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实践的合理性

2011-08-15

关键词:合理性客体统一

胡 朝

(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275)

论实践的合理性

胡 朝

(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275)

目前,人类实践活动的负效应问题日益凸显,实践的合理性遭到质疑,对实践合理性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刻不容缓。从实践合理性问题的提出、实践合理性的内涵、实践合理性的结构以及实践合理性的具体化等四个方面研究和把握实践的合理性,希望实践合理性问题能够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从而避免或减轻实践的负效应,使人类实践活动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前进。

实践; 实践合理性; 负效应; 合目的性; 合规律性

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人类的实践能力获得极大提高,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了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P277)然而实践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负效应。就像恩格斯指出的:“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期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产生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2](P311)实践负效应表明:反思和探讨实践的合理性问题,成为摆在人们面前必须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实践合理性问题的提出

L·劳丹曾经指出:“二十世纪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合理性问题。”[3](P116)可见,合理性问题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当下对合理性问题的研究和把握显得十分关键。

(一)理论根源

要考察实践的合理性就必须了解和把握“合理性”。所谓“合理性”即合乎理性、“合情合理”,即合乎物性与合乎人性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康德是将实践概念引入哲学的第一人,他把人类理性区分为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前者就理性的认识功能而言,后者就理性的意志功能而言,即“……所谓实践理性,亦即人们运用理性决定在特定情势下如何行动才算正当”[4](P1)。在康德看来,实践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必须以一定的规范作为引导,从而达成实践目标。

黑格尔同意康德关于理性的划分,但又认为康德的实践理性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主义。在他看来,实践理性“是实现善的冲力,亦即意志或观念的实践活动”[5](P433)。黑格尔认为,只有通过主客体的统一,通过自己的内在精神把握外部现实世界,才能实现善。可见,康德和黑格尔实践理性的实质无非是对同一精神(自我意识)活动的不同表述而已。

费尔巴哈也承认实践,“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评判的’活动的意义”[1](P58)。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理性指向现实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观念活动只是实践活动的一个环节、一个构成要素;实践是在正确的实践理念指导下的一种通过合理的实践手段、运用科学的实践工具,从而实现实践目标的合理化过程。

(二)现实根源

“科技主义”与“人文主义”作为哲学的两大流派,当今的人类实践活动无不与这两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人们的实践活动无不是在这两者之间的交叉互动中进行的。

“科技主义”执着于“对科学知识和技术万能的一种信念”(参见《牛津英语词典》),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应该被应用于包括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的一种主张”[6],把自然科学作为整个哲学的基础,主张“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认为科学是精确的、科技是万能的,只有科学(科技)才能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

然而,任何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在看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生产力和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要看到那种过分强调科学、不顾后果的人类实践活动给人类带来的恶果:森林毁坏、草原退化、土壤沙化、江河淤塞、水质恶化、空气污染、物种灭绝、资源匮乏、自然灾害、核危机,就是海洋天空也被污染,臭氧也被破坏[7](P39)……以至于人们发出“科学……造就了危害人类的魔鬼”[8](P583)和“不只是科技的正当运用问题,而是科技本身的固有的缺陷问题”[8](P584)的感叹。

人文主义主张关注人、关心人、关爱人,主张“人文理性”和“价值理性”,要求人类实践活动要以人为目的,维护人的尊严、谋求人的幸福。但是人文主义的过分发展导致人类徘徊于一种“能为而不为”的尴尬境况,即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会因此而遭到扼杀,整个世界会陷入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最终影响人类的实践活动。

对实践合理性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已成为哲学和现实世界中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实践合理性内涵

(一)实践合理性的界定

实践及其合理性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均给出了各自的见解。常楷认为:“实践的合理性在于,人类具有按照理性的要求、遵从理性的规范和引导,从自身的需要出发,进行满足人类发展的实践活动的能力。”[9](P48)方同义则指出:“作为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实践合理性概念,指的是人们以普遍有效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手段,去追求合乎人类自身的更加理想完美的总体性目标历史过程的观念反映。简言之,实践合理性是人的实践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10](P1)余晓菊认为:“实践的合理性问题本质上属于价值论和评价论问题,其实质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科学合理的价值体系对实践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和意义的反思和评价。”[11](P68)

综上,笔者认为,实践合理性是指实践理念、实践手段和工具以及实践的结果具有合理性,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是“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统一。

(二)实践合理性的内涵

1.主客体的统一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12](P97)这里所说的尺度就是规定性、规律性的意思。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尺度,作为种的人当然也不例外,并且与动物不同,人有两个尺度即“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客体尺度是指对象的本性和规律,主体尺度是指人自己的本性和规律。

