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公民知识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1-08-15王丹萍
张 峰, 王丹萍
(1.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2.郑州轻工业学院 易斯顿美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63)
我国大学生公民知识现状及对策研究
张 峰1, 王丹萍2
(1.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2.郑州轻工业学院 易斯顿美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63)
我国大学生的公民知识主要表现为基本概念、权利和义务、政治和法律知识的掌握。我国大学生的公民知识现状为概念知识较好,具备基本的法律和政治常识,但对权力和义务的知识了解不够,受性别和专业影响较为明显。要改善我国大学生的公民知识状况,必须依靠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鼓励社会和家庭的积极参与。高校学生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掌握公民知识。
大学生; 公民知识; 现状; 对策
一、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已经成为公民教育的主要对象。大学生掌握公民知识的情况直接影响我国公民知识整体水平的提高。为掌握河南省大学生公民知识现状,提高大学生公民知识教育效果,本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10所高校本科生(文、理、工、医、农)为调研样本,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方法,针对各高校在校学生进行了公民知识状况的调查研究。调查中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770份,有效问卷1750份,问卷有效率达98.9%。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发现:
(一)概念知识较好
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可以反映公民知识中概念知识的状况。在调查中,大多数大学生对公民知识中的相关概念有初步认知,概念知识状况良好。比如题目“在我国,‘公民’一词的含义是指”考察公民的概念,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基本明确公民的概念。选择正确答案“具有我国国籍的人”比例为51.3%,说明超过半数以上学生明确公民的概念。选择答案“享有政治权利的人”和“出生在我国的人”比例为5.0%和1.0%,说明这小部分同学对公民身份确认中“享有政治权利”和出生地原则有所了解,但对具体的细节概念还不清楚,需要加强教育。
在大学生对公民知识概念的掌握中,年级和性别差异比较显著。例如对“公民”一词含义的考察中,一年级和四年级同学选择正确答案比例较高,说明公民知识掌握状况较好。各年级选择答案“年满18周岁具有我国国籍的人”和“具有我国国籍的人”比例之和均超过90%,二、三年级选择该答案的比例之和超过95%,说明各个年级同学对公民知识概念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差异较大。从性别差异看,男生的概念知识比女生要好。
(二)权利与义务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具体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掌握的公民权力与义务知识不够具体。“您知道自己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吗?”考察对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了解情况,选择“大体知道”的比例60.0%,略高于“知道”的比例(31.4%),说明被调查对象对公民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只是大概了解,不十分清楚。选择“我只是知道不犯法”和“不知道”的比例为7.0%和1.6%,说明这部分同学对自己的要求较低,或者只知道不犯法,或者对权利和义务相关知识根本不了解。对这部分同学要加强教育,培养基本的公民知识。
从性别差异看,男生选择答案“知道,我的行为就是根据这个来确定的”比例为32.0%,女生选择该答案比例为30.8%,说明男生对权利和义务的基本知识的了解比女生要好。从学科差异看,文、理科学生对该方面知识的了解比农、工、医科学生要好。医科学生掌握该方面知识的情况最为薄弱。
(三)大部分大学生具备基本的政治常识
政治知识是我国公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具备基本的政治常识,对我国的政治体制和制度有所了解。题目“我国最基层人民政府是什么”考察大学生们的政治常识。数据显示,正确答案“乡(镇)人民政府”比例为55.1%,远高于比例占第二的错误答案“村民委员会”(29.7%),说明作为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超过半数以上的同学已经具备基本的政治常识,对我国的政治体制和制度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在基本的政治常识掌握情况中,性别差异也有所体现。比如对“我国最基层人民政府”的问题,男生选择正确答案的比例为55.7%,女生为54.3%,说明男生对我国政治体制的了解和政治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女生稍好些。
从专业差异看,选择正确答案“乡(镇)人民政府”比例较高的文科占71.6%,说明文科学生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比较了解,政治知识比较丰富,而理、医、工科和农科的学生政治知识相对薄弱。
(四)大部分大学生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
法律常识作为公民知识的具体内容,对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对我国宪法等基本法律条文比较了解。比如题目“下列权利中,哪一个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考察了基本法律知识,选择正确答案“平等权”的比例为93.8%,说明大部分同学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对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有明确认识,但是错误答案“著作权”和“债权”的比例分别为2.7%和2.6%,说明仍有部分同学不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在该项知识的考察中,性别差异较明显。女生选择正确答案“平等权”比例为96.5%,高于平均值93.8%,男生选择错误答案“著作权”、“债权”和“专利权”比例为 3.5%、3.7%和 1.4%,高于平均值2.7%、2.6%和1.0%,说明女生的法律知识比男生全面。从专业差异看,选择答案“平等权”比例较高的为文科和农科,而理、医和工科选择该答案的比例都较低,说明文科和农科学生对基础法律知识的掌握较好,理工医科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差。
二、结论
我国的公民教育是以培养公民民族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为首要任务,以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贯穿始终,以培养文明守法、自尊自爱,具有平等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等公民意识为核心,以培养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精神,具有团体精神和祖国民族意识的好公民为宗旨的教育过程[1]。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公民,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他们有丰富的公民知识,适应公民社会的发展。
从调查结果看,目前我国大学生公民知识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大学生公民知识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公民知识教育体系不完善,高校的教育职能有待加强
大学生公民知识教育体系不够完整,这是形成我国大学生公民知识现状的原因之一。部分高校没有把握好公民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与区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公民知识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公民概念、政治常识和法律知识,有较强的公民意识和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公民知识教育的部分内容可以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其他内容还要依靠专门的公民知识教育来完成。
(二)社会和家庭没有充分发挥在大学生公民知识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和家庭没有积极参与大学生公民知识的教育,这也是形成我国大学生公民知识现状的原因。大学生的公民知识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工程,要求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综合发挥作用。目前只有学校承担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社会和家庭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单靠学校的教育,大学生公民知识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如果社会和家庭能够参与大学生的公民知识的教育过程,就可以在全社会形成掌握公民知识、争做合格公民的良好氛围,高校大学生的公民知识状况将会被极大改变。
