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末清初福建漳州窑青花瓷异军突起的原因
2011-08-15陈其富
陈其富
(闽江学院 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浅析明末清初福建漳州窑青花瓷异军突起的原因
陈其富
(闽江学院 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明朝万历年间,漳州窑青花瓷在远离江西景德镇异军突起,究其因有四点.第一,漳州地区便捷的交通输纽和月港成为国际性的贸易港口.有利于漳州窑青花瓷的运输和出口贸易.第二,原有的技术力量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和江西景德镇人才与技术的引进,促进了漳州窑青花瓷的发展.第三,明朝政府开放海禁政策,青花瓷出口贸易从走私走向合法化.第四,国际市场对青花瓷的需求,导致漳州窑青花瓷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
漳州窑;青花瓷;月港;海禁
漳州窑是一处民间窑场,是主要生产外销瓷为主的陶瓷产区。其窑场遍布漳州附属的平和、华安、漳浦、南靖、云宵、诏安等县及邻近地区,且以地处九龙江上游支系西溪流域的平和县南胜、五寨一带为中心,规模宏大,产品丰富种类繁多。其中器物在国内遗址和墓葬中很少发现,与此相反,漳州窑青花瓷在国外倒较多发现。如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在海底沉船和当地都有大量的实物出土。青花瓷在元代、明代是景德镇最具特色的产品,然而却在明末万历年间福建的漳州地区大量出现并迅猛发展,这实在让人难以想象。因此,我们现在研究漳州窑青花瓷就必须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原有的技术力量和江西景德镇人才与技术的引进,以及当时的海禁政策和国际上对青花瓷的需求等因素才能知道,为何在短时间内在远离景德镇的漳州地区异军突起。
一、便捷的交通和著名的贸易港口
漳州窑地区位于福建南部,它南濒台湾海峡,北倚博平岭山脉,漳州境内有福建省第二大河流九龙江,九龙江携带的泥沙在下游淤积,形成福建省最大的海积平原——漳州平原,并在龙海县境内相汇入海。入海口即古代著名贸易港——漳州月港。此外,漳州地区还有较大的河流如漳浦的鹿溪、云霄的漳江、诏安的东溪等,也在各自的入海口形成优良的港湾。其中九峰溪注入广东大埔大东河,大东河汇入韩江后可直达广东古代著名的贸易港口——潮州港(潮安)。从平和至月港或潮州港一天即可到达。因此漳州地区便捷的交通输纽和著名的贸易港口是发展窑业理想的栖息之地。
当世界历史进入到大航海时代,地处大陆东南沿海的福建漳州月港发展成为国际性的贸易港口,漳州窑瓷器对外贸易也随之繁荣发展起来。
明初,素有“东方大港”美誉之称的泉州港已日渐衰败,取而代之的将是昔日地处较为偏僻的漳州月港,在月港尚未设海澄县制之前,与泉州港相比月港地处僻静,反海禁政策更加适合,海上走私贸易往往禁而不能止。据《海澄县志》载:官司隔远,威令不到,附近的一些港湾,岛屿政府更是难于控制。[1]正是这种难于控制,海上走私贸易恰恰促进了月港的繁荣与发展。明初,月港尚是海滨一大聚落;景泰年间(1450--1457),“月港、海沧居民多货番且尚善盗”,成化弘治之际(1465-1565),月港称为小苏杭,“回回帆转,宝贿填舟,家家赛神,钟鼓响答,东北巨贾,竟鹜争驰”;正德年间(1506-1521),“豪民私造巨舶,杨帆外国交易射利,因而诱寇内讧,法绳不能止”。[2]嘉靖时期(1522-1566),“月港地方居民数万家,方物之珍,家贮户峙,而东连日本,西接暹球,南通佛郎,彭亨诸国。其民无不曳绣蹑珠者,盖闽南一大都会也”。[3]正是由于15世纪以来,月港引领中国民间海外贸易的风潮,形成厚重的经济文化基础。至隆庆元年(1567),明政府同意在漳州月港开放海禁,月港一夜之间成为国际性的贸易港口,时人称道:“隆万之世,除贩夷之律,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刳艅艎,分市东西路,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之南库也”。[4]月港贸易的进口货物有胡椒、象牙、香料、金属、动物皮货、植物加工品之类。出口则以丝绸、瓷器为大宗,故《东西洋考》载:“澄之商舶,民间醵金发艅艎,与诸夷相贸易,以我之绮纨磁饵,易彼之象玳香椒,射利甚捷,是以人争趋之”。[5]瓷器类的商品包括有中国瓷都景德镇窑的各色产品,福建瓷都德化的白瓷,品质都相当优良,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漳州本地的产品,粗细皆有,隆庆开港,极大刺激了漳州窑业的全面兴盛。
二、原有的技术力量已具备相当高的水平和江西景德镇人才与技术的引进