人类实践活动实际内涵着主客体的统一,“人是实践的主体,一方面,主体必须承认客体,了解客体,掌握和服从客体的本性和规律;另一方面,主体又要改变客体,重建客体,使客体为主体的需要和目的服务,这又必须把握主体自身的本性和规律。不断进行的实践使客体和主体彼此接近,相互适应,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13](P315)。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主客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人类实践史就是一部以主客体的统一为出发点并且最终又是为了实现二者的统一的历史。

2.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实践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合规律性即指现实的人认识到了自然规律或社会历史规律,使自己的行动自觉地遵循和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自觉地按照规律办事;合目的性是指人由于认识和把握的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在实践中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把理想客体变成了现实。

合规律性内含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受动性表明人类活动受到客观规律的限制,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能动性表明人类可以认识和发现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谋福利。能动性与受动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分离与统一,关系到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关系到人类实践活动的成败。人类实践活动就是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的统一,就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3.真善美的统一

“人们改造世界,实际上是要改变那本来如此的现实世界的现状,创造对人来说是应当如此的对象世界。这个对象世界不仅是人们已经掌握了的真理的对象化,而且是人们的、幸福的、美好的愿望的对象化,因此对人来说,这是体现着真、善、美的统一的对象世界。”[14](P8)“真、善、美”原则是实践合理性的前提性准则。

所谓“真”,就是获得了或达到了真理的境界,是实践的主体在思想和行动上充分接近和适合于客体必然性的状态。人类实践活动的开展首先必须基于这种主客体之间的实质性统一的状态,“求真与守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前提,是人类活动的第一个理想的目标和境界。

所谓“善”,是指人在自然、社会、思维等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的那种实际价值,其本质在于主体必然性状态的实现。“善”表明人类实践活动必须合乎客体必然性,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促使主体必然性的实现,进而推动主体自我能力的发展和人的自由程度的提高。

“美”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达到的更高的境界。从本质上讲,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的自由的肯定,它通过人的美感表现出来。美感产生于主体从客体那里体验到自己生活中健康、积极、和谐的内容和形式。美包括以和谐、简洁、生动的形式正确描述世界的科学美,包括通过绚丽多彩的形式展现生活情趣的艺术美,包括使人和人的关系趋向高尚纯真的道德美等等。但“美”的本质在于,充分展现和肯定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人的活动的创造性,充分体现人的自由。人类实践活动必须依照“美”的目标进行。

真善美意味着人类的实践和认识必然达到自由,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既是具体个人的人生目标,又是社会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类实践的过程就是追求并按照“真善美”的原则活动的过程。

三、实践的合理性结构

“一项活动如果是合理的,其理由并不仅仅在于行为者对自己的活动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的工具效益坚信不移,还应有另外两个理由,即:(1)信念本身必须是合理的;(2)事先假定这项活动将会导致的结果本身也必须是合理的。”[15](P29)这表明:实践合理性是存在结构的,它指涉的是“人们以普遍有效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手段,以追求合乎人类生存发展的更加完美理想状态的总体性目标历史过程的观念反映”[10](P1)。具体来讲,实践的合理性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实践理念的合理性

所谓实践理念是指人们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之前事先建立起来的,关于实践的观念模型或理想的蓝图、目标、计划和方案等。实践理念的合理性首先是建立在真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的。人们只有在正确认识和把握真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制定出科学的实践蓝图、目标、计划和方案等。要实现实践理念的合理化,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明确实践目标、计划或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可能。第二,正确认识和把握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手段不等于目的,手段只是实现目的的工具,要摆脱对实践手段或工具的依赖和崇拜,不能将手段视作目的。第三,正确处理各目的之间的关系。实践目的分为个人目的、他人目的和社会目的,要保证实践理念的合理性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目的是其他目的的前提和实现条件,社会目的必须放在首位,只有实现了社会目的,个人目的和他人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二)实践手段和工具的合理性

实践是主体通过借助于一定的手段作用于客观对象,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的过程,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实践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没有运用最有效的方法来达到预期目的的实践,至少在工具方面是不合理的。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6](P139)也就是说,目的合理、方法不合理不能算是合理的实践。工具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在同样的条件下,工具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实践的结果,落后的工具可能会给实践活动带来消极后果。可见,要防止实践的反主体性效应,必须积极研制各种先进工具并科学使用,使人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三)实践结果的合理性

