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古代医家人文精神 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
——谈选修课中国古代医学教育思想的教学

2011-08-15胡海燕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18期
关键词:孙思邈医家医学教育

胡海燕

(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平凉 744000)

弘扬古代医家人文精神 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
——谈选修课中国古代医学教育思想的教学

胡海燕

(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平凉 744000)

人文精神;医学生;人文素养

目前,医学模式正处于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过程中[1],这种转变要求医学科学要从整体来看待疾病,要充分认识到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社会的、精神的、心理的因素与人的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极大[2]。这不仅要求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特别强调医学生要有良好的人文情怀和丰厚的文化素养。但是,目前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当缺乏,尤其是一些高职高专医学生更为突出。因此,笔者特意申请开设了中国古代医学教育思想这门选修课。

笔者在教学中,大胆转变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纵向探索、横向拓展,从社会历史背景、医家的成长经历、医家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以及医家的言行等方面出发,传授丰富的人文知识,大力弘扬古代医家的人文精神,把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始终如一地贯穿于教学之中,努力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略述如下。

1 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胸怀

古代医学教育中的德育思想以“仁民、济世”为核心,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紧密结合起来,将职业道德与人生价值融为一体。这也是当前医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医学教育的灵魂,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医学教育思想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在该学科的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这一德育思想,以培养医学生崇高的医学人文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珍视生命,关爱生命;以教育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学人文价值观,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本着这个目的,结合教材中古代医家的典型言论以及他们行医的感人事迹对医学生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激发医学生的慈悯、仁爱之心。如讲张仲景的医学教育思想时,不是空洞地、教条地照本宣科,而是在突出其德育思想的同时,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笔者一开始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张仲景的不幸家世,从而引出张仲景行医济世之因——“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他是在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道德情感的驱使下,自愿承担起行医济世的责任。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他立下了救济苍生的宏愿:“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要求医者要有一颗心系天下的慈悯之心,要有解除人类疾苦的决心和意愿,以此培养医学生献身医学的牺牲精神与博大情怀。又如讲到孙思邈的医德教育思想时,笔者特别强调了他的仁爱之心:“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裔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一普救生灵的原则,是医生神圣职责的体现,这种仁者之心正是医学生应必须具有的。再如北宋伟大的政治家范仲淹在他的医学教育思想中提出“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作为其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为“相”发达时,可医君救民,当不能为相,穷而不达时,就通过“医”这一特殊的行业来实现其“利泽生民”的大丈夫之志。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古代医家这种仁民济世、弘扬医道的远大抱负与博大胸怀,引导医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2 矢志不渝、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敬业,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意志坚强,精益求精。古代医家在他们的医学教育思想中普遍重视立志乐道、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笔者在教学中,针对我校医学生胸无大志、不肯吃苦,学习浅尝辄止、敷衍了事的现状,极力彰显古代医家立志成才、乐业敬业的刻苦钻研精神,以此培养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如张仲景目击东汉末年瘟疫流行的社会惨状,决心学医,立志做个能解除人民疾苦的医生。在这一精神动力下,他“精究方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完成巨著《伤寒杂病论》。而葛洪特别强调“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志苟不固,则贫贱者汲汲于营生,富贵者沉沦于逸乐”。有了坚定的志向,才能做到精勤不倦,如果没有坚定的志向,就会平平庸庸、无所作为。要做到学有所获,就必须坚定志向并付出艰辛的劳动。孙思邈勤于学习,“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他认为,医学是一门“至微至精”的学问,关乎人的性命,在技术上应精益求精,“极变探幽”,以达“精超绝代之巧”[3]。他除孜孜不倦研读唐以前的医药书籍之外,还广泛收集民间方术、方法,“凡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服膺取决”。这种敬业精神垂范后世。李时珍为能学医立下了“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的誓愿。他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纵观历史,古代医家对专业的敬重和全心投入,对医学事业的执着热爱和崇高坚定的志向,使他们在医学道路上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最终在医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使课堂生动、有趣,为了让医家的崇高精神能够感化学生,可以用多媒体把葛洪隐居山林苦读的情景和李时珍踏遍千山搜集、整理药方的事迹用生动、形象的影视画面展现出来,让医学生身临其境,使古代医家敬业乐业、任劳任怨的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精神动力,时时鞭策他们努力学习、积极上进。

