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05方案”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及未来质量建设的思考——基于武汉地区高校的实证调查研究

2011-08-15喻学林黄怡宁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德育课德育大学

喻学林,黄怡宁

(1 武汉纺织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073;2 华中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05方案”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及未来质量建设的思考
——基于武汉地区高校的实证调查研究

喻学林1,黄怡宁2

(1 武汉纺织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073;2 华中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自2006年秋季开始,我国各类高校都实施了“05方案”下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情况为研究切入点,对武汉地区部分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近四年来的教学实效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满意度、教学内容的认同度、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因素、德育课的影响力等方面做了深入剖析,并简要展望了大学思想政治课未来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现状;反思;展望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问题也一直是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05方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了较大调整。实施四年来也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那么,大学新德育课教学情况如何呢?新课程下的德育效果如何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课题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便于表述,以下简称“思修课”或“德育课”)为研究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现状做了一次深入调查研究。

二、思修课教学现状调查结果描述

(一)调查对象、方法与问卷基本情况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武汉地区三所高校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学生调查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65份,其中男学生311人,占55.0%;女学生254人,占45.0%;其中文科学生299人,理科学生266人,分别占比 52.9%和 47.1%。调查中随机选取了部分师生(包括辅导员、德育课教师和学生)作为访谈对象进行访谈调查。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实证方法,在数据分析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问题涉及到大学德育教学的内容、途径、方法和大学生思想品德要素发展状况以及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价值取向等多方面;访谈的主要内容与问卷所涉及到的主题基本一致,形式是与被调查对象进行自由问答。调研之后的数据分析阶段,主要采用SPSS12.0统计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分析,获得相关数据。

(二)调查结果描述

(1)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及道德教育中,关于理想、爱国主义、道德品质、爱情婚姻观、世界观与人生观、价值观、心理问题以及民主法制观念的教育是主要教学目标。以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8版为蓝本,我们调查了学生在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爱情婚姻观教育、传统美德与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心理辅导、环保教育和民主法制观教育等十个方面教育内容上的认同程度。问卷设计了“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重要和说不清”五个维度作为评价标准。被调查对象对这些教育内容的重要程度(选择“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认同度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为 75.6%以外,其他均超过了八成人数,职业道德居第一(94.5%)。其余依次为人生价值观94.2%、爱国主义91.2%、传统美德与社会公德90.8%、环保教育90.8%、理想教育86.4%、爱情婚姻观教育84.6%、心理教育84.2%、法律教育84.2%和国情教育 75.6%。总的看来,绝大部分学生对这些既定的德育内容的重要性都表示赞同。

(2)实施任何教学内容都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载体,即借助于一定的方法途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成功开展也必须讲求好的方法途径。调查中我们也提出了有关教学方法的问题。涉及到大学德育课中常用的六种教学方法:讲授、对话、讨论、案例与影音素材教学、个别教育和社会实践。在回答“您最喜欢的德育课教学方法”问题时,有 74.0%的学生首选“案例与影音素材教学”,其次是11.9%的“实践活动”,再次是5.5%的“小组讨论”。

(3)影响个体品德发展的因素,除了正规教育以外还有多种其他因素,如家庭、社区文化、社会交往以及网络生活等。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对你目前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二是“进入大学后对你的思想道德观念变化影响最大的教育经历是什么?”,分别提供了六个选项。对前一问题,选择“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的为 26.7%,其次是“学校教育”23.2%,再次是 “同伴交往”20.2%,之后是“网络媒体信息”,最后是“兼职经历”;而对后一个问题,有36.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社会实践”,排在其后两位的依次是“德育课”(26.0%)和“社团活动”(17.7%),还有8.8%的“人文讲座”,6.0%“其他课程教学”和3.7%“辅导员教导”。