从史料上分析,清王朝重修的《平和县志》序,平和县首次修志是明嘉靖乙已年(1545),县令谢明德编撰,其中记物产,器属“瓷器精者出南胜官寮,粗者出赤草埔山隔”;该史料说明嘉靖乙已年南胜、官寮、赤草埔、山隔等地已能烧制出相当水平的瓷器来。[6]清光绪十二年(1886)郭柏苍著《闽产录异》卷之一货属条目有“漳窑出漳州,明中叶始制白釉米色器,其纹如冰裂”。[7]该史料虽未记载青花瓷的烧造年代,但已明确说明明朝中叶已能烧制白釉米色器。从考古调查来看,此前漳州地区已能烧制青瓷,青白瓷,宋元时期漳州地区还能烧制釉下酱彩,木叶贴花瓷,也就说在青花出现之前约300—400年间,漳州地区已掌握了釉下彩绘技术,明代晚期烧造青花瓷并非是一件难事,首先青花瓷的釉与青白瓷的釉是基本相同的。因此烧制青花瓷只需在青白瓷釉下用钴制画料进行装饰便可。另外在烧制青花之前,漳州地区制坯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再者,漳州地区的窑炉也有别于景德镇,景德镇窑炉多为马蹄形窑与小龙窑。马蹄形窑平底温差小,装烧量不多,但成品率高,烧成时间短,能够较快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小龙窑一般宽2米多,长约20—30米,依山而建,窑炉成本低,装烧量大,能充分利用余热,但劳动强度大。景德镇不论是马蹄窑还是小龙窑均由还原焰烧成,故釉水清白透亮。而漳州窑皆为阶级窑,窑底为斜面,一般分三室,往往宽大于长,总长约十几米。此种窑炉容易控制火势,节省燃料,在每一个单窑中形成热量循环,根据需要在每一个窑炉中可烧不同的品种,每窑烧成的时间比龙窑短,适合于快产的需要,但有的产品是在氧化焰中烧成,釉色容易形成青白闪黄。总之漳州窑在烧制青花瓷之前,在坯、釉、窑等工艺方面都已具备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阶级窑,它是漳州艺人独创的技术,此技术还远播日本,对日本的窑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漳州窑在继承宋元时期的制瓷技术的基础上,又吸收并引进江西景德镇的人才与技术。从古窑址的瓷片堆积物上看,平和窑主要烧制青花瓷为主,但也烧造彩绘瓷(红、绿彩)、青瓷、白瓷及蓝釉白花彩瓷,酱釉瓷等。田坑内窑主要烧造素三彩而独树一帜,其它各窑也烧制青花瓷,釉上彩绘瓷,米色瓷、绿釉瓷、白釉瓷等。其中青花瓷,釉上彩绘瓷(红、绿彩),蓝釉白花彩瓷,以及素三彩等都是景德镇特有的品种。不难想象漳州窑制瓷技术深受景德镇制瓷技术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明中晚期以后,景德镇作为全国的瓷业中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也引起其他地区有关人员纷至沓来拜师求艺的现象,据光绪《江西通志》载万历时“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各地窑工虽来学艺,但未必能把每道工序学精,有些只学一些皮毛,加上内在的因素等限制,所以各地仿烧景德镇青花瓷或别的品种均不及景德镇,漳州窑也不例外,故有后来“砂足器”之称。
另外《安溪县志》载:“安溪瓷业皆外县人氏业作之”。还有广东饶平九村老窑坷窑的窑址有清代窑工供奉其来自江西祖师的小庙。因此是否也曾有江西籍师傅来漳州地区指导制瓷呢?回答是肯定的,明政府曾在正德十二年平息寇乱后,选留部分江西籍兵众定居平和,选留兵众中有不少制瓷能工巧匠,从正德十四年至崇祯二年,共计有十三位江西籍人士任平和知县,以加强瓷业的发展。
再者: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漳州月港开放海禁,是中国唯一合法化海上贸易港口。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月港开放,其它港口仍在禁止之例。江西景德镇青花瓷要想出口贸易就必须运底漳州月港来出口。途经福建出海的路线有两条,这两条路线均以广昌为交汇点,水陆路兼程,出海港口为漳州月港。一条是:广昌——永安——漳平——海澄(月港)。另一条是:广昌——长汀——大埔镇——漳州——海澄(月港)。由于景德镇青花瓷运底漳州月港出口贸易,对漳州地区窑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因为青花瓷在欧美市场急剧膨胀,使之需求量非常之大。而瓷器由于既笨重又易碎的特性,靠到千里之外的景德镇去采购瓷器供货出口,可谓艰难备至,远远满足不了外国商人的需求。加之明万历年间,景德镇制瓷业出现原料危机。窑工反对陶监的斗争,最终酿成火烧御窑厂的暴力行为。以及明末清初朝代更替中出现的政治动乱,造成景德镇外销产量的减少,甚至停歇。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等商人手持景德镇瓷器的样品和西方人喜爱的图样四处寻找供货方。因此漳州窑艺人利用自身的优势从江西景德镇引进制瓷艺人和相关的技术,在富涵瓷土资源丰富,水路运输便捷的漳州地区专门烧造青花瓷,以满足外国商人的需求,并因而获取巨额的利润。漳州窑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迅猛发展起来的。
