践活动都需要翻译理论的指导,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构建也同样如此。只有坚持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才能提高翻译质量评估的系统性、客观性与科学性。
House与司显柱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都是以韩礼德(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以篇章语言学、文本类型学(语篇类型学)等为指导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包括系统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两块。前者首先是建立在把语言交际置于包含着语言、功能、情景的言语行为框架里予以阐释,并为此对语言、功能、情景三大系统及其各自的支系统和支系统里的子系统,即系统的系统进行描写,如对功能支系统里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子系统,语言(形式)支系统里的及物性、语气、情态和主述位、信息等子系统,情景支系统里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即语域等子系统的描写和阐释。后者主要是将语言的功能概括抽象为语言三大元功能,即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
吴新祥和李宏安的转换生成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是建立在近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传统、结构、交际功能以及转换生成语言理论。以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为主要基础,综合吸收当代语言学各派的普遍语法模式(包括狄克的功能模式、哈利迪的系统语法模式和派克的法位学模式)的合理内核,初步提出了立体语言学模式,把语言与言语、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研究语言的辩证法。具体到翻译上,吴新祥和李宏安则在生成语法的深层和表层假说基础上,根据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的翻译实践,提出在深层与表层之间还有一个修辞层的假说[9](P1)。修辞层是在深层初始短语标记(initial phrase marker)的基础上,输入言语的个性(文体和风格)特征的层次。原则上,在翻译过程中要兼顾这三个层次的等值。如果三个层次不能全等,那么表层服从于修辞层,修辞层服从于深层。
(三)评估单位
评估单位的确定决定着评估的是整体还是部分的质量,决定着评估是在宏观还是在微观层面上进行。从目前研究来看,评估单位基本上是由翻译单位决定的。而翻译单位一直是翻译学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经历了以词为翻译单位、句子为翻译单位、段落为翻译单位和以语篇为翻译单位。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如姜秋霞、张柏然、司显柱、徐丽娜等人主张走综合道路。可见翻译单位研究经历了单一趋向多元互补的过程[10](P93)。因此,评估单位也应采取多元互补的视角,全面综合地评价译文质量。
豪斯模式是从句子、词汇以及语篇层面分析原文的情境维度,并考察其在译文中是否得以体现。但是豪斯自己以及其他研究者和应用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尽管在分析句子时注意到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却更多关注组成语篇的微观成分——句子,因此对译文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总体上说,其对译文质量的判断基本上是囿于组成语篇的微观成分——句子,整个评估框架是单向度的“自下而上”[1](P82)。
司显柱模式是对微观小句进行自下而上的分析,然后从宏观层面自上而下站在整个语篇的高度,梳理小句,分析得出的“偏离”。可见司教授的模式是在宏观语篇的指导下对微观小句进行评估。总之,功能语言学评估模式是以微观小句为评估单位,并考虑宏观语篇因素。
吴新祥和李宏安的翻译评估模式是以句子、超句体与篇章为评估单位。进行句子等值分析时,是在词和词组等值转换的基础上,在超句体、篇章等值转换的制约下。可见该模式充分考虑到了词(组)、句子、超句体和语篇各个层面的分析,涉及到了所有的翻译单位,可谓相当全面。
(四)参数设置
参数的设置体现评估的具体内容,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核心和最主要组成部分。参数设置应做到既全面又概括,既抽象又具体,才能对译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又不过于繁琐,影响实用性。
豪斯以语境为切入点,从语境决定(语言)形式,而形式表达意义/功能的角度分析译文是否在概念和人际意义上与原文对等或偏离。为此,将原文和译文从语言使用者层面和语言使用层面分成8个语境维度(dimensions)参数进行比较,这8个参数分别是:语言使用者的维度(Dimensions of Language User),即所处地域(Geographical Origin)、社会阶层(Social Class)、所处时代(Times);语言使用的维度(Dimensions of Language Use),即语言媒介(Medium:simple/complex)、介入程度(Participation:simple/complex)、社会职能(Social Role Relationship)、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和话题范畴(Province)[3](P42)。
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豪斯认识到自己的模式分析参数的本质和术语的使用不合理,于是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模式将参数划归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之下,使分类更加清晰,且增加了语篇体裁这一重要参数,使文本分析和译文质量评估更加合理。但是参数设置仍然保留了先前的8个参数,仍未解决参数设置的繁琐问题。