(4)心理素质是影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因。当前有心理障碍问题的大学生与日俱增。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其思想政治素质发展有重要影响,新版教材的教学内容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所以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也是此次调查的一个主要内容。我们共设计了三个问题,包括“您在大学生活中有心理困惑吗”、“大学生活中的心理困惑主要来自于哪里”和“寻求谁的帮助”等。当问及大学生活中是否有心理方面的困惑、苦恼时,有61.1%的被调查对象反映出“有时出现”,10.8%的学生反映出“一直有”,而有15.6%的学生表示“曾经有过”。那么这些心理困惑来自哪里呢?多达44.1%的人表示来自“不知如何规划学习”,20.4%的人表示是对未来就业的担忧,而 14.5%的人在于大学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不畅”,另外,9.6%不能自由发展个人特长,6.7%恋爱,3.5%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是如何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呢?高达 79.5%的人是寻求“同学和朋友”的帮助,其次就是“网络与其它媒体信息”,然后是“父母”;而找辅导员和心理辅导师的人极少(1.2%和1.4%)。

(5)德育课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本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我们也设计了多个这方面的问题。除了前面关于德育内容重要性和德育方法的问题外,还涉及到了学生对德育效果的评价。当问及“您印象最深的一次德育课是什么”时,排在第一位的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课(29.7%),其次是“大学生活第一课”26.0%(现行教材中的“绪论”),再次是16.3%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前两个选择形成反差,只有6.9%和6.2%的人选择“理想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另外均有 7.1%的人倾向于“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开设德育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并使之能适应社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有 42.1%的被调查者认为德育课对他们规划大学生活、学会为人处世的帮助“比较大”,有 13.5%的人认为“很大”,但是剩下约有近45%的人认为“一般”或甚至没有什么影响。

大学德育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根据德育课程的几个主要教学目标:爱国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精神、公德素质培养、爱情观、诚实守信、勤劳俭朴、开拓进取、责任心、和谐相处和法制意识等设计了问题,要求被调查者从“很大影响”到“没有影响”五个维度进行评价。统计结果表明,分别有64.2%、63.4%、66.9%和62.7%的人认为德育课对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互助品质、社会公德心和勤劳俭朴品质影响大(包括“较大”和“很大”两种评价);有多达78.4%和78.1%的人认为对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和谐相处”品质影响大,而在爱情观的影响上,有略过半数的人(50.8%)认为有“较大”以上影响,这在所有比值中最低;分别有75.9%、73.5%和 71.9%的人认为课程对他们的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法制意识有大的影响。

(6)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等,它们的实现取决于很多外界因素。大学生活是大多数青年走向社会之前最近一个阶段的学习生活,此时他们会较多地思考影响自己独立生活和人生价值问题。那么,他们是怎样看待环境条件的影响呢?问卷提供了“金钱、爱情、友谊、知识、人品和健康”等个人发展要素,要求被调查者从中选出“第一重要”和“次重要”的方面。结果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人品”(39.3%),其次是健康(33.8%),之后依次是友谊、知识、金钱和爱情;在次重要的选择上,被选分布情况比例高低依次是:知识、友谊、人品、健康、金钱和爱情。也就是说,人品和知识成为了两大优先要素。

在被调查男女学生的选择中,对于“第一重要”,男女生的选择结果一致;第二重要的,男生偏重于“友谊”的较多,其次是“知识”、“健康”和“人品”,女生倾向于“知识”的较多,其次是“人品”、“健康”和“友谊”。

三、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与研究现状及其趋势

(一)本调查反映出的思修课教学效果问题

(1)认同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不一定认同教学效果。调查表明,学生对大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是比较认同的。青年学生能清晰而理性地认识到个人思想品德修养的必要性。结果显示,他们对当前急切的道德问题、困惑和需求比较关注,如职业道德问题、人生价值观问题、爱国情感等。对比起来看,虽然这些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宣讲得不少,但学生似乎还没有深刻意识到国情知识与自己发展的关系。