3 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人格修养

古代医家将医德修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本身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品德高尚,并通过言传身教有意识地将良好的医德思想传给后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古代医家的医德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融情入理的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1)淡泊名利、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古代医家在他们的医学教育思想中非常注重这一问题,如张仲景非常鄙夷那些“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的“趋世之士”。葛洪明确指出医生不该做的是:“有名无实,但养虚声,以图财利。寒白退士,所不得使,使之者乃多误人,未若自闲其要,胜于所迎无知之医。医又不可卒得,得之又不肯即为人使,使腠理之微疾,成膏肓之深祸,乃至不救。且暴急之病,而远行借问,率多枉死矣。”这里,他对那些无知无能、贪图名利、误人性命的医生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必须分清本末与廉耻,人命是本,名利是末;以廉为荣,以贪为耻。教学中,笔者不仅引入了古代著名道医陶弘景弃官归隐、修道著书和孙思邈抛弃荣华、为民治病的典型事例,又不失时机地讲述了当代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淡泊名利、处处为病人及其家属着想的感人事迹,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他们清廉正直的优良品质。从而引导医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追求自己的利益,养成正直节俭、诚实守信、崇尚廉洁的价值观,养成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警自律的良好品质。

(2)一心赴救、无欲无求的献身精神。关于医学的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古代医家在他们的医学教育思想中也阐述得淋漓尽致。笔者以孙思邈的医学教育思想为主,采用纵向贯通的方法,列举了从秦汉到清末时期各个医家医典的这一教育思想,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如孙思邈明确指出医生的主要责任是“济命扶危”,他反复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基于这一责任和观点,他倡导一心赴救、无欲无求的献身精神,他要求医者面对病人的求治,“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要“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这就要求医者面对病人时必须一心一意、不怕困难、全力救治,以解除病人之痛苦。这种吃苦耐劳、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是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要求,如果没有对医学事业庄严的使命感,没有对人类病痛无私救助的奉献感,很难成为一个称职的医生[3]。讲述孙思邈这一思想时,笔者结合现实事例,饱含感情地讲述了“5·12”大地震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全力以赴救助伤病者的感人事迹,寓情于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让医学生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应有的奉献精神。当今的医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经济条件较好,生活优越,不肯吃苦,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和关爱意识。因此,加强这方面的人文教育迫在眉睫,让医学生在古代医家崇高精神的熏陶中受到感染,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让“救死扶伤”真正成为医学生的职业信念和价值追求。

(3)稳重端庄、温文尔雅的仪表风度。稳重端庄、温文尔雅,是一个人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医圣”孙思邈特别提出了这一点。他要求医生在病人面前“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医生到病人家要做到“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灵录兼陈,看有若无”。孙思邈对医生的言行举止等方面做出了规范。的确,医生的言语、态度、行为直接影响到其与病人的关系。如果医务人员对病人态度恶劣,对病人的咨询不耐烦,语气生硬、表情冷漠,会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引起病人的抵触和不信任感,并容易引起医患纠纷。所以,这种礼仪修养对医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讲授这一内容时,要求医学生平时注意礼貌和讲话的语气、表情,衣着要整齐美观,待人要谦虚和蔼,举止要端庄稳重,言语要温和可亲[4],这些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自身的言传身教和示范作用。比如敞开心扉、和蔼、耐心地与学生交流,对医学生多用礼貌用语,尽量做到语言规范、举止文雅、仪表端庄、神态大方,以期对医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选修课中国古代医学教育思想包含着历史、文学、哲学、美学等丰富的人文知识,蕴含着丰厚的人文底蕴。应在教学中大力弘扬古代医家的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生优良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让医学生树立尊重人、关怀人的意识,确立远大的理想,形成完整的人格,为其将来成为一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奠定基础。

[1]党鸿毅.提升以学生人文素养的医学意蕴[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5,11(6):562.

[2]郑宗秀.医学伦理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3]盛亦如.中医教育思想史[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4]张宏,张海苓.开展礼仪服务提高护理质量[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3):250~251.

G420

A

1671-1246(2011)18-0014-02

猜你喜欢

孙思邈医家医学教育
孙思邈与屠苏酒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孙思邈的长生之道——饮食之道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药王孙思邈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