三、明朝的海禁政策对漳州窑瓷业的影响
明朝一开始就实行海禁政策,任何事物的发生都由其自身的内因与外因所决定的。内因是海禁政策所致,外因是国际市场对青花瓷需求所致。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明朝整个海禁政策过程后,就不难理解开放海禁对漳州月港来说是一次天赐的良机,那么什么是海禁呢?海禁就是十四世纪时,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早期的海禁是指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贸易,同时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活动(进贡除外)。如“寸板不许不海,寸货不许入番”等。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又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销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自此,就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洪武三十年(1397年),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明朝朱元璋这些禁海令伴随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而逐渐宣告取消。但在嘉靖二年(1524年),日本藩侯在宁波爆发了“争贡之役”,不得已又一度恢复海禁政策。此后,明朝统制者认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并对日本“闭绝贡路”,实行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海禁政策的实施,导致中国海上贸易受阻,对沿海尤其是闽南多山少田,素以海为田,利商舶,轻远游的百姓来说,生路受阻,必然奋起反抗。海上走私贸易往往禁而不能止,至明嘉靖末年(1566年),东南倭患平息,要求开放海禁的呼声遍及朝野,终于在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使涂泽民的奏请,明政府同意在漳州月港开放海禁,准许私人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海贸易。月港一夜之间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国际性的贸易港口。月港的繁荣促进了漳州窑瓷业的快速发展,瓷器贸易历明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及清初,万历朝为生产外销之历史高峰。可见开放海禁政策对漳州月港和漳州瓷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促进了漳州瓷业海外贸易的繁荣与发展。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满清政府发布禁海令,实施沿海迁界,瓷器海外贸易受阻,对于漳州瓷业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月港就此衰落,漳州窑业也随之萎缩,前后持续了百年时间。这正所谓,成也潇何败也潇何。
四、国际市场对中国青花瓷的需求
众所周知明永乐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带去大量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物品,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郑和下西洋虽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向其它国家显示中华的威仪,但是郑和所到之处的国家和人民无不对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所亲睐,为后来世界各国使臣商人来华进贡和做贸易奠定了基础。因此郑和下西洋以显示中华威仪,会逐渐转化为经济利益,只是被当时统治者的海禁政策所阻挠。青花瓷以其清新秀丽、娇翠欲滴、清白相映,幽靓雅致而著称于世,深受世人的珍爱。早在17世纪以前,西方人日常使用的器皿以陶器、木器、竹器和金属器为主。尤其是陶器成为日常生活广泛使用的器皿,和当时精美雅致,诗情画意般的青花瓷相比,陶器显得粗糙,厚重而笨拙。因此在当时欧州上层贵族对中国青花瓷的收藏成了一种风潮,包括教皇、国王、君主、公爵、候爵等都把中国的青花瓷作为贵重物品加以珍藏,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会拿出来象征性的使用。