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科研工作论要*
2011-08-15王启和
王启和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数量迅速增长,至2010年,“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215所,在校生985万人,比1999年增长了8.2倍”,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①教育部高教司:《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五年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2010年9月30日。高职院校为满足人民群众就学要求,为地方与行业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为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国民素质的提高及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均作出了重要贡献。还应该看到,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已显现出某些令人关注的问题,如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协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特色培育的进程不尽理想;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尚须强化;取得多方支持、保障学校运行存在诸多困难等。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某些高职院校不能完成招生计划的现象,它表征着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存在着某些问题,如不及时、深入研究,作为国家教育资源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有可能生成更多困难。新一轮高职教育、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已显端倪,我们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前夕。
笔者以为,以科研为着力点,以增强办学实力为目标,应该且可以成为高职学校迎接新一轮改革与发展的途径或举措,应该且可以成为破解当下办学问题、谋求长远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中的意义与常见问题分析
以科研为切入点,以增强办学实力为目标,不仅有利于我们应对即将来临的高职教育深化改革,有利于高职院校接受党和政府的新任务,而且有利于学校满足人民群众就学的新需求,适应区域、行业发展的新期待。
办学实力增强的方略可选择性较强,我们可以从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装备的水平提升、师资队伍的优化等方面着手去追寻实力的增长点,也可以是争取政府投入、广开财源、寻觅多方支持,还可以是扩招、扩大社会服务领域、增加专业点等方式增强高职院校社会影响的广度。在诸多工作条件不理想、不确定的背景下,以科研为突破口,走内涵建设再发展的道路,应是增强办学实力的有效途径。
(一)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这里所说的科研,不止于当下学校科研职能部门管辖的科研活动,而是高职院校发展战略措施;科研不只是教学、科研人员所从事的狭义的科研工作,而是学校全员应有的创新意识、状态,是渗入各系部、各部门工作并能生成发展活力、促进工作迈上新台阶的活动;这种科研的成果,既包括专业、课程、培训项目的建设成果,服务社会的、可进入技术市场的、校企合作研发共同受益的成果,还包括服务本校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的成果;科研工作应是出成果、出人才的过程,是学校统筹规划下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是在高职院校中长期发展目标指导下的多形式、多渠道、多样化选题研究与高职院校发展要求相统一的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讲,科研即创新,作为高职院校发展战略措施的科研,并不苛求创新成果一定是国际首创、国内领先之类的重大发现与发明,它关注的是研究过程与结果为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提升作出了何种贡献。按这一思路开展工作,高职院校有可能出现“科研一小步,高职院校发展一大步”现象。
如果说学术实力是办学实力的核心要素,那么,科研应成为我们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的基本途径。广义的科研工作是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所有高校的经常性工作和基础工作。
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看,离开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就没有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先进性与有效性,教育教学质量将失去创新成果赋予的新内涵。从服务社会的需要看,不研究社会新需求,不探寻新的科学技术问题解决办法,学校就不可能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开展,有别于专业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学科型本科院校,其科研选题、服务对象的选择、成果价值类型及至研究活动过程,应当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紧密相联,有组织、有计划的科研活动,应与高职院校办学的长远目标统一起来,使研究活动能产生办学的多方面意义。从科研工作本体看,研究过程积累的学术经验、学术方法,研究成果所取得的社会反响,以研究活动为载体培育出的学术人才与团队,都是科研走上新台阶的重要资源,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科研工作不仅应该,而且完全可以成为当下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抓手,进而创造院校之间差异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尤其是在政策资源、经费来源不尽丰厚的条件下,以科研为突破口,可强力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快速发展。
