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学视角与旅游语篇英译的策略选择
2011-08-15邱益鸿
邱益鸿
(厦门理工学院外语系,福建 厦门 361005)
交际学视角与旅游语篇英译的策略选择
邱益鸿
(厦门理工学院外语系,福建 厦门 361005)
本文从交际学视角,对旅游语篇英译策略进行重新审视,提出旅游语篇英译应考虑采取“以我为主”和“以客为主”的综合策略,以保持较高的信息量和文化内涵,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
交际学;旅游语篇;文化内涵;综合策略
交际学译论的代表人物奈达提出“翻译就是交际”的观点(1969:51),任何信息如果不起交际作用,都是毫无用处的。译文如果不起交际作用,不能被译文接受者看懂,这种译文是不合格的、毫无用处的。而要使译文被接受者看懂,翻译时就必须考虑语言交际活动的一切有关因素。纽马克曾在《翻译的途径》中认为:交际翻译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为“使译文流畅、易懂,可以重新组织语言结构,从而实现增强信息产生的效果。”(1982:67)另外,哈提姆和梅森亦认为:“所有类型的翻译行为实质上都可以看作是交际行为。”(1997:9)而翻译旅游语篇的目的就是“要让外国游客轻松获得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和风俗等方面的知识。”(贾文波,2009:107)
我们曾对2009年入厦旅游的500名欧美游客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外国游客大都见多识广,对旅游地有一定的了解,准备亲身深度感受东方文明的魅力,渴望从导游指南等旅游手册中获得较高的信息量和文化内涵。但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对于中国受众妇孺皆知的事件,对于海外游客闻所未闻;含义隽永的汉语词语,经过翻译也许只成为一个意思简单的英语词语;用借用法翻译中国特有事物,有可能造成文化误读现象。因此,在旅游语篇翻译中需要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在向外国游客介绍中国典型事物或特有事物时,可以借鉴交际翻译策略,进行交际活动,让外国游客充分理解旅游语篇蕴涵的文化信息。
既然交际学的主要观点是承认在翻译过程中,为达到理想的信息传递效果,可以重组语言信息,实现交际意图。由此可见在旅游翻译中,为有效传递信息、感染受众,译者理当顾及译文接受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尽可能取得良好的交际作用,因此旅游语篇中采取“以客为主”的翻译策略是必要的。
但是,正如调查中所示,多数外国游客是奔中国文化而来,因此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适当考虑“以我为主”的翻译策略,能够保存异域文化的魅力。虽然有学者认为,旅游语篇的翻译,不是“展示原语语言文化异质性的场所”(贾文波,2004:108),但是旅游文本最本质的目的,就是传播“异质文化”。因此翻译旅游语篇,两种策略应当综合考虑。交际翻译策略,其实既强调信息的正确性,还强调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笔者结合翻译旅游语篇的实际经验,将其细分为“以客为主”和“以我为主”两大操作原则,指导实际翻译活动。
一 “以客为主”策略
“以客为主”,就是将中国文化中的形象和概念处理成游客熟悉的英语习惯表达方式,以期获得“等值效应”。纽马克认为:为使信息得以成功传递,文本中的信息量不能丧失。由于信息的完整性是由词语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共同完成,交流者之间缺乏产生词语联想意义的共同背景,往往会造成翻译时的信息缺失。因此,译者应充分考虑海外游客与中华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信息差异,多采用“以客为主”策略,为海外游客提供背景信息,进行增补性解释,使有关中国文化的信息传递最大化(陈刚,2002:38-40)。
(一)背景信息补充
一般说来,在本土文化中著名的人物、地点、事件和观念首次出现时,需要加以解释,向客人补充背景说明,对于游客不熟悉的重要历史时期,加上时间。如《海上花园鼓浪屿(英文版)》中:郑成功译为为Gener al Zheng Chenggong 或Zheng Chenggong, t he f amous Gener al who dr ove t he Dut chout of Tai wan i n t he l at e 17t h cent ur y,“建国以来”译为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 n 1949(龚洁,2003)。
有些背景信息的缺失并不明显,译者需要有比较敏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注意增补。例如厦门南普陀寺起名典故的翻译:南普陀寺地处普陀山之南,与普陀山的普济寺又同是供奉观音菩萨,所以称为南普陀寺。对于中国游客,这个解释完整且合理。但是外国游客却不然。试比较以下译文:
(A ) Because the South Putuo Temple is situated to the South of Mountain Putuo i n Zhej i ang Pr ovi nce,where there is a similar temple, and because both temples are devoted to Guanyin (a Bodhissattva),this temple is named the South Putuo Temple
(B) The South Putuo Temple is so named because it is situated to the South of Mountain Putuo,one of the Four Holy Buddhist Mount ains in China, which houses a similar temple, and because both temples are devoted to Guanyin,the Goddess of Mercy , when most of the templ esare places for the wor ship of the Buddha.
