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探析

2011-08-15李国辉

文教资料 2011年36期
关键词:美育心灵美的

李国辉

(乐至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四川 乐至 641500)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培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在学校教育所设置的所有课程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既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又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奠基,其所含的多重功能,决定了它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其综合作用,除了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兴趣的培养,熏陶感染,更要注重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养成,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将语文教学的使命体现出来,从而让学生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内心确立真善美价值的真正追求。

一、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认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美育的要求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然而要达到这一最终目标,仅靠单一的语文素养教育是不够的,还应该把美育引入学校课堂,以陶冶情操为目的,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优美的情感、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气质、精神面貌得到提高。通过审美,感化、净化、升华和提高学生的身心,将美育、智育这两个同是教育艺术、同是课堂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任务,完美地完成。

可以形象地说,没有美,人生就会失去一半的美好意义。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在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审美教育、审美培养、审美实践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形成 “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让客观美成为审美反映的对象,使主客体之间构成审美关系。且审美意识中含有科学认识因素和伦理功能性质,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同时,既能间接地使人得到一定的科学意识、道德意识的培养,又能促进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二、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途径

美育的必要性、重要已毋庸置疑。那么,如何才能把美育落实到平常的语文课堂中,把死板的记忆化为主动的想象,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呢?

首先,要创设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为美育做好铺垫。“美,是无处不在的,只不过,人类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已。”而要发现美、运用美,就得利用情感这一中介。在语文教学中,也需要情感为纽带。教学中,我们从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就可以着手创设情境——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寻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融入课堂;课堂伊始,就以新颖、有趣的、与课堂联系紧密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讨欲望,主动配合,完成教学任务;趣味表演,激发情趣,达到创设情境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卓越的能力,饱满的激情,有效的手段,创造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这也可以为教学服务。

其次,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挖掘课文中的美感原素,进行鉴赏,进行美育。美学研究,有一定的方法和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虽然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并不是搞科学研究,但其中的方法还是可以借用的,如艺术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比较研究、归纳研究的方法等。只要选择适合的方法,并坚持唯物的统一,坚持理论实践的统一,就可以从课本中体会到美,进行美育。

三、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内容

1.粗犷、博大、强健与雄伟等崇高因素。

在课本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描写对象那粗犷、博大的感性形象,劲健的物质力量,雄伟的气势,从而让心灵受震撼,受到鼓舞和激越,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比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一文,“望不到边际的高原”、“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文章伊始,作者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粗犷、博大、劲健的黄土高原,给人以雄伟的气势,心灵的震撼。教师通过构筑想象,运用心理学,比较归纳等方法,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同时教师以精准的语言加以引领,就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

古代文学作品中,同样可以挖掘出崇高的因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中所描绘的涛呼潮啸,汹涌澎湃,无边无际,席卷一切之宏伟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那无尽的黄河,广阔地平线上的落日,大漠孤堡上的孤烟,透露出的诗人走马西来天尽头的豪迈气概;“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蕴含的不畏难难,勇攀高峰的勇气,获取成功的豪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蕴含的雄浑博大的境界,豪迈奔放的性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这许许多多,都可以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心灵的启发,价值观的影响,通过联想、品悟、情感共鸣,亦可达到美育的效果。

2.秀美、纤丽、阴柔、典雅等优美因素。

在课本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描写对象的秀美、纤丽、阴柔、典雅,内外关系的协调、形态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获得美的享受,进行美育。

散文学家陆蠡语句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天然的完美和谐作用于主体的感观,能让人从中获得安静恬美的心灵感受;陶渊明诗句中的宁静平和的精神境界——人、山川、空气、飞鸟原本只是和谐的整体,无须区分,在此物我泯一的境界中,人生的种种真谛实已寓含其中,这样的精神境界,让人们无尽地向往,这种韵味,正是美的享受;王维笔下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让人感受到了万物生生不息的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的境界。自然美、精神美融为一体,创造出水月镜花般的纯美诗境。

3.“悲与喜,美与丑”对比认识。

在课本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作者笔下的悲与喜,美与丑,在对照比较中,受到美育。课本中的悲剧,通过令人沉痛的、愤激的,甚至让人感到恐怖的人与事的描写,让人产生痛感,再在空间距离、心理距离的拉开,痛定思痛后,心灵的醒悟、感情的升华之后,产生快感,心灵、感情得到更深的领悟,人生得到彻悟。而喜剧,则通过对对象倒错、自相矛盾、背理等形式的表现,通过夸张、讽刺等手法,通过笑的手段,通过情感共鸣,让人在滑稽和幽默中得到美的享受。比如,鲁迅笔下的闰土和孔乙己,就是两个悲剧人物,《故乡》通过将二十多年前的 “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少年闰土与现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的中年闰土对比,揭示了在封建教育、封建文化、封建制度压榨下的贫苦的旧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孔乙己》通过孔乙己“站着喝酒”、“排出、摸出”大钱的动作描写,“青白脸色”、“又脏又破的长衫”的外貌、神态描写,“多乎哉,不多也”、“君子固穷”的语言描写,揭示出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思想的禁锢,封建思想对读书人的无情的残害,同时也揭露了这种制度下这种人必然走向灭亡的悲剧命运。在思索、反省之后,我们的心灵必然受到震撼,思想必然得到升华。

曹禺先生的《日出》通过对贪得无厌、工于心计、善耍手段的经理潘月亭,卑躬屈膝、费尽心机、不顾人格的李石清,老实巴交、勤恳工作、穷困潦倒的黄省三等人的矛盾描写,揭示了旧中国像黄省三这样的被损害、被压迫者的悲剧命运,也揭示了作者对黑暗的旧社会的血的控诉,对万恶旧社会制度的无情的批判。对人物悲剧命运本质的剥离,能够让学生认清事物的美与丑,从而净化自己的心灵。

需要指出的是,文本中可以挖出的美感元素较多,我们应根据语文自身的目的要求,正确处理智育与美育的关系,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由点滴入手,见“缝”插针,从内容形式的有机统一中,了解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什么是积极健康的情感内容。潜移默化、寓教于乐,达到“五育共举,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堂与教学.

[2]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

[3]李丽.美育的意义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猜你喜欢

美育心灵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唤醒心灵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