国内有影响的高职院校,无不积淀着多样化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支持着他们的教育教学走在同类院校前列,支持着他们服务社会的效能,从而使学校能赢得社会的赞誉。笔者所在的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由原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与武汉水运工业学校合并组建,其办学历史上也不乏这方面的成功案例。例如,原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主持完成的“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岗位规范研究”是原交通部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强化了“地(市)县交通局长岗位规范”及交通规费征稽、运输管理干部岗位规范研究,进而为学校从原交通部争得了“全国地(市)、县交通局长培训项目”,开办了“交通规费征稽”专业,强化了“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原武汉水运工业学校的船舶专业,其所以能在同类学校中取得领先地位,关键在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研究成果的支撑,在于研究过程孕育的人才支撑。更具高职院校特点的案例是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组建以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该项研究以教育部项目为组织形式,以完成研究任务的过程为载体,学校教师在完成项目工作的同时,提升了课程教育教学水平,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催生了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形成了一支可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同类院校持续领先的教师团队。
(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常见问题分析
从前述科研与办学的关系看问题,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科研发挥其应有作用。
1.科研在学校建设中的定位不准
科研是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经常性工作和基础工作,在高职院校处于内涵建设的重要时期,科研对我们应对发展中的问题,达成我们的战略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科研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已持续存在了多年,它至少表明高职院校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乏力,进而在深层次上影响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积累,影响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创新,不同时空发生的活动,都是不可重复的“这一次”。无论是我们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还是我们的决策、管理、办学运作,每一项活动都是在特定时空背景下进行,都有其特殊的对象、目标、方法和过程。沿袭经验、复制既往的“慵懒”行为都是违背规律和不负责任的行为。要把科研工作真正确立为经常性的基础工作,首先要有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把创新精神渗透到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中去。也就是说,科研不只是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参评奖项工作,它更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是一所院校运行的常态,是立校之基,发展之本,同时又是高职院校当下发展的强烈要求。
2.科研与高职院校建设的协调性令人遗憾
科研源于实践,各校的科研源于各校的办学实践,办学实践不仅是高职院校科研的动力、研究的对象、创新的目的,而且是检验科研工作质量的标准。例如,各高职院校确定了各自的专业、课程建设重点,那么,我们就应展开或深化这方面的研究,并使研究达到与专业、课程建设协同发展的要求。又如,各高职院校明确了各自的社会服务目标,我们的研究就应当超前或跟进,这类问题的研究既可以是理论研究,也可以是制度研究或操作研究。如果我们的科研意识与精神能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展现出来,基于我们独特实践的狭义科研成果,如论文、研究报告、实验报告、问题研究综述、行业动态分析等,就会自然而然地生成。更多的研究成果将会呈现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系统、支持保障系统、后勤服务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的工作业绩中,我们可以把这类成果视为广义科研成果,这类成果经再研究,也能转化为可向社会推介形态的科研成果。
