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者母语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2011-08-15陈倩倩李会芳徐筠

外语与翻译 2011年1期
关键词:源语译语译本

陈倩倩,李会芳,徐筠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译者母语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陈倩倩,李会芳,徐筠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涉及译者的母语和外语。译者的母语素养因其“先入”而“为主”的事实对翻译过程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影响。本文从源语的理解、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语的表达三个方面来探讨和分析译者母语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为多个译本的比较、赏析与评价提供参考框架。

译者;母语;源语;译语

译者必然与至少两种语言打交道。一方面,这就要求译者要具有操纵至少两种语言(母语和外语)的能力。这一点在文学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中国文学翻译的现状与未来”研讨会上,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黄源深对目前国内翻译人才存在母语水平急剧下降的现象表示了忧虑,“年轻译者在母语表达方面出现了问题,他们习惯于使用一种‘新八股’式的表述方式。这一现象,为我们的文学翻译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译者”这一特殊身份决定了“母语”的特殊意义—与译者的“外语”相互比较、相互影响。无论我们从怎样的角度分析译者所操纵的双语,都无法改变母语“先入为主”,外语“后来居上”的客观事实。这就决定了两种语言在译者身上表现出优势、劣势的客观事实,以及译者面对这一客观事实所表现出的无奈和尴尬。综观国内外翻译大家的译作,其成功都取决于对母语和译语的共同把握。由于以往的研究大都强调译者外语水平,所以本文拟从源语的理解、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语的表达三个方面来探讨和分析译者母语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以揭示译者母语的重要性,为多个译本的比较、赏析与评价提供参考框架。

一、译者母语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一)译者母语对源语理解的影响

译者母语对源语理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以源语为母语的译者,相对于以源语为外语的译者而言,具有优势。以源语为外语的译者往往比以源语为母语的译者更容易出现误译。以源语为母语的译者,在将源语译为另一种语言时,在对源语的理解把握上更为准确和到位。而以源语为外语的译者,由于外语水平和外语文化知识所限,则常常出现误译的尴尬。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例如,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其中的“足”字在此应理解为“过多的”,但在英国汉学家韦利的译本中则完全按照字面意思译成了“a reverence that is only of the feet”(对足的恭敬)(王榕培,王宏,2009:33),很明显这是一个误译。韦利作为汉学家尚且会出现误译,这就说明译者的外语水平再高,在将外语转变为母语时,在对源语的理解把握上处于劣势,因为源语不是自己的母语,源语的文化内涵也无从了解。对源语的忠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源语的理解,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撇开译文的表达方式,以源语为母语的译者更能保证译文的忠实性。

第二,就以同一种源语为母语的若干译者而言,其翻译忠实与否,取决于译者自身的母语水平。回顾一下中国翻译史上的名家,鲁迅、傅雷、王佐良、杨宪益、林语堂等,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他们母语水平都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而这才是他们翻译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葛浩文教授也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自己的母语掌握得好才算是翻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以源语为母语的多个译者,因为母语水平的不同,也会对源语有不同程度的理解,甚至根本不同的理解,进而产生不同层次的译本,在文学和典籍翻译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极大地影响了翻译质量和源语文化的传播。

(二)译者母语对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影响

以源语为母语的译者更多采取直译的方法和异化的策略,以源语为外语的译者更多采取意译的方法和归化的策略。

翻译工作的起点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定位。面对同样的翻译作品,以源语为母语的译者和以源语为外语的译者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往往会有很大的出入,这是译者对母语及母语文化的崇拜和对异族文化的相对陌生和排斥心理所造成的。以源语为母语的译者下意识地肩负起了文化使者和语言使者的双重角色,译者总是下意识地保留原文的形态和形式,以传递本国文化和表达方式等,从而无法避免译文的翻译味。具体表现为以源语为母语的译者更多采取直译的方法和异化的策略,译文从形式到内容模仿原作,认为若非如此,就不能使原著艺术风貌在异国文化和文字中发扬光大(李美,2008:108)。

