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党的精神智慧化作学生的精神智慧——《概论》课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2011-08-15罗晓珍
罗晓珍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概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该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的具体内容尽管各不相同,但都蕴含党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精神智慧,这些精神智慧是党的理论产生、发展的源泉,也是党革命、建设、改革成功的法宝。在《概论》课教学中,如果在讲述党的理论同时,向学生传授党的精神智慧,可充分彰显党的理论的人文风采,可大大增强理论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软实力。
一、《概论》课中蕴含丰富而深厚的党的精神智慧
(一)爱国爱民情怀
党的理论蕴含党对国家、民族的爱。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清朝末年,中华民族由于落后,受尽西方列强欺凌宰割,面临亡国的危险,无数志士仁人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1921年7月一批50多人的热血青年在上海成立了党组织,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走上富强、人民幸福的道路。
90年来,党历尽艰难困苦,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成为新中国主人;上世纪50年代,在一穷二白的大地上逐步建构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进入80年代,当国际形势转向和平与发展的时候,党抓住历史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人民也过上小康生活。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党不断探索和总结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这些成果背后是党对国家与民族强大、人民幸福坚定不移的追求。
(二)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实践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没有拘泥于教条,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党的系列理论成果。党成立之初,就考虑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针对中国国情,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第一次飞跃,将中国革命带向成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结合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新问题,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第二次飞跃。进入90年代,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指明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国内国际矛盾尖锐时候“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从而更好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针对我国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解决“实现怎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90年来,中国出现毛泽东、邓小平两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旗手,产生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它们充满浓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品格,凝聚党实事求是、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智慧。
(三)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面对困难乐观大无畏的心理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不是在马列书上找的,也不是一夜顿悟、一步到位的产生,是党在革命、建设实践中不断地总结革命成功、失败经验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充满艰难险阻。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经历无数考验:战火硝烟、“三光政策”、经济技术封锁、东欧剧变、和平演变、金融危机等,党从没有退缩动摇、丧失信心,放弃理想追求,用乐观、自信、大无畏精神克服一个个困难,找到革命、建设成功的道路,形成自己的思想指南。所以,毛泽东指出:“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①陈占安,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68页。在失败、成功的背后是党坚定、乐观、自信、大无畏、不放弃的优良心理品质,是党的“情商”。
(四)党的领导人的人格魅力与智慧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党的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它们既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又凝聚毛泽东、邓小平个人独有的精神品质与智慧。在毛泽东思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同志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豪情与大气、善于学习总结经验的“不二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拼搏精神;邓小平理论中则充满浓浓的务实精神与自信,如“走自己的路”、“发展是硬道理”、“埋头搞发展”等。
(五)理论中蕴含社会发展的哲理智慧
从党的理论发展进程中,我们也可得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般性认识:理论要与实际结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漫长的、一步步实现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悲观放弃,要脚踏实地、科学发展;国家发展务必立足于自己的国情,取他人之长;发展是成功的硬道理、关注民生、和谐共生等。
二、理论教学中传递党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义
(一)让学生学习掌握党的精神智慧是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概论》课要“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这些规定都含有在传授知识中要求学生掌握党的精神智慧。
(二)让学生学习掌握党的精神智慧是党的理论发展的需要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教条”,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页。。《概论》课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不是干巴巴教条,它凝聚着党的精神智慧,是理论产生的根源所在。党的理论要丰富发展,推动
民族的进步,需要让大学生学习掌握党的精神智慧,在这些精神智慧的指导、激励下,直面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践行和发展党的理论。
(三)让学生学习掌握党的精神智慧可以彰显理论的人文情怀
《概论》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单一理论学习会让学生觉得抽象、枯燥、难以接受而影响学习效果。教学中,通过发掘、彰显党的精神智慧,将理论学习与精神智慧的学习相结合,两者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也会让党的理论有血有肉、熠熠发光、魅力无穷,让学生感受到党的理论不高深、不枯燥、不遥远,栩栩如生,能够指导学生学习工作,建设美好生活,这样,学生就会乐于接受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党的理论不仅具有国家发展价值,而且具有个人发展价值。
三、化党的精神智慧为学生精神智慧对《概论》课教师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将党的精神智慧化作学生的精神智慧,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引导学生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发展的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自信、勇敢、谦虚、乐观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发展创新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宽广的胸怀。为此,教师要着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悟,真学真信马克思主义
《概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精神的讲解员、宣传员、推广员,教师要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深入研究党史,深刻领悟党的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内涵、意义,能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理解党的理论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引领作用,唯有如此,教学中才会有真情实感,以理服人,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二)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第一,提升教学内容的人文性。《概论》课教学内容以论为主,如果只是单纯讲解理论,学生容易觉得枯燥,产生厌烦情绪,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添加大量案例,如历史史实、人物生平乃至毛泽东词诗以及一些歌曲、幽默故事等,做到史实与理论有机结合,理性与感性结合,从学生实际出发,辅助学生理解理论,使教学内容充满鲜活性,让学生感觉到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理论紧密联系中国发展的国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都是在一定国情背景下产生的,让学生理解理论成果,应该要让学生认识国情背景、党依据国情所作的分析判断与决策。理论联系学生发展的实际,教学语言、方法要尊重学生认知特点,使理论具有可接受性,紧扣学生认知困惑或误区,解答学生对理论、国情各种不正确的判断理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统一。
第三,拓展教学内容。通过对理论适度拓展,引发学生对毛泽东、邓小平等领袖人物分析、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精神、智慧,扩展学生认知视野,使理论与学生生活连接,学生能用党的精神智慧指导自己学习、工作,使理论成为学生工作生活的方法指南和精神动力。理论不仅具有政治价值、社会价值,还具有实用价值,能指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建设现实生活。
(三)大力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将党的精神智慧化作学生的精神智慧,需要科学的教育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工作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①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能力培养,可以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我党在不同时期所处时代背景,所面对的各种发展难题,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党的领导,我如何解决一个个难题?为什么要这么做?”等,使学生感受党的思维过程,领悟学习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的价值取向。
(四)认真落实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行合一的学习作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概论》课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学生理解、背熟理论,而是要培养学生践行实事求是能力,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善于用理论来指导建设现实生活,善于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提炼升华,丰富发展理论。没有实践,单一的理论讲解,理论、精神、智慧往往停留在学生的观念层面,容易造成纸上谈兵、知行脱节、眼高手低的现象。
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和认真落实实践教学,树立学生实践理念,引导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学习品格。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刘汉民,舒欣.毛泽东诗词对联书法集观[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陈锡喜.实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2007,(4).
[7]齐小安.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题教学体系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