由科研活动生成的学术实力,是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核心要素,是高职院校特有办学资源,但学术实力有动态性、相对性、价值性、可转化性要求,其形成过程有长期性,价值高潮的呈现有周期性,我们不应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盲目比附,期望一蹴而就。践行科研与高职院校建设协调的原则,必须尊重科学规律,强化组织领导,在保护教职工科研积极性的同时,求真务实地唱响高职院校科研的主旋律,最大限度地降低报表课题、职评论文、考核成果等悬浮在高职院校建设之上,且社会价值不高的科研问题发生。
3.科研运行组织管理的引领性缺失
作为高职院校发展战略措施,科研运行的组织管理应发挥引领作用。从目前的情况看,除前述与高职院校发展的协调性不强问题以外,引领作用的缺失还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价值引领。科研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当科研不能为高职院校建设、为社会进步提供创新支持与服务,那么,这种科研仅仅具有某种形式价值、装饰价值。基于个人、小团体狭隘功利动因的科研,其价值追求往往是违背规律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原则的,其成果或许能为个人、小团体博取一时声名,但更有可能使科研与学校建设渐行渐远。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服务高职院校建设与服务社会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作为社会公益单位的高校,其办学实力的提升,履行社会职责的能力不断增强,才可以与时俱进地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在高职院校学术实力积累的特定阶段,我们强调科研与高职院校建设协调;随着高职院校建设水平的提升,科研即可直面社会创新需要,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科研产品。总之,科研运行的组织管理,应把科研产出的社会价值引领置于突出地位,无论是直接的(直面社会),还是间接的(学校内涵建设)社会价值,都是科研运行组织管理的主导要求。高职院校发表论文、完成课题、获得高职类协会奖项的数量是可供观赏的,但其办学价值、社会价值则有待斟酌。未来一段时间,高职院校的科研应着重抓好研究质量管理,努力使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能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为区域、行业或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提供更具价值的成果。
其次是有序性引领。高职院校依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科研工作亦然,抓住高职院校发展阶段的特征,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科研工作深入开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科技产业化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鲜见极具技术市场价值的成果,这是高职院校科研的“短边”之一。在这方面,我们应加大培育力度,在人才、资金、装备、政策、组织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为这类成果的问世创造有利条件,促成这类研究成为与高职院校办学类型相吻合的、能支持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形成的研究。高职院校应从现在开始,有目标、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应用技术研究工作,使更多的成果能直面市场。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有序开展工作的问题,高职院校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学者不多,中青年专业带头人或科研骨干人数较少,我们应当在认真分析高职院校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及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或以课题为载体,或下企业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或外派作访问学者,或高职院校设置导师制等方式加大中青年人才培养的力度。但这一工作过程必须要有与高职院校发展进程相统一的步骤和要求,防止形式化或成熟一个外流一个。高职院校应抓好的科研工作有重点、一般和教职工自主之分,这方面的有序性,最易发生的问题是忽视教职工自主科研的引领。高职院校主导和管理的重点、一般科研工作,总是基于高职院校教职工的单兵素质和能力,如果对教职工自主科研的引领得当,高职院校将具有更多的选择条件,拥有更多的开展重点研究的人才资源,更好的研究基础。
二、赋予高职院校科研活动强劲动力
从科研运作的角度看,高职院校的科研是学校全员参与的活动,主力是教学、科研人员。在各高职院校战略目标确定以后,科研管理应把调动与保护教职工创新工作的积极性置于重要地位,把创新工作者的动力源引导到科学轨道上来,努力构建符合规律,又符合各校战略要求的科研工作动力机制。
(一)关注多方利益诉求,守住学术底线
科研成果的价值或效益有社会、学校、团队、参研人的价值或效益之分。在利益的博弈中,多数研究活动呈集体、社会利益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与此同时,我们也经常能感受到个人利益与团队(小集体)、学校(集体)、社会(国家)利益发生的碰撞,在个人职评、考核、晋级、经济收益与集体、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不当的动力源构成及其机制,容易使科研活动背离应当遵循的规律与准则,使高职院校科研运行空耗甚至产生负面效应。科研活动中显现的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术活动违法与科研动力的构成及其机制有密切联系。