两个例句都增加了背景信息,比较而言,(B)中的黑体字既表明了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又解释佛教寺庙一般供奉众佛,而不是观音菩萨,对于海外游客理解南普陀的名称来源,这些信息更具有实际意义。
(二)系统文化信息补充
旅游语篇英译应考虑中西审美差异,对旅游文本调整充实,既“以我为主”,突出有典型中国文化底蕴的事物,也应“以客为主”,从介绍文化的角度来补充信息差异。补充信息差异时,不仅应关注某一景观的增补信息,而且应以一个景观为代表,讲述一类景观的特性,通过由点及面的系统文化比较,介绍相关的信息,使旅游介绍富有文化含金量。
比如:中国景观线路中,庙宇很多,而西方文化中佛教的影响远不如东方文化,欧美游客未必知道中国百姓尽人皆知的掌故,因此应该注意对于原有的中文文本补充有关的概要解释,对作为寺庙背景的佛教知识有个提纲挈领的介绍。如果译者只强调本地寺庙的特点,对于佛像景观,只满足于译出释迦牟尼、弥勒佛、菩萨的英译名了事,海外游客看了可能还是一片茫然。另外,西方对中国文化了解更多局限于老子和道教,许多英美人士来中国之前对道教的阴阳学说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如果从儒教进而和道教比较各自的学说精华,以及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不失为一种有深度的知识补充方法。
二 “以我为主”策略
选择“以我为主”,就是在翻译中尽量保存“文化异质”,在译文中保留英语游客所不熟悉的汉语意象、概念和表达方式,以期最大程度地传递源语信息,保持中国文化的风味。
在介绍中国文化时,有充分的理由使用“以我为主”的翻译表达方式,保留事物的信息特征;以汉语的发音、修辞等各种表现形式来传播汉语的文化形象,辅以解释词语的文化背景或喻义典故,这样既保持中国文化事物的原汁原味,又促进汉英文化间的平等交流。以食品名和地名为例说明如下:
(一)特色食品的翻译
饺子、粽子和豆腐等中国特色食品,常常被分别译为dumpling和beancurd。Dumplin g指代饺子、包子、丸子、粽子等有皮有馅,实则相去甚远的各种食品(竹叶包裹的粽子也一并被囊括其中)。
今天,jiao zi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已在海内外形成共识,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jiao zi,a Chinese dumpling-like treat”这类的翻译方法,而不再简单地借用英语中的固有词汇表达。从调查问卷中,我们也发现,到厦游玩的老外也更认同汉译英的异化,因为这样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信息。食谱上还用beancurd介绍豆腐时,老外早已熟门熟路地说出tofu了。关于豆腐的释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汉英词典》(修订版)(1995)是beancurd,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汉英大辞典》(1993)是bean curd;tofu,而AmericanHeritage Dictionary(1982)、、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和Webster’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等辞典都已收进了tofu这个词。
再如:《厦门旅游指南》把粽子简单译为dumpling,其实译成“zong zi”更为理想,首次出现的时候不妨加个注释。““Zongzi is a Chinese delicacy made of glutinous rice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in a pyramid shape in various flavors. The one made in Gulangyu is stuffed with pork, salty egg yolk, lotus-seeds and chestnuts,and tastes really delicious.”这样游客是能记住这个美味食品和它的正宗名字的。
(二)地名的翻译
在英译中国地名时,对有意义的地名大多采用意译的方法。如厦门的鳌园:the Turtle Garden。从网上的旅游资料介绍看,鳌园主要的译名有::the Turtle Garden,Aoyuan Garden,Aoyuan (Turtle Garden),Aoyuan(Turtle Park(还有一个Ao Garden来自于曾在厦门任教的美国人的网站)。有趣的是,翻译在使用意译名the Turtle Garden命名时,一般认为意译名本身提供的信息够了,不必再补充拼音名,而在使用拼音名Aoyuan时,总会加上类别词garden或拼音名的意义解释Turtle Garden和Turtle Park。
意译传递了源语文化的基本信息,便于理解,但也模糊了地名本身的声音特点,减少了地名的内涵意义。因此,对一些本身意义明显、简洁响亮的地名,建议在书面资料中同时译出意义名和拼音名,使信息较为完整,便于读者选择使用;在现场导游讲解时采用“直接介绍中文名称--gt;英文意译--gt;关键词语解释”的方式,直译加解释,使旅游文化信息的传递最大化。
结语
奈达主张,翻译中使用一种“共同语言”,这样既能在内容上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又能在形式上符合译语规范和文化标准。因此,旅游语篇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必须在准确传递原文的基础上,使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实现交际目的。灵活运用“以我为主”和“以客为主”的综合策略,有可能最大限度传递中华文化精粹的源信息,产生最佳效应,给游客以知识和审美的享受。
[1] Nida, 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 Newmark.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1982.
[3] Hatim, B Mason I.The T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M].London:routledge,1997.
[4]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翻译对外出版公司,2003:107.
[5]陈刚.跨文化意识——导游词译者之必备[J].中国翻译,2002(2):38-40.
[6]龚洁.海上花园鼓浪屿(英文版)[M].张百佳,陈君铭译.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Communicative Perspectivesamp;Strategies for Tourist Text Translation
Qiu Yiho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men 361005,China)
This article,taking a new look at Strategies for Tourism Text Translation,puts forward that communicative perspectives is of great help in determining strategies for tourist text translation. “Host-orientation”and“tourist-orientation”should be both considered in order to make tourists enjoy the equivalent response their Chinese counterparts have,and achieve the desired communicative effects.
H315.9
A
1004-342(2011)01-123-03
2010-10-16
福建省B级科研项目——厦门企业翻译现状调查,项目编号:JBS0617。
邱益鸿(1969-),女,厦门理工学院外语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