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有些贵族还把中国青花瓷作为嫁妆,可见他们都被当时青花瓷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例如:1660年英国查理二世与葡萄牙王室联姻,葡萄牙公主带来了青花瓷作为嫁妆。由于中国青花瓷美丽而精致,使得欧州人对中国青花瓷的需求急剧膨胀。明朝时期欧洲最早与中国贸易的是葡萄牙商人。他们在中国贸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广东屯门岛为贸易据点(1513年—1522年)进行贸易获得丰厚的利润,但被明政府驱逐,并宣布重新实行海禁。第二阶段:葡萄牙人以福建漳州、浙江宁波为贸易据点(1522年—1549年)进行走私贸易。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春,明政府主张实施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葡萄牙人又被赶出浙闽海面。第三阶段:葡萄牙人以广东澳门为贸易据点。1573年葡萄牙人以每年500两白银的价钱租赁澳门,以此为据点进行贸易。他们所贸的商品货物以青花瓷为大宗,并开辟了景德镇青花瓷改道广昌至漳州月港出口进行贸易的奇迹。1603年,荷兰人第一次在马六甲海峡俘获了一条葡萄牙商船,船号为“The Carrack Catherira,船上载有大量的丝、瓷器和漆器等货物,荷兰人把激获的瓷器带回阿姆斯特丹,以30000000多荷盾的价格拍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荷兰人对当时葡萄牙的货船称呼为 “克拉克(Kraad)”,船上的瓷器也被称作“克拉克”瓷。此后西方人把船上中国明朝万历时期及其类似风格的瓷器统称为“克拉克”瓷,其中一大部分是漳州窑生产的青花瓷。[8]
嘉万时期,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和著名港口安特卫普成为欧洲出售中国瓷器的中心。葡萄牙王室还有专门陈列中国瓷器的展室。正是因为葡萄牙人热衷贩卖中国青花瓷,引起欧洲各国对青花瓷的极大需求。此后荷兰人、英国人、西班牙人也疯狂地加入到贩运中国瓷器的行列。从万历开始,销往欧洲的瓷器差不多全是青花瓷。以荷兰一国来说,1602—1682年的80年间,经荷兰东印度公司输入外国的华瓷竟达1600万件以上,其他国家贩运的还未计及。[9]“克拉克”瓷的产地在中国江西景德镇和福建漳州地区,漳州窑凭借月港贸易的地理优势,输出的数量更多,对世界各国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根据现在世界考古发现,漳州窑生产的青花瓷遍及世界各地。在东南亚,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的一些古遗址中,都曾发现有大量的漳州窑瓷器的身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博物馆也都收藏有漳州窑的青花瓷和彩绘瓷。在1992—1993年菲律宾吕宋岛、福球岛附近海域打捞出水的一艘西班牙圣迭戈号船,该船沉没于1600年12月,出土有景德镇窑、漳州窑青花芙蓉大盘,图案如八开光荷塘芦雁纹,六开光牡丹立凤、卧鹿、雉鸡纹、皆与平和窑制品相一致。[10]在日本,中近世遗址如江户遗址、博多遗址群、京都、大板下街遗址、环濠都市遗址、长崎遗址、平户荷兰馆旧址等,尤其是16世纪后半期至17世纪中叶遗址中,以往被称作“粗制青花”、“华南系青花”、“汕头货”、“吴州手青花”、“吴须赤绘”、“玻璃地”、“吴州手”、“交趾烧”等瓷器,出土数量很多。现已基本查明,它们大多属于福建漳州地区以平和为代表的产品,其中芙蓉手大盘出土量格外引人瞩目。[11]在非洲埃及的福斯塔特遗址出土有漳州窑青花瓷。1976年在非州南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附近海域,发现一艘1613年沉没的荷兰白狮号沉船,出土许多中国明万历时期的芙蓉式青花等瓷器,其中也包括漳州窑的青花彩绘碗、罐、盘、碟等。在美洲、南加利福尼亚州海岸,发现1576年沉船的“圣菲利普”号,旧金山德雷克斯湾1595年沉船“圣奥古斯汀”号,墨西哥历史中心佐卡罗区,圣保罗修道院,巴拿马别霍遗址,秘鲁总督辖区等遗址,都出土有大量的漳州窑青花瓷器。[12]以上事实足以说明,漳州窑青花瓷在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上半叶,在国际市场上倍受欢迎,供不应求,这才导致青花瓷在远离景德镇的漳州地区迅猛发展。
结语:
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获得成功,都遵循中国古人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三原则。漳州窑青花瓷异军突起,它并非来的突兀,而是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则,因此获得成功。天时即国际市场对青花瓷的需求。地利即便捷的交通输纽和著名的贸易港口。人和即政通人和,海禁政策的开放,应该是顺应了民心,原有的技术力量和江西景德镇人才与技术的引进,促进了漳州窑业的迅猛发展,致使漳州窑业狼烟雄起,前后持续了百年时间。