还应注意的是,已取得学校、社会效益的成果,在科研团队内还有个体权益之争,如果我们失去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支持,不能建立健全并推行良好的秩序与规范,不能在管理上公平、公正的处理这类纠纷,就谈不上科研动力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妥善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冲突,注意调动教职工从事创新工作的积极性,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工作,但在这一过程中,关注学术不端问题频发现象,守住学术底线是调动积极性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原则。教育部重点列举了需严肃处理的以下学术不端行为:“(一)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三)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四)伪造注释;(五)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六)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七)其它学术不端行为。”①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政[2009]3号),2009年3月19日。这些现象在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中时有发生,笔者在工作中接触到的课题成果认定、教材编写、论文审编等研究活动中,还感受到一些尚待关注和分析的问题,如有些学术不端行为,往往处在道德或法律的边缘,对校园学术文化有害,但难以处置。从研究动力角度分析,学术不端行为只是现象,是个人、小团体利益凌驾于学校、国家利益之上的现象,是个人、小团体利益恶性膨胀现象,这里的根本问题在于我们的校园学术文化建设存在缺陷,在于我们的制度、管理、运作的不完善、不到位,进而使科研活动时常出现失范、违规乃至冲撞相关法律等问题。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科研动力机制的构建、运转及其效能均有不健康的因素渗入其间,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会给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奔赴理想目标造成严重危害,高职院校实现战略目标将付出更多的代价,或步入一条不必要的弯道。
如果高职院校确立以科研为突破口的基本策略,以增强办学实力为中心,全面促进高职院校工作迈上新台阶的工作思路,那么,底线绝不可以失守,否则,学术活动将背离高职院校抓科研、促发展的正确轨道,甚至从社会学术共同体中出局。当然,反学术不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在当下,必须明确不可容忍的红线,严肃面对突出的、教职工反映强烈的学术不端问题,以不断净化我们的动力源,使之产生出成果、出人才的积极效应。学风建设的过程,也是高职院校学术实力成长的过程。
(二)尊重科研运作规律,保护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教师和专技人员无疑是高职院校科研的主力军,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应是动力研究的主要对象。高职院校科研状况显示,教师或专技人员的积极性不高,研究工作松懈、成果欠丰、价值不高等现象时而浮现,其间有研究人员科研素质的原因,也有高职院校管理与氛围的影响。在学校层面看,主要问题在于我们的科研目标模糊,管理粗放;在于对教职工的领导与指导缺失,导向不鲜明;在于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支持与服务不尽如人意。科研过程是一项多方、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一项极其脆弱的过程,工作过程中的任何一环缺失,任何一种力量或因素的缺失,都可以使研究人员产生焦虑感、挫折感,甚至失去信心与勇气,进而使某项研究夭折,使前期投入的人财物力付之东流。这是系统功能的形成受制于系统各环节的具体表现。
课题立项的公平性与合理性,科研信息支持的有效性与及时性,科研劳动认定的客观性与公正性,科研管理的科学性与相适性,成果转化政策的激励性与扶植性等,都与科研动力的生成、积蓄、上台阶、可持续有直接联系。这里的陈述与“条件决定论”观点有本质的不同,笔者是基于高职院校教职工业已存在的科研潜能,着眼于开发潜能,强化内涵建设讨论问题与对策。
参与科研工作的多方都有利益诉求,学校、系(部)、团队、个人的利益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学校党委和行政是科研工作的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拥有学校科研决策资源、人力资源、经费及装备条件的管理权,同时,学校又是科研成果的主要受益者。学校领导应该有条件、有必要、有责任把全员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调动并整合起来,运用行政、经济、文化等手段,强化共同点、淡化分歧,使科研在服务学校建设的同时,服务参研部门、团队、人员的发展或成长,让大家能切实地感受到服务学校建设与自我发展的一致性,能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分享到精神与物质成果,体验到科研过程与价值实现的愉悦。
在现实性上,各高职院校的教职工已结成一种事业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这种客观存在的人际关系、组织关系,使绝大多数教职工能与学校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但我们无法杜绝某些并不令人愉快的事件发生,无法绝对禁止伤害共同体建设的因素存在。团队内的责权利分歧,团队与系部的冲突,系部发展要求与学校决策的不协调等现象,在过去的科研活动中存在,今后还会发生。作为学校领导层,在决策过程中应当注重听取意见,认真分析各方利益诉求,在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指导、协调与监督,在科研运作中应当突出服务职能,从而使多方积极性能在学校科研总目标下整合起来,使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在多样化的科研活动中展现其活力,显现其价值。
(三)营造学校科研氛围,唤起多种研究力量
