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先进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11-08-15陈用芳
陈用芳
(武夷学院 商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科学发展观、先进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陈用芳
(武夷学院 商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但受单纯经济增长观念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要求认识的深化。这一发展观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正确认识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作用,才能全面提高建设小康社会的质量。
科学发展观;先进文化;以人为本;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而且要求形成社会全面进步的新理念。揭示这一发展观的内容,认识先进文化在小康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确把握文化创新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对于纠正单纯经济增长导致的问题,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
改革开放全面启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但由于工具理性与市场原则的结合,就使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并且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新问题。怎样把经济建设与社会全面进步在现代化实践中统一起来,就成为关系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现在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其中,有些问题是由原来经济落后决定的,但有些问题却与单纯经济增长观念有直接关系,或者说单纯经济增长的观念使原有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更加突出。因此,也就很有必要对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进行反思。
1、它导致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变革的不协调。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市场经济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效率意识是其根本推动力,但市场原则一旦运行起来,就使工具理性成为至上的命令,它自身是不能自律的。经济健康发展必须以社会全面变革为背景,实现从权力控制社会向民主法制化转变,从文化神秘化向文化世俗化转变,从社会封闭向社会开放转变,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只有把这些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一致。但是,在现代化实践中人们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以GNP作为发展的标志;不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而是把经济发展视为争资金、上项目,盲目扩大基本建设规模。这就不仅加剧了速度与效益、公平与效率、当前发展与长期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且导致了政府部门直接插手经济,造成了“权力寻租”和一些官员的腐败。为此,就要摆脱单纯经济增长的思想,克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树立在社会全面进步中实现经济发展的思想。
2、它造成了经济上的短期行为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市场原则是在追求利润的动机下运作的,它必然形成人们无休止追求财富的欲望。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念助长了人们的这种追求,于是市场信号成为唯一的指令。这反映到投资行为上就是对那些能大量获利的行业进行盲目投入,造成了争资源、争市场和低水平竞争,并导致了跟着市场信号走的短期行为。现代经济是以高新科技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在服务业发展中实现的。单纯经济增长的观念使不少地区在投资行为上进入了“陷阱”,不仅造成了巨大浪费,而且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为此,就必须正确把握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宏观调控,把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结合起来,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3、它割裂了经济与文化的联系并贬低了人在现代化中的意义。在单纯经济增长观念的影响下,人们把追求物质利益作为行动准则,“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取代了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人与人、经济主体与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利益关系。在市场原则下,这就不仅造成了贫富分化、拜金主义的流行,而且导致了人格的物化,并且使追求形式、弄虚作假的风气滋长了起来。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贬低人的意义,割裂经济与文化的内在联系,造成了形而下的现实与形而上的追求之间的对立,也不能适应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不仅如此,把人视为发财致富的工具,无视人在现代化中的主体性。有些地方也就出现了严重的工伤事故连年不断,而又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下逃避法律的追究。
4、它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的驱使下,有些地方为了求得经济发展,对资源进行杀鸡取卵式的开发,破坏自然生态,导致了水土流失、江河断流、土地沙化、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从而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后,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往往破坏了本来就很薄弱的生态基础,造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狭小。如果不把合理使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纳入总体规划,经济增长也就很难持续。但是,单纯经济增长的观念却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不惜破坏生态环境追求财富增长,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危机。
单纯经济发展虽然没有形成明确的理论,但却是在不自觉中形成的一种选择,并且在实践中却引发出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反思走过的道路,检讨实践中的得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结合起来,树立新的观念。
二
在现代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中,传统的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化道路已经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和批判,信息化、生态化、全球化、多样化、人性化的趋势对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就为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提供了新的时代背景。只有把握历史发展的新要求,超越以单纯经济发展为特点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形成新的发展观,才能全面提高小康社会的建设质量,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揭示这一发展观的内涵,认识它的时代性和方向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有深刻的内涵,在它的指导下进行现代化建设也必须实现一系列根本转变。
1、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的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着信息化的艰巨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发展战略只能是: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信息技术普及中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面对科技革命及其导致的产业结构优化,必须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发展经济的思想,实现经济发展从粗放式到集约式的转变。为此,就要加快信息产业建设和科研开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非农化,提高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科技含量,在更高的科技水平上实现各种所有制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2、以农村城镇化和社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自然经济是传统社会的基础,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水平决定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因此必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综合效益。进行小城镇建设,发挥它在农村经济市场化和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和城镇化发展,就可以在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同时,为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提供更深厚的基础。
3、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整职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良性发展和自我生长的过程,它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这样,政府就不是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活动,而且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市场建设,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我国的改革是由政府策划和组织发动实施的,这一方面使权力在市场主体建设中有很大作用;另一方面又使一些企业不是把全部精力用来关注市场,而且从政府部门寻求特殊关爱,导致自我创新能力不足。把政府职能定位在宏观调控,这就可以使政府更加关注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培育小康社会的生长点,同时又使市场主体健康成长,使社会在自我变革中形成现代化的内在生长力。
