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语文课堂教学打造一份“静”界

2011-08-15

文教资料 2011年36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交流阅读教学

包 晓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静”的缺失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语文课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种“满堂问”、“满堂灌”的场面慢慢的从语文课堂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和交流”。课堂讨论与交流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个性的培养都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这种“课堂讨论、交流”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老师不断地组织学生讨论、小组活动、对话交流、情景剧表演等活动的场景,课堂上一旦出现短暂的沉默,教师就会感到恐慌,往往也被贬为“课堂教学出现冷场”。表面上看这一堂课学生特别的活跃,老师特别的激情,但是在这些表面的繁华、活跃的背后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很难有时间对某一问题或文章进行深入地思考,往往是问题刚刚提出,有些老师就迫不急待的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果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老师就会感到不安,不等学生深入的思考就把答案直接抛给学生。另一方面老师一旦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自由交流,一些学生就为了找自己的伙伴立马从教室的一边跑到教室的另一边;还有的学生根本就不讨论与教学相关的内容,而是讨论些题外话,这样整个课堂就出现了“满堂闹”的局面。而这种“满堂闹”的局面,不但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甚至有时候还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所以我们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还应该考虑要给语文课堂留一份宁静,给学生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够有序的进行下去,才能够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静”缺失的原因

首先是有些老师对“以学生为主体”和“以读为本”的理解有些片面。新课标要求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很必要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课堂讨论、交流这样的形式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并不意味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老师都要把主动权、时间交给学生。另外就是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认为只有朗朗的读书声才能够证明这一节课是成功的,如果听不到学生的读书声就意味着冷场,就没有体现大纲要求的“以读为本”。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确是很重要的,但是这里的读不仅仅是指朗读,还包括默读。阅读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全面的读,而且很多文章只有在默读中才能够慢慢地体会到文章的真谛,才能够真正地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才能够感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其次就是有些教师片面的追求动感课堂。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为许多老师评价一节课优劣的重要指标,他们认为课堂气氛活跃才能够真正体现自己 “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才能够真正的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静思默想则显示课堂不活跃,则意味着出现了冷场的现象。所以为了追求动感的课堂,他们在形式上花费了很大的功夫,小组讨论,对话交流,情景剧表演……一股脑的搬进了课堂。在课堂上虽然学生个个都龙腾虎跃的,但是很多学生其实是滥竽充数、人云亦云,对文章的内容和老师的讲解根本就不理解,下课之后脑子就一片空白,什么也没有留下。

最后就是老师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技术。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入运用,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也成为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很多老师慢慢地抛弃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更加钟情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诚然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什么都讲究一个度,多媒体的运用也不例外。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教学情景,从开始上课到结束,老师都一直在利用多媒体,一会播放一段音乐,一会穿插一段视频……多媒体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这些音乐或者视频对我们的有些教学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配上音乐、视频或者插图。对于很多教学内容来讲,让学生深入细致地想,在大脑中想象课文内容所描绘的场景有时候比老师直接用图片或者视频呈现给学生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打造“静界”的途径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动”固然很重要,但是让课堂出现一种灵敏的静的气氛也是非常必要的。就像释家所说的“定能生慧,慧能生智”那样,只有给语文课堂打造一份“静”界,才能够真正地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静是一种境界,是人们定心思考的必要因素。那么如何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创造一种“静”界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

首先是静读。所谓静读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默读。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都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往往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读的欲望,但是在读的培养当中老师往往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朗读上,而对于静读却常常忽视掉,既便是有时候让学生静读,也只是蜻蜓点水,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实质的效果。就像著名的特级教师史绍典先生所说的那样,在现在优质课竞赛中,我们很少看到“静读”的场面。应该说,全班学生沉浸于作品中的静悄悄的“静读”那样一种场面,同样是撼人心魄的,也是最利于学生体验的。这种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读书样式,正在阅读教学中走向衰落,甚至走向消亡,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其实我们的课文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感:灿灿的美,浓浓的意,款款的情、深深的理,悠悠的趣……而这“人文情感”就渗透在语言文字中,这些都需要学生在静读中慢慢感悟的。但是有的老师往往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且要边读边想,试想在学生高声朗读的时候又怎么有时间去思考课文的内涵呢?更何况有些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往往是有口无心,这样就很难进入课文,很难感悟出文章的魅力,往往读完也就忘完了。与其让学生这样有口无心地朗读,还不如在课堂上培养他们静读,让他们一边静心默读,一边拿笔圈画。这样他们就能够深入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感受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朗朗的读书声,还要 “鸦雀无声”。因为真正有效的阅读,需要学生“潜心全文”,需要学生直面教材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淀去解读,去体会,去揣摩,去领悟。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放飞,个性得到解放;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会对文章有一个深入透彻的解读,才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喜人效果。所以语文课堂出现短暂的沉默并不意味着冷场,有时候我们也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学生潜心的阅读,静静地思考。

其次是静听。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课改之后的课堂,老师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激发学生发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维特别活跃,发言也特别积极,但是在这些热闹背后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往往老师刚把问题提出来就不假思索地回答问题,甚至有时候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还有的学生只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很难静下心来听别人说;或者有些同学就钻这个“热闹”的空子,既不发言也不倾听等诸多问题。

其实一节真正的优质课不只是那些优秀生的舞台,不是只有热闹就足够了,还需要同学们静下心来倾听。因为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静听不仅是他获得新知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还是他真正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文字美的一个动态过程。学生在语文课堂不管是听老师的泛读,还是听配乐朗读,还是欣赏一些高雅的音乐乃至听学生的发言或者讨论,都是一个在不断接受新知,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过程。另一方面课堂上让学生静听,还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在语文上有很多的内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有很多的感悟、心灵的抨击不是学生讨论就能够获得的,而更多的是应该立足于自主体验的层面上进行感悟和思考。如在教《二泉映月》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来听名曲《二泉映月》,让学生通过音乐的旋律来感悟阿炳对生活的抗争,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上一个台阶。

最后就是静思。在现在的很多课堂上,老师为了追求动感课堂,为了追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了体现自己先进的教学理念,往往刚刚提出一个问题就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不到几分钟就问“谁知道答案?”、“谁能够大胆的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见解”……完全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殊不知这样学生答出的答案往往是在不太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随意回答出来的。即便是有些优秀的学生能够很透彻地把答案思考出来,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他们还处于一种思考阶段的时候别的同学就已经把答案说出来了,他们就只能充当毫无意义的“旁听者”,这样不利于他们的学习,长此以往还会打消这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一种懒惰的情绪,懒于思考,懒于学习。有的甚至会打断其他同学的思考。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当一个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他至少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机会把问题想透彻。另一方面就是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不一样的,在我们这样的大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同学,所以老师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换一种口气来问,如“请同学们静静地想一想”、“请同学们独立地思考一下”……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静下心来慢慢地思考,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做到自主的学习,那样才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静是一种境界,宁静以致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那样,我们的语文课堂也需要静,需要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种“静”界,让学生在静中品读、静中倾听、静中思考,在静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1][苏]苏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朱芒芒.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胡晓.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5]王昆斌.倾听:语文新课堂的理想追求[J].陕西教育,2006,(3).

[6]于海港.“静思默想”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7,(12).

[7]徐学妹.语文教学中的静思默想[J].教育科研论坛,2006,(1).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交流阅读教学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