[1](清)陈锳.乾隆《海澄县志》卷一·舆地[M].乾隆二十七年镌,嘉庆十一年重印本.
[2](清)陈锳.乾隆《海澄县志》卷二十四·丛谈;卷十五·风土;卷一·舆地[M].乾隆二十七年镌,嘉庆十一年重印本.
[3](明)朱纨.增设县治以安地方疏[A].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67.
[4](明)张燮.东西洋考·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1:17.
[5](明)张燮.东西洋考·饷税考(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1:152.
[6](明)谢明德.嘉靖《平和县志》卷十五·物产[M].清康熙重修本.
[7](清)郭柏苍.《闽产录异》卷一·货属[M].清光绪十二年镌.
[8](英)哈里·加纳.东方的青花瓷器[M].叶文程,罗立华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39.
[9]陈万里.宋末—清初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瓷器[J].文物,1963(1):33.
[10](法)莫尼克·科里克.界定汕头器的年代[J].王芳译.福建文博,2001(1):34.
[11](日)森村健一.福建漳州窑系青花·五彩·琉璃地的编年[A].日本西田纪念基金.大阪府埋藏文化财协会研究纪要[Z].福建省博物馆,1994:132-141.
[12](英)甘淑美.西班牙的漳州窑贸易[J].王芳译.福建文博,2010(4):35.
Cause of Unexpectetd Group Rising from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of ZhangZhou Kilns between the Late of the Ming Ddynasty and the Early of the Qing Dynasty in Fujian
CHEN Qifu
(Art Department of Minjiang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2)
In the Ming Dynasty,from Zhangzhou kilns in Jingdezhe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meteoric rise,there are four reasons.Firstly,Zhangzhou kilns New York area and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on the input port into an international trading port.Zhangzhou kilns blue help transport and export porcelain.Secondly,the existing technology already has a very high level and Jiangxi Jingdezhen introduction of talent and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kiln Zhangzhou.Thirdly,the Ming policy of open government Boycottmak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export trade from smuggling to legalize.Fourthly,demanding for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result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Zhangzhou kilns mainly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Zhangzhou kilns;blue and white porcelain;month in Hong Kong;boycott
TQ174
A
1674-2109(2011)06-0060-05
2011-10-12
陈其富(1970-),男,汉族,高级工艺美术师,主要研究方向: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