司教授借鉴了豪斯模式的有用成果,例如语域分析等。语域有三个参数:语场、语旨和语式,与之相对应的是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它们都是通过相应的词汇语法层面来实现的。司教授认为语篇功能在宏观和微观上都影响前两个功能,是帮助实现前两个功能的,只要实现前两个功能,语篇功能自然就能得到实现。因此在宏观上,他只设置了概念和人际意义两个参数。为揭示和描写其概念与人际意义,在宏观语篇形式功能情景分析参照下,对原、译文语篇的小句从及物性、语气、情态、评价和主位等参数进行形式功能情景分析,并据此判断译文对原文发生的“偏离”。最后,又设置了语篇类型参数,对“偏离”进行描写。
上述分析可见,系统功能语言学质量评估模式参数设置主要选取了语域分析内的三大参数:语场、语旨和语式。在具体参数设置上有所不同。House在三大参数下设置了8个语境维数参数,司教授则从与三大参数相对应的概念、人际和语篇意义选取概念和人际意义作为两大参数,再根据这三种意义的语言中的相应词汇——语法系统出发,设置了及物性、语气、情态、评价和主位等参数。
等值翻译理论则把语言按静态等级(词、词组、句、超句体、篇章)和动态层次(表层、修辞层、深层),纵横切分成15个平面,按照15个互相管辖(government)、互相制约(binding)、互相转换(transformation)的语言平面,立体地研究原作与译作的等值关系。据此,吴新祥评估模式设置了三大参数,即表层、修辞层和深层,然后对各个评估单位进行分析。其中,表层即句法层面(形式),深层即语义层面(内容),修辞层指的是在语言的客观实际中语义与句法之间存在的语用(pragmatics)层次,即在深层表层之间根据情境和语言意图输入言语个性特征(包括文体和风格)的层次。
(五)质量评定
在质量评定方面,大多数评估模式认同的参考因素是评估得出的错误数量和严重性。这种挑错式评价方法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错误对译文质量的消极影响,弊端在于忽略了译文的亮点对译文质量的积极影响。因此,在质量评定时应综合考虑错误、译文亮点等影响质量的因素。
House和司教授的模式也主要是参考译文与原文的不对等或偏离情况。对于House模式来说,House对翻译对等所要做到的意义/功能相符的基本标准是:译语文本和原语文本不仅应该功能相符,并且要运用对等的语境维度方式去获得这些功能。二者相符程度越高,翻译质量越好。House还提出了隐性错误(在语境维度上的错误)和显性错误(词语的所指意义与原文不对等或不符合目的语系统规范)。译文文本的最终质量判断包括对上述语境里的每个维度不匹配程度的描述,即隐性错误和显性错误的数量及类型的描述。豪斯模式的结果评估一般仅为“令人满意”、“较令人满意”或“不令人满意”。在司教授的模式中,首先是在语篇参照下,分析统计微观小句层面上的偏离情况,然后再根据语篇类型参数,设置不同权重,对偏离情况进行修正,并发现描写“负对等”。“负对等”是微观句子、小句、词组层面上“真对等”,宏观句群、语篇层面上“假对等”[6](P59)。在此模式下,译本质量的整体评估包括对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上的“偏离”和“负对等”的描写。司教授的模式对译文质量的评述分为好和坏。
转换生成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将语言按静态等级(词、词组、句、超句体、篇章)和动态层次(表层、修辞层、深层),纵横切分成15个语言平面,立体地研究分析译作与原作的等值关系。译文跟原作相比,其等值量的大小决定一篇译作质量的高低。吴新祥认为运用等值论,可以对译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判定译作的等值量,从中找出与全等这个理想的差距,找出哪几个平面等值较差,从而寻求改进办法,提高译作质量[7](P15)。
(六)程序设定
对于评估模式的构建,合理的步骤程序是至关重要的,关系着质量评估的效率。翻译质量评价的趋势是科学化和自动化,因此程序的设定应力求清晰、简便,避免繁琐,影响操作性。
House模式的操作步骤可概括如下:第一,分析原文,从语域的三个层面——语场、语旨和语式分析原文的小句微观层面;第二,在语篇体裁和风格理论的指导下得出原文的“功能分析报告”;第三,对译文进行相同描写分析;第四,比较原文和译文,并进行功能评述,找出误译和不对称;第五,评估译文质量,区分显性和隐性误译,得出译文功能方面总体“质量陈述”,并将译文分为显性译文或隐性译文。
司显柱模式步骤主要如下:第一,在微观层面上,对原文和译文的小句进行功能情景分析,以揭示和描写原文与译文小句的概念与人际意义上的“偏离”;第二,在宏观上,同样从形式、功能和情景角度分析,对上述“偏离”进行重新梳理和价值判断,最终排除不影响译文质量的正偏离;第三,依据第二步的价值判断,再对第一步的偏离个案进行修正;第四,在宏观和微观层统计影响译文质量的负偏离;第五,根据文本类型来对译文整体质量作出总体判析。
吴新祥和李宏安的翻译评估模式主要是三步:第一,在词和词组等值转换的基础上,在篇章、超句体等值转换的制约下,从表层、修辞层和深层方面对译文进行句子等值转换分析;第二,从这三个方面对原文和译文进行超句体等值转换分析;第三,从这三个方面对原文和译文进行语篇等值转换分析。
三、两类评估模式研究的评价
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估模式是相对系统科学的评估方式,是宏观与微观、定量与定性的统一。该类模式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在评估标准、评估单位、参数设置、质量评定和程序设定方面都相对较合理。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参数设置及步骤、质量评定等方面。
对于House模式,司显柱曾指出,豪斯模式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一、语篇/文本层面的参数设置及运行环节存在缺陷:参数设置不够合理,运行步骤有待优化;二、缺乏分析和发掘文本意义/功能的参数”[4](P82~83)。该模式参数设置也过多,过于复杂,且有些参数之间所指意义重合。修改后的参数设置仍未超出语域的语场、语旨和语式范围,未涵盖影响语言交际七种主要因素的全部,如译文读者、体裁、翻译发起人等;该模式对宏观语篇层面重视不够,虽然考虑到了语篇的连贯和衔接,但总体上说其对译文质量的判断基本上是囿于组成语篇的微观成分——句子,整个评估框架是单向度的“自下而上”。此外,在质量评定时,该模式并未根据不同语篇类型区分“偏离”的重要性,而是将所有“偏离”平等对待,显然是不合理的。