(三)高校学生参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机会较少
参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机会较少,也限制了大学生们公民知识水平的提高。虽然通过学校公民知识的普及,大学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体制和法律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具体情况和主动参与的意识都有待提高。本应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了解,但由于近年来经济形势严峻,同时面对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对自身要求普遍提高,更愿意把时间用在专业知识学习上,为个人发展提供更高平台,限制了自己参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机会,影响了公民知识的掌握情况。事实证明,“良好公民行为的养成离不开必要的公民参与和实践”。只有通过积极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才是“养成好公民行为的有效途径和善人行为的积极道德实践”[2]。
(四)高校学生自身差异比较明显
高校学生因为自身性别、专业和性格差异,在同样的教育背景和环境下,公民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相同。比较关心身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学生往往其公民知识掌握情况较好,也具有更加强烈的公民意识。这也体现了公民知识掌握与公民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丰富的公民知识可以促进意识的提高,意识的提高也会使公民形成学习公民知识,提高公民知识水平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反之,较少公民知识的掌握会妨碍意识的提高,使公民对公民知识的学习产生厌烦、无谓心理,从而影响公民素质的提高。
三、建议
(一)要依靠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宣传和普及公民
知识
要探索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宣传和普及公民知识。相关部门要采用理论宣讲、课堂学习、开展论坛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拓宽传播途径,通过展板、宣传栏、网络公告等多种形式开展公民知识的宣传活动。要制造积极向上的良好舆论氛围,使大学生深刻意识到在公民社会掌握公民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展开思想大讨论,从思想上重视公民知识的学习和水平的提高,并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掌握更多的公民知识。
(二)要努力发挥社会和家庭在大学生公民知识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和家庭作为公民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担负着大学生公民知识教育的重要任务。要积极组织社会和家庭力量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大学生的公民知识教育中来,使大学生们充分享受社会和家庭提供的公民知识教育的有利条件和丰富资源。社会和家庭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为大学生公民知识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生活条件,从而实现提高我国大学生公民知识水平,改善大学生公民知识状况的目的。
(三)要为大学生公民知识教育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学校和社会要为大学生公民知识教育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充分考虑大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要求,积极为他们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如通过组织、管理社团活动,加入俱乐部和创建沙龙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的公民知识。同时要鼓励他们走出校门,作为志愿者参与学校所在城市的建设和政府组织的大型活动,参加社区或地方社团举行的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对社会公共事业服务单位的工作提出建议,参加所在城市人大代表的选举或社区选举等,通过在实践中检验公民知识的机会提高认识,理解、掌握更多的公民知识。
(四)大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掌握公民知识
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掌握公民知识。要看到自己作为公民主体与身边其他同学、老师在掌握公民知识方面的差距。对不利于丰富自身公民知识的不良习惯要坚决改正;通过公民知识课程的学习和各项实践活动的参与,发现、弥补自身公民知识的缺陷和不足。要努力丰富公民知识,明确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不断提高自身公民知识水平的道理,并通过丰富公民知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公民。
总之,大学生公民知识与我国公民知识整体水平密切相关,对实现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充分重视,齐抓共管,不断提高,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鼓励社会和家庭等力量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大学生公民知识的良好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公民。
[1] 王东虓.关于公民教育基础问题及基本内涵的思考[J].中州学刊,2006,(7).
[2] 赵颖.亚里士多德公民品德理论对公民教育的启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Abstract:The citizenship knowledge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includes the condition of mastering primary concepts,relative knowledge of rights,duty,politics and law.Most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known the citizenship knowledge well,they can understand the concepts well,know the basic knowledge of politics and law.But normally they don't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of the rights and duty well,and are impacting seriously by their major and gender.To improve this,we must rely on positive and effective education methods,combin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citizenship edu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and encourage participating the society.Moreover,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lso need to be strict with themselves,work hard to grasp more citizenship knowledge and make themselves qualified citizens.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citizenship education;present condition;countermeasure
Present Condi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 of the Citizenship Edu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Studies
ZHANG Feng1,WANG Dan-ping2
(1.School of Marxism,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Henan 450001,China;2.Eastern International Art College,Zhengzhou Light Industry University,Zhengzhou,Henan 450063,China)
G64
A
1674-0297(2011)06-0109-03
2011-04-23
郑州大学培育基金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张 峰(1980-),女,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和公民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张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