实践结果的合理化是实践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实践理念的合理化及实践手段和实践工具的合理化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实践结果的合理化。实践结果的合理化就是指实践的结果对人类的正意义或正价值,亦即人类实践活动不能危及并且最终是为了人类整体利益的实现。因而实践的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既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四、实践合理性的具体化

实践合理性不是自发的,而是自为的,要实现实践的合理化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主体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主体实践规范意识

实践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人将自己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世界。实践活动与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规范意识息息相关,主体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和规范意识直接影响到实践活动的效果乃至实践活动的成败。

只有掌握了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实践主体才能在科学认识客体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确立正确的实践理念,运用科学的实践手段和采用先进的实践工具,从而使实践活动更好地进行。“一个人不具有大量科学知识,在客观意义上他就不能从工具上说是合理的。”[17](P36)可见,提高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主体的实践规范意识刻不容缓。

(二)建构合理的实践理念

作为人们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之前事先建立起来的实践的观念模型或理想的蓝图,实践理念是整个实践过程的重要一环,科学的实践理念是使实践活动合理合法化的重要因素。在实践活动展开之前,人们必须建构合理的实践理念:人们制定实践目的、计划或方案要基于对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实践方案必须具有可行性或者说可能性,制定实践方案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好高骛远;实践目的必须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必须是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必须是真善美的统一;实践计划(目的、方案)既要考虑到人类社会的利益,也不能忽视对自然界的保护,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18](P518);实践活动必须既考虑个人或局部利益,也要考虑整体或全局利益,实践活动要统筹兼顾,追求多赢;人们的实践活动既要考虑到眼前利益,更要考虑到长远利益,既要考虑到当代人的利益,也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人们的实践方案必须遵循可持续的发展原则……

(三)探寻科学的实践手段,制造和运用先进的实践工具

实践手段或实践的工具是主体为实现目的而对客体采用的作用方式,是实践目的在客观对象中实现自身的中介,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实践目的通过手段或工具而实现自身的过程。

实践手段和实践工具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到实践正负效应的比例关系,科学的实践手段和先进工具的采用往往会缩短实践活动的进度,使实践活动高效完成;先进的实践手段或工具往往能预测新的实践的负效应,落后的手段或工具难免给实践活动带来消极后果,造成不良影响。例如,近代中国的大门就是被西方列强运用先进的手段或工具打开的,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面前,中国原始落后的冷兵器自然无法与其抗衡,近代中国近100年的屈辱史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科技落后导致的结果。因此,为了使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实践负效应得到有效防治,人们必须探寻科学的实践手段,研发并应用先进的实践工具。

总之,实践的合理性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践活动中必须正视实践的负效应问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将这种负效应尽量减少。对实践合理性的反思和探讨成为摆在人们面前必须解决的现实课题。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 (美)L·劳丹.进步及其问题[M].刘新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4] (美)尼尔·麦考密克.前言[A].法律推理与法律理论[M].姜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

[5] (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80.

[6] 陈广仁,欧阳志远.关于科学创新的再认识[A].王恒礼,等.创新思维与地球科学前沿[C].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

[7] 余德华.论实践的合理性[J].江西社会科学,1997,(4).

[8]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 常楷.实践合理性与低价发展论[J].探索与争鸣,2008,(5).

[10] 方同义.论实践合理性的系统结构[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3).

[11] 余晓菊.实践合理性视域中的合理价值观建构[J].齐鲁学刊,2009,(4).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 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4] 夏甄陶.论实践观念[J].哲学研究,1985,(11).

[15] (美)H·西格尔.十日摘译:评劳丹的规范自然主义[J].哲学译丛,1992,(1).

[16] 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7] (美)R·N·吉厄.科学合理性即工具合理性[J].魏中龙,译.哲学译丛,1992,(1).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2版)(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Abstract:At present,negative effects of people's practice are coming up seriously.Rationality of practice is calling in more and more questions.Researching and exploring the rationality of practice is urgent.The rationality of practice is explor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appearance of the rationality of practice;connotations of rationality of practice;structures of rationality of practice and measures of materialization of it.Enough attention is hoped to be paid to the rationality of practice to avoid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practice.

Key words:practice;rationality of practice;negative effects;purposiveness;regularity

Explorations about Rationality of Practice

HU Zhao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275,China)

B023

A

1674-0297(2011)06-0017-04

2011-05-15

胡 朝(1987-),男,江西高安人,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张 璠)

猜你喜欢

合理性客体统一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新形势下新闻采访行为的合理性探讨
域外证据领事认证的合理性质疑
至善主义、合理性与尊重
代考入刑的合理性探讨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