在高职院校办学实践中,无论是教学科研系统、支持保障系统,还是后勤服务系统、行政管理系统,都有创新发展的空间,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时间点,还有特别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从科研服务学校建设的角度看,上述四个系统的创新应成为日常工作的要素,使我们的日常工作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以促进各项工作质量、效能的提升。我们的科研工作可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和保护教职工这方面的积极性。例如,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后勤服务系统节电节水技术的应用研究,教务应用软件的开发等,既可以列为校级课题组织研究,也可以列为专项工作,在工作完成后组织成果鉴定,认定为科研成果。在学校管理上,我们既可以将创新工作列为部门(单位)、个人年终考核的内容,也可以鼓励创新者将成果转化为论文、实践报告;对有推介价值、市场价值的成果,还可以进行转化研究,以达到服务学校与服务社会的双重效益。总之,广义的科研应当弥漫在我们各项工作过程中,它是基于各项工作背景和条件的科研,是基于学校文化精神和办学实践要求的创新,是教职工在岗位上追求人生价值的应有表现。倡导岗位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科研或创新工作,有利于营造学校学术文化氛围,有利于组织开展更高层次或科技含量更高的项目研究,有利于科研在服务学校内涵建设的同时,生成具有广泛社会价值的研究成果。
有些同志对科研尚存在某些并不科学的认识,如有的同志仅仅把课题研究、论文写作视为科研工作,忽视了科研活动的多种表现形式;有的同志把科研与部门、岗位工作截然区隔开来,使科研在实践中的价值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有的同志把科研视为学校的“仪仗队”,从而使科研工作定格在学校美誉度、知名度的意义上,使科研失却与学校知识传播、服务社会功能建设相结合效应。这些认识有碍学校科研氛围的形成,不利于唤起多种力量,难以使科研产生其应有的价值。
三、着力开展与高职院校发展战略规划相关的研究工作
科研作为高职院校战略举措,必须服从服务于各校的战略目标、规划与要求,必须对学校各项工作发生引领、支持作用,为学校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必要条件,无论各校选定的战略目标是高职类本科院校,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还是“省内领先,行业知名”的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这一价值原则均应坚持。
(一)把握高职院校科研特点,明确科研工作方向
依据当下政策性提法和现实状况,高职院校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院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人才”的院校,是专科层次的院校。有鉴于此,高职院校的科研必然有别于科研院所的科研,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科研,“高职院校科研的基本目标、基本主题,应当与办学方向和办学类型保持一致”。①王启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断想》,载《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就某所高职院校而言,其基本目标与主题必须与该校的具体特征与长远发展相联系,必须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提供强有力的创新支持,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创新、管理创新、支持保障创新、后勤服务创新及至由此产生的知名度、美誉度提供基础要素。
从科研与办学实践的互动看,科研有滞后、适应、超前三种状态,相对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要求,有些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处在基本适应或滞后状态,较为直观的表现是“职评课题”、“考核论文”、“报表科研”等成果现象,这类现象的共同问题是:学校科研与学校内涵建设相分离,标志性大于价值性,形式主义倾向突出;这些科研活动背离了学校科研规律,异化了高校科研的本质。科研成果与科研工作的价值评价,就其现实性的评价主体而言,主要有政府评价、社团评价、市场评价、学界同行评价、企事业单位评价和行为主体自我评价,不同评价主体有不同的评价目的、程序、标准与效能。从高职院校现阶段内涵建设视角讨论问题,我们应当关注科研与办学实力的提升,关注科研能否产生为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科技支持与科研人才培育的效能。处在新一轮发展关键时期的高职院校,应当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以科研管理创新为切入点,力求通过加大创新工作的管理力度,提高科研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贡献率。
(二)抓好典型示范工作,明确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导向
各高职院校还应抓好与各校发展关系密切、意义重大的项目研究,入选项目可以是已立项的纵向、横向及校级项目,也可以是教职工自主性的具备提升、拓展价值的项目。这种抓重点的做法,不仅可以促成某些成果的形成,而且可以强化示范效应和目标激励效应,以利将教职工的科研活动引入追求研究价值,追求与学校利益统一的道路。
需要说明的是,在高职院校的科研视角下,“重大项目”不一定是纵向的级别较高的项目,也不一定是横向的经费额度较高的项目,它是根据各校建设发展要求确定的工作项目,这种项目可以是课题项目形式,也可以是学校在战略要点、年度工作要点中给予明确的工作项目形式,但研究、创新是项目工作的核心,是贯穿项目工作始终的主轴。笔者所在学校的“新校园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等工作,其间就不乏创新,各高职院校类似工作所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科研支持,甚至可以说这类工作的决策、管理、运作各个环节,其思想、知识、技术的创新含量与实践价值绝不亚于某些已结项的纵向课题,只是这些工作的创新点、价值性没有赋予狭义科研项目的形态,未能履行狭义科研项目的管理程序,因而,我们忽视了它在高职院校科研中应占有的一席之地,未能在专技考核、职评中给予相关人员应有的肯定。受观念制约,我们常常将这些创新活动遗弃在科研管理之外。
