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体质下降原因及干预对策
2011-08-15彭丰
彭 丰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分院 江苏 南京 210024)
1、前言
根据江苏省体育局2008年度体育科技项目局管课题,对江苏范围内的职业院校进行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评工作。结果显示并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比较,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仍在增加,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的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素质水平均呈继续下降趋势。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见仁见智,各有其说。本文对众多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与建议,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以下称7号文件)服务,为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服务。
2、江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
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中央7号文件指出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是两方面:“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刘海元总结了李永亮7方面因素、张国胜6方面因素以及刘阳的造成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主要在学校等观点,指出:不外乎这样几个方面,社会的、学校的、家长的、体育的,还有学生自身的。其实在围绕学生体质下降这一现象中,主体是学生,凡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客体都可成为原因,但是各种客体又因其与学生关系的远近、强弱不同,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这一现象中所处的地位和关键性也迥异。
根据上述学者所归纳的因素,分析江苏地区。首先,社会因素得到全面改善。自南京十运会提出的“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到山东的十一运会提出的“和谐中国,全民全运”,我国的体育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体育回归人民。江苏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制定了《社会体育项目发展计划纲要》,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全面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省所有行政村已100%完成建设任务,在全国第一个高标准地率先实现“村村有农民体育健身场地”的目标,建成数量全国第一;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和较大自然村建设了2万个健身点,城市社区仅体育系统就建有4100多个全民健身点。同时,加强群众身边的组织建设,农民体协和老年人体协基本覆盖到每个乡镇。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达9.5万人,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60人,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总量、国家级数量、覆盖水平均居全国第一。广泛开展有创意、有规模、影响大、参与广的全民健身活动,承办了全国第一场“体育下乡”、第一届全国“四进社区”优秀体育健身项目展演和第一届中国全民健身博览会等活动,在全国第一个将全民健身周改成全民健身月、第一个举办老年人体育节,不少经验和做法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大力推广。南京市已初步建成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网络,全市建立了1180全民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网点,健身点已覆盖城区所有社委会和全市所有乡镇,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每年全市举办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1000多项次,直接参与人数突破100万人次。同时形成了竞技体育与群众性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多层次共同发展的结构。其次,在家庭因素方面,通过局部的访谈发现,大部分的家长对于健康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再是“孩子只要没病就是健康”,开始追求孩子的身心健康,鼓励自己的孩子多参加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认为江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虽然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但学校体育工作和孩子自身值得反思。
2.1、学校执行力与监督保障机制的欠缺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新课程标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是我国教育部门颁布实施的具有指导性和强制约束性制度性文件;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总体令人担忧的状况,特别是学生体质部分体能指标持续20年下降的现状,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下称中央7号文件)下发,同时为了配合中央7号文件的落实,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活动,如:研制《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举办了“2007年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下发《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通知》、《阳光体育奖章管理办法》;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等。但江苏地区职业院校违背上述条例和规定的事件时有发生,在保证体育课教学时数、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保证体育课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也为学生体质降低埋下隐患。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毕业生社会地位低,加上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引发大家将就业的竞争力关注于正常的学习之外,竞相参加各项技能竞赛等等,导致变相的应试教育在职业教育的实际中轰轰烈烈,使得校长的教育理念重智育、技能,轻体育。学校校长的教育理念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方向,校长对教师有人事决定权,决定体育教师编制配置,对学校经费有支配权,对办学有决策权。所以,学校校长重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关不关心学生的身体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本次的调研中发现,职业院校的校长们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下,致力与“学技能、练技能、比技能”。通过教学改革的途径,延长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取消或压缩对与技能学习无关的学科,减少不重要学科的设备,举全校之力保证学生技能的学习、评定与竞赛,为学校创设品牌。学生技能学习负担明显加重,课外体育活动被减少或取消,体育活动场地设施严重不足。“阳光体育”活动方面,走形式主义,用自编的数据、材料对自身有限的活动包装造势,应付检查。对此,各校师生均感不满,但无处申述。由此可见,江苏地区职业院校学校体育工作的执行力欠缺,同时折射出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使上述的政策、制度、活动最初目标和预期效果无法得以保障。
2.2、健康教育的缺乏
社会的发展是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是以健康为本。人类对健康的述求由来已久: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8年在《WHO宪章》中,首次制定了健康的定义,即:“健康(Health)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是保持身体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随后,WHO在1978年9月召开的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通过的《阿拉木图宣言》中又重申并完善了健康的含义。WHO及西方所倡导的多元健康观已经将健康的内涵大大扩展,突破了传统健康模式的医学范畴。根据WHO的调查,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长短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因素占60%,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因素占8%,气象环境因素占7%。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触动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因此,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实施对全人类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要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大力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倡导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为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做出实在的贡献。