司教授的模式存在的问题也主要在参数的设置上。该模式选取了实现概念和人际功能作为两大参数,认为只要这两种功能实现了,语篇功能自然就能实现,因此无需对其进行分析。然而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这三大功能都是相互平行的,享有相同地位。在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中,原文和译文应当在三大功能层面,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都实现对等,而不仅仅是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对等[11](P101)。该模式的另一个缺陷是运行步骤的不合理,尤其是当评估特定文本类型的译文时。该模式最后一步是根据文本类型对译文进行评价,但是此时完全可以将此步骤渗透到前边的操作中,根据文本类型对“偏离”等不对等情况进行描写。在质量评定方面,根据语篇类型对概念和人际意义偏离设置了不同权重,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应注意权重设置的客观性,而且权重设置的数据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给出精确数据。此外,在对译文整体评价时,只是将译文分为好与坏是不合理的,而应采取模糊法,将译文质量设为几个档次。
吴新祥和李宏安构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是对等值论和近代语言学理论尤其是转换生成语法在译文评估方面大胆且较成功的一次尝试,开创了译文评价新的研究思路,意义重大。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包括的东西很多,相对较全面,吴和李甚至认为翻译中的许多观点、理论(几乎全部)都可包含在内。但这也正是该模式的问题所在:过于庞大,包罗万象,导致过于繁琐复杂,操作性不强。
四、结语
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是当代两大最有影响的语言学派,对翻译研究都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House和司显柱、吴新祥和李宏安分别以这两大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极大地推动翻译质量评估研究。通过比较两者在评估标准、理论依据、评估单位、参数设置、质量评定和程序设定等方面的异同,系统全面描述了两种模式,并发现其优缺点,为以后质量评估模式的构建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期望两种模式互相借鉴,开创评估的新视角,从而促进多元评估模式的共同发展。
[1]司显柱.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批评[J].外语教学,2005,(3):79 ~84.
[2]House J.Quality of Translation[A].Baker M.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Shanghai:SFLEP,1998/2004.
[3]House J.A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Germany:Gunter Narr Verlag Tubingen,1977.
[4]司显柱.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标准再论[J].外语教学,2006,(2):63 ~67.
[5]司显柱.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向翻译研究述评[J].外语研究,2007,(4):85 ~89.
[6]司显柱.翻译语篇质量评估模式再研究——功能语言学路向[J].中国翻译,2008,(2):57~60.
[7]吴新祥.等值论与译作定量定性分析[J].外语学刊,1985,(1):15 ~28.
[8]司显柱.论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04,(4):45 ~50.
[9]吴新祥,李宏安.等值翻译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4,(3):1 ~10.
[10]张梦雅,韩江洪.关于十年来翻译单位问题研究的述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2):90 ~93.
[11]寇利平.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评介[J].语文学刊,2010,(6):100~101.
Comparison of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odels between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LI Wen-ping,XU Zhi-bo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Shandong 266100,China)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TQA),emerging as a new field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1970s and 1980s,has gradually become a focus.Aiming at spurring the mutual progress of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ode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QA study,the TQA models are compa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with tho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in terms of the assessment criterion,theoretical basis,assessment parameter,assessment unit,quality assessment and assessment process.
TQA model;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H0-06
A
1674-0297(2011)06-0134-04
2011-06-15
李文平(1986-),女,山东烟台人,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应用语言学及社会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张 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