科研对高职院校建设的意义,是一个有层次、有类别之分的系统,既含与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相关的意义,又含与高职院校发展阶段相关的意义;既包括专业、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意义,又包括行政管理、支持保障、后勤服务效能提高的意义。概而言之,一切对办学实力提升有促进作用的创新活动,都应纳入我们的科研管理视野,都应得到应有支持和鼓励,但在管理运作中,应“抓好重点,兼顾一般”。
学校科研管理强调的“对学校建设的意义”,与科研应追求的社会意义是不矛盾的,学校是社会公益单位,各校的科研为各校建设服务,最终是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履行社会职责的能力与效能。处在侧重内涵建设发展阶段的高职院校,抓好典型示范工作,有助于我们的科研呈现阶段重点,当我们的办学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完全应该注重引导学校科研与社会创新需求零距离对接。我们选择的典型示范项目应有这方面的引导功能。
(三)建立校本标准,培育研究特色
社会对科研意义的评价呈现多主体、多标准、多种程序的状态,它生成了评价结果及意义导向的差异,诚如不能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科学家,不一定不能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不同国度的评价导向有所不同。评价的主体总是根据其理念,选用他认为合适的标准与程序,追求他认为科学的评价结果与意义。不同评价标准引导下的科研工作,其价值必然存在区别,甚至是根本性区别,高职院校必须要有“自主”的标准和意义追求。
制定校本标准有两个问题必须关注,首先是学校标准必须包蕴社会标准,即个性承载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例如,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研究,一方面是为了各校办学特色形成与效能提高,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培育与满足社会需求的统一。那些为了高职院校外在形象、形式大于价值的“报表科研”,失去个性价值、疑似服务社会的科研,都是应予避免和反对的。其次是“专家”的误导,在这方面,我们不能迷信“权威”,应当走出一条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科研道路,应当在科研实践中,不断强化科研与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效能的协调统一,不断培育各高职院校相对稳定的服务领域,在行业或子行业、区域或流域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进程中,积极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高职院校无科研”的思想倾向,试图将“产学研”结合改为“产学”结合的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
社会科研是一个系统,既需要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创新,也需要中介理论、中介技术的创新,企业更需要直面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创新。就交通类高职院校而言,虽不具备汽车整车设计、研发能力,但在汽车电路的改造、点火装置的改进等方面,则完全有条件去探索、去突破;虽不具备新型船舶的研发条件,但不等于说高职院校不能在船舶修造领域有所作为。化工、轻工、装备制造等行业亦然。我国经济正处在新一轮大发展的进程中,高职院校应该在必要性、可行性得到科学论证的前提下,明确各校的研究重点,抓好一批示范性研究项目,以加快高职院校科研特色培育的步伐。在过去的科研工作中,高职院校有过这方面的某些经验,但需要深入总结与发扬;这些经验与挫折同在,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方法去分析,以各校科研发展需要为目的去记取。既往的科研工作成果,凝聚着高职院校广大教职工的创造精神与智慧,它是高职院校科研特色培育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现实条件,理当对其作必要的整理,以便为未来的科研工作提供有特色的历史资源。
服从服务于各高职院校发展战略规划的科研,必须建立各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具体评价标准,并使之产生管理效应,促进各校科研特色的形成。与各校发展战略规划紧密相关、意义重大的项目,应提供全面支持与保障,以利产生较高的办学效应;与各校发展战略规划有联系,对学校局部、阶段工作有较大促进意义的项目,应予必要的支持,使研究产出发挥应有的效益;与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不甚紧密,但可以为学校建设带来积极意义或有潜在意义的项目,应予鼓励或采取必要扶植措施。
在政策、经费、信息、装备等条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高职院校能取得今天的工作成绩实属不易,问题在于,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要求,不允许我们以过去的成绩作为骄傲的资本。处于高职教育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关注发展阶段的特殊问题,探寻当下的破题之策。也就是说,本文不是为了否定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而是着眼现实发展要求,去分析研究应解决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