“健康来自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此,我们针对江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查并发现:男生吸烟的比例接近40%;酒精和药物使用上,部分男生可能存在饮酒过量、酗酒的问题,女生饮酒的人数也占一定比例,其中也存在饮酒过量;饮食习惯方面,表明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对健康饮食的认识不足,其中也包含一些家庭经济水平较低对学生有一定影响。在性别上,男生高脂、高盐食物的摄入水平高于女生,而女生则爱吃甜食和油炸食品。在牛奶饮用方面,基本不喝牛奶的学生达64.38%。闲暇生活方面,男生选择参加体育活动占11.6%,女生几乎不选择。上网情况,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的比例也已达到了14.2%,在节假日通宵上网的学生达24.5%。网络成瘾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效果,有时甚至还会危及他们的生命。睡眠方面,住校生平均每天早晨的起床时间是06:00(晨炼的需要),晚上睡觉的时间是22:00(息灯时间),但部分学生,其中男生为多,息灯后继续说话、用电筒看书者至24:00,平均每天睡眠时间7小时以内。总体表现出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各种不良生活方式。
国际上普遍采用体力活动概念研究其与体质健康的关系。体力活动的内涵比我们通常所说的体育锻炼更加丰富,体力活动涵盖体育锻炼。王正伦的研究发现:每周有规律地参加大中强度体力活动,尤其是大强度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并证实大强度体力活动比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更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在我们的调查发现:江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方面,有少部分院校没有设课外活动,有的以学生社团方式活动,体育社团为数较少,每周只有1次,以学生组织和自练为主,总体体现管理松散,效果欠佳。在有课外活动的院校,经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每周体育活动的次数在3次以下,每次体育活动的时数,在30-60分钟之间,这表明学生主要参加学校规定的锻炼,但多数学校每周只安排一次课外体育活动,其余时间自觉锻炼者较少;女生每周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每次体育活动时数均较男生少,且随年级的升高逐渐下降;对于活动的指导和组织有强烈的依赖性,40%的学生认为课外体育锻炼缺乏指导,多数学生缺乏科学锻炼知识和自觉锻炼习惯,总体呈现一种被动参与状态,一有机会就休息聊天,使得锻炼强度无法保证,仅仅是流于一种形式。
江苏地区的职业院校中,健康教育的实施基本依赖现有的体育课程中的理论课来完成,然而每学期仅2-4课时的时间,还要完成其他的体育理论知识。由此可见健康教育在江苏地区职业院校仅处于泛泛的概念传输,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还很少,更谈不上可控的“健康管理”的实施。
2.3、体育课程改革滞后
中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具备承载“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的“客观”条件和“主体”条件。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已经把体育教育与健康紧密地联系起来,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健康的客观存在已经成立。“主体”条件主要体现在:体育(运动)的本身,学校体育(运动)不仅直接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为促进学生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增强社会意识和适应能力,打下了基础。
江苏地区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多数是由原高等专科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演变过来的,层次不一,专业繁多,且“职业性”强,所以基础教育的改革相对滞后。体育课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高职体育教育的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指导思想上对于是提高体质还是改变行为区分不清。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材内容等有的统统照搬普通高校本科教学体系,有的保持中等教育模式,丝毫体现不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学制缩短,体育课程减少;江苏地区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缺乏体育课程改革的主体意识,在课程创新与开发上没有做到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对体育课程的变化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缺乏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创新意识。其中原因有多种。在我们的江苏地区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中发现:整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其中6-10年教龄的教师职业倦怠最为严重。
3、江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体质下降的干预策略
3.1、明确学校体育的重要地位,深入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意见表明中央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江苏的职业院校应该以此指导今后学校体育工作。
主管江苏地区职业院校的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以法治教。用《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师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有关条例确定学校体育工作的地位,各级领导应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把体育工作落实到每个人头上。对职业院校体育教育工作加强监督并进行综合评定,坚决杜绝挤占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等事件的发生。
3.2、推进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大学期间忽视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就会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应该遵循养成教育的原则,结合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内容,即: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的饮食与营养教育、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对不良生活习惯的干预、学习和日常的卫生习惯等方面内容。通过学校、社会、家庭、自我教育的途径来完成江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
3.3、构建以身体活动为核心的学校“健康管理”模式
健康管理应伴随人的一生。健康管理的理念和行为,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健康管理现阶段通行的模式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个人健康信息管理、个人健康与疾病危险性评估和个人健康计划及改善的指导。身体活动与健康管理主要相关联的因素主要包括:体质、体适能、体力活动、心理健康、生活方式、营养、体育成绩。突出和强调学校学生的身体活动,并与现代社会“健康管理”的理念紧密结合,这是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健康”、“终身体育”意识的良好载体和举措。孙飙通过对身体活动与体育、与健康管理的主要相关联因素分析,以及学校健康管理干预的资源情况的归纳研究,得出学校以身体活动为主线的由“调查系统”、“评价系统”、“指导系统”和“干预体系”四个版块组成的“健康管理”模式。
3.4、切实改革职业院校体育课程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为了进一步活跃校园体育文化,丰富学生的课外余暇生活,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必须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导向,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作用,在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和增强体质的基础上,着重解决高职学生面临的身心变化与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不仅要在满足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外,还要致力于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终身体育课程体系,达到终身体育和终身受益的目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应以专业需要为中心,围绕职业特征开发体育课程体系,将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未来的需要相结合,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结构,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应结合民族传统体育开发完善校本课程不仅可以体现学校的特色,更可激发广大学生的兴趣,积极投入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标。(江苏省体育局2008年度体育科技项目局管课题,课题编号:TY8114)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S].中发[2007]7号.
[2]李永亮.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七大原因及五项对策[J].人民教育,2007,7.
[3]张国胜.我省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EB/OL].http://www.gansu.gov.cn.
[4]刘阳.素质教育形同虚设模式单一学生体质下降孰[EB/OL].http://sports.sina.com.cn,2006,04.
[5]刘海元.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8,01.
[6]南京市申办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网站
[7]孙飙.以身体活动为核心的学校“健康管理”模式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02.
[8]王正伦.大学生体质与体力活动的相关分析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