4、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的道路。这既是对单纯经济发展观念的纠正,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应了当今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现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越来越明确的共识,就是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在这种背景下,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当今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在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现代转化,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形成全新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这就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同时也是文化观念转变问题。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中形成的新理论,也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
三
文化可以使人和社会注重和谐,不断反思现实,寻求经济活动的意义,追求更高的境界,树立长期目标,克服行为的短期性和有限性。加拿大学者D·保罗·谢弗说:“作为在特定文化和文明的兴衰中一颗清晰可见的耀眼明星,文化成就这一宝库是人类历代进步的真正量度。”[1]P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19ECL/16文件指出:“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存在于个人与集体的需要和愿望之中。对发展战略及其实施方式选择本身,作为这些选择的价值体系和由此产生的生产消费方式,从本质上讲完全属于文化的范畴。因此,可以说在文化和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性:文化是发展的摇篮。”[2]P84这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市场逻辑中是不能解决的,而文化强调整体与部分的内在统一、批判与建构的辩证一致、现在与未来的有机关联、价值引导与创造能动性的结合,因此必须重视文化的功能,发揮先进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1、先进文化可以营造一种以创新求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现代化的顺利进行。以市场经济为动力的社会转型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但由于旧的价值体系走向瓦解,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而使一些人感到无所适从,出现了价值选择的迷茫。而文化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一种“场效应”,先进文化可以使人们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以正确的价值准则分析认识社会现象,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规律,把人们的主观努力与社会发展要求统一起来,在社会变革时期,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创新是“创造性破坏”,“革命性突变”和“历史性超越”,是在对旧体制的破坏中,形成资源组合方式的优化,使其反映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把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而创新最关键的是文化观念的创新。先进文化可以使人们把握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要求,激励出人们的创造精神,形成创造性素质发挥的氛围,从而推进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在社会变革时代,当人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无法进行准确的理性判断和理性选择时,就往往借助于文化观念对现实进行评判,使之与一定的文化相适应。先进文化可以使人们形成正确的观念和价值选择,使各项改革措施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形成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因此,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指导,使人们的观念更新、创造性发挥与生产力发展统一起来。
2、先进文化可以使人们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社会发展中保持和发挥出创造活力。传统社会的封闭性造成了交往的狭隘性和人的狭隘性。现代化并不是从培养修身养性的人入手展开的,而是要在市场关系展开而引发的社会变革中焕发出人们的创造精神,在竞争性的环境中实现优势发挥。先进文化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把握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实现对相关信息的选择和开发,把现代文明注入社会发展中,克服旧观念的影响,打破传统的束缚,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统一到小康社会建设中,使社会保持一种创造活力。
在小康社会发展中,现实生活带有过渡性的色彩,其中新的观念和社会追求可以使人们以创新去求发展,而消极文化则可以镇定人们的思维,成为发展的障碍。卡尔·曼海姆说:“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自省和定期回顾那似乎是新近获得的依据,人们才有可能抵御使新经验削足适履地适应过时的体系模式的诱惑。”[3]P27-28先进文化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精神,使人们把握未来中不断反思过去,克服消极文化的影响,使社会在变革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沟通,保持一种自我扬弃的发展精神。
3、先进文化可以使人们从总体上把握社会发展要求,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小康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社会全面进步,形成长期发展目标并保持自身的生命力。现代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越来越丰富,科学文化水平、创新能力、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秩序、法制环境、文化生活都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容、就社会系统的横向关系讲,必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注重社会全面发展;就社会发展的纵向关系讲,必须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所有这些都要求从文化上理解社会发展,确立共同的价值﹑理想和道德准则。因而先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就可以树立合理的目标,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
人的现代化水平是衡量社会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发展的尺度。小康社会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方式、现代人文环境与人的素质发挥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的。先进文化可以开发人的能力、升华人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质,引导人们摆脱现实的困扰,追求更高的目标,从而更好地推进小康社会发展。只有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把握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目标的合理性,才能形成和发挥出综合优势。
4、先进文化可以使人们超越市场功利性,在对更高社会目标的追求中推进小康社会发展。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往往导致短期行为,而文化就是要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保持一种追求精神。文化资源与其他资源的不同在于,它不仅不会在使用中被消耗,而且会形成无限的生命力。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发展要求的总体把握,确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原则,使人们树立更远大的目标,保持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不断把小康社会推向新的水平。
先进文化可以使人们在对现实的批判中追求更高境界,它因为强调终极关怀而具有超越性,因而可以使人们摆脱现实成功与失败的困扰,发挥出与时俱进的精神。文化不是现实的直接反映和人们应付环境的产物,而是包含着人们摆脱现实困境的超越价值。它视人为中心命题,将真善美作为最高追求,把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润泽人的心灵作为终极目的,从而可以克服现实活动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培养人们对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责任感,超越具体的、分散的功利追求。因而发挥先进文化的引导﹑教化和超越批判功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1]加拿大﹒D·保罗·谢弗﹒文化引导未来[M]﹒许春山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董四代﹒文化观念创新与管理革命[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3]德﹒卡尔·曼海姆﹒文化社会学论集[M]﹒艾彦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Advanced Culture and Building a M 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CHEN Yongfang
(Business School of 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Center around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in China.But with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alone,there were also some new problems.The concept--strategy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being brought up marked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has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Only understand the advanced culture's role in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rrectly,can the quality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be improved.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advanced culture;people-oriented;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D609.9
A
1674-2109(2011)06-0011-05
2011-05-20
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现代性悖论与马克思实践人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阐释阶段性成果(2010B2032)。
陈用芳(1964-),女,汉族,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