以《红楼梦》最为著名的两个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为例,杨译本中为了更多保留汉语文化和表达,更多采取了直译的翻译方法。而霍克斯处处以译本读者的接受能力为准绳,在措辞上多采用归化策略等变通手段消除文化障碍,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也多偏重于意译,至少与杨译本相比是如此。例如,“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这一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杨译文保留了“bowl”(碗)和“pan”(锅)这样的中国人所熟知的表达,而霍译文则归化为“dish”(盘子)和“saucepan”(深平底锅)这样的英语国家的人们多熟悉的表达方式。另外,《红楼梦》中人物的名字几乎都是有一定的内涵的,对于人名的翻译,杨宪益先生大多采取的是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希望忠实于原文的表达,而霍克斯除了音译之外,还采取了意译和套用英语表达或文化词的方式。例如,在霍克斯译本中“潇湘妃子”的翻译“river queen”就套用了西方文化中河畔仙子的表达。且不追究其忠实性,霍克斯译本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就足可以说明母语对翻译过程的影响,因为以译语为母语的译者总是下意识地去从母语中寻找在习惯上或文化上与外语相近的表达方式,以使自己的译文合乎自己的母语文化,使自己的译文更加地道和易于被本族语读者接受。应该说,这对于任何国度的译者都是在所难免的。

(三)译者母语对译语表达的影响

译者母语对译语表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母语为译语者相对于母语为源语者而言,在译语表达方面具有优势。一个民族怎样说话就怎样思维。这也就是说译者的母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思维和表达方式。这在从译语为外语的译者的作品表现尤为突出。具体来说就是译文的翻译腔问题(王宏印,2008:78)。一方面译者在翻译时总是下意识地以母语的表达方式为标准,即让外语跟着母语走,让母语从形式到内容指导并服务于外语。另一方面由于对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崇拜,当源语为母语时,译者总会不自觉地采取与源语亦步亦趋的翻译方法,因此译文读起来就非常僵硬,呆板拘谨。而相对地,以译语为母语的译者的译本在语言和表达上更通顺流畅,更地道一些。例如,在《荷花淀》中,有一句对白“哪里就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戴乃迭将“快去快回来”译为“a flying visit”,而不是“go and come back quickly”(李美,2008:161)。选词精心细致,传神,句法简洁地道。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风格上都十分接近原文,不失为一篇翻译佳作。而这只能归功于其母语优势。

第二,就译语为母语的若干译者而言,其母语水平高低决定其译文的质量,包括遣词造句、文体风格的把握等。培根的随笔集“思辩、隽永、睿智、明理”为一身,用现代汉语译之太白,用古汉语译之太拙,令很多译者望而却步。王佐良先生是翻译培根作品最成功的一个。以《论学习》为例,他的译本可以说是字数最少的,但脉络清晰,与原文的主题高度契合,达到了传神的效果。因为培根的随笔采用了很多拉丁文,所以王佐良先生在翻译时,采取了夹白的文言文,语言色彩简洁古雅。例如,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is affectation;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王佐良先生的译文: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王先生用“惰”和“矫”来翻译“sloth”和“affection”,用“学究故态”翻译“the humor of a scholar”都是非常巧妙的—单字精悍、简洁,在句中醒目、凸显,四字结构简练优美,较好地体现出原文的工整美和变化美。另外,“乃、则、也、然、盖、唯、亦、皆”等具有文言色彩的词汇不仅没有产生艰涩难懂之处,反而使整个语篇文脉通畅(熊利,2005:137-138)。王佐良先生的译文集精粹、凝练等诸多特点,成为后学的典范,而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是登峰造极的母语素养。

二、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探讨,我们会对母语在翻译中的作用有一个更加系统的了解。在源语理解阶段,以源语为母语的译者,相对于以源语为外语的译者而言,具有优势;就以同一种源语为母语的若干译者而言,其翻译忠实与否,取决于译者自身的母语水平。以源语为母语的译者更多采取直译的方法和异化的策略,以源语为外语的译者更多采取意译的方法和归化的策略。在译语表达方面,母语为译语者相对于母语为源语者而言,具有优势;就译语为母语的若干译者而言,其母语水平高低决定其译文的质量,包括遣词造句,文体风格的把握等。当我们进行多个译本的比较、赏析与评价时,可以参考以上框架,综合地分析母语既可以是一种优势,也可以是一种劣势的问题。另外,本文揭示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即要提高外语水平,注重外语文化和表达方式,调动外语的能动性,又要加强母语学习,在把握母语和外语在翻译过程中的均衡性的同时,发挥自身的母语优势。

[1]王榕培,王宏.中国典籍英译[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9.

[2]李美.母语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8.

[3]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熊利.形神俱合跨越语言的智慧——评王佐良先生译作《谈读书》[J].零陵学院学报,2005,(1):137-138.

2011-01-28

陈倩倩(1986-),女,河南卫辉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源语译语译本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