德育课如何进行才能有趣呢?学生普遍倾向于形象生动、现实逼真、富启发性的“案例与影音素材教学”,其次是社会实践,然后是研讨。这一结果启示我们,大学德育教学必须从社会的现实问题出发,让社会活生生的案例走进课堂,让课堂的思维融入社会历史与现实。从学生的需要入题,注重生动性、针对性,要把抽象的观点、理论深入浅出地化解为朴实易懂的道理,联系社会现象,使学生产生移情体验,形成价值认同。宏大的主题要从青年学生身边的具体现象引伸开来,才具有可接受性、可教性。

在访谈中了解到,有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不感兴趣,具体原因如下:第一,教学没有落到学生当前的感受和经验上,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超出了学生的认知域。现行教材信息量大,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青年人生价值、青年心理、百姓生活、道德与法律等多个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教材中非常浓缩的语言和宏观理论很难使学生有透彻的理解,不能发生系统的道德观念建构。这就需要教师有针性地运用教学机制重新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思想易于沟通。第二,很多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与学生互动少,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够,这样难免流于强制灌输,枯燥乏味。第三,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来自相关专业的专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除了“两课部”有限的专任教师队伍承担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外,其他大部分任课教师是来自高校行政人员或外聘教师(包括在读研究生),这种师资结构严重地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2)德育对大学生品德有重要影响。教育都是全社会需要努力的一个系统而艰巨的工程,家庭、社区、学校、个体自身等多方面都须共同努力,缺一不可。很难说哪一种因素能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起主导或决定作用。调查结果表明,对青年思想道德品质发展影响较大的是“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其次才是“学校教育”,它有力地证明了教育上面的道理,家庭、社会和学校需要共同努力,任何一方都有影响,有责任。与此同时,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实践水平也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发展,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大学生才能良好发展。信息化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在超出学校的影响力。[1]数据显示“社会实践”是能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品格发展的因素,排在第一位。事实证明社会实践(包括社会交往、社会兼职等)是最有力地激发思想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能力的途径。

德育课对大一学生来说有激励作用吗?结果表明有超过 55%的人认为德育课对他们大学生活有引导作用、对其思想道德品质发展有影响。而且被调查学生有77.2%的人希望在一个学期的德育课之后继续开设德育课,这进一步印证了德育课对他们的引导作用。鉴于此,我们是否可以继续为学生安排专门的德育课程(当然,模式可以多种多样),这一问题值得探讨。

(3)“金钱至上”还是“人品至尊”,学生自有定论。相对于计划经济时代政治挂帅的现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求利心切,求利本无可厚非,但与之相伴的是社会物欲膨胀、惟利是图的不良风气盛行。已经有研究表明社会上一心“向钱看”的人生观、价值观对部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有研究指出80后出生的青少年表现出功利主义、贪图享乐、思想道德素质滑坡的倾向,甚至有人提出“垮掉的一代”的说法。通过我们的调查可以看出,这些出生在80年代末的青年学生思想价值观并非像人们所说的“一切向钱看”。虽然金钱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但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个人品德和学识、友谊等在自己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它们远比金钱重要。现实中确实有少数人由于认识不足或外因的强烈影响而导致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极其偏颇的认识,甚至做出不道德的事情。然而,用发展的眼光看,这些现象都只是暂时的,也只是局部的。关键在于各方的教育要做好纠正和引导工作,我们需要在大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风气,迫在眉睫的是要“救救大人”。由社会“大气候”引起的“小气候”问题,还是必须从“大气候”着手来解决。

(4)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但心理辅导严重不足。近年来,由于严重心理问题而导致学生恶性事件频频发生,现实已对我国的学校心理教育提出了迫在眉睫的要求,当然,高校也不例外。调查结果显示有 10.8%的学生“一直有”心理问题,这个比例虽不大,但却不容忽视,因为这部分人的心理问题不仅制约到他们自身的发展,更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一旦演化为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将带来严重后果。我国目前高校的心理教育总体上是不系统的,机构不健全的,没有足够的心理辅导教师,心理辅导队伍水平低,学生主动寻求心理辅导意识很差;[2]相当多的高校对心理辅导教育体系建设不重视,总是到了出现恶性事件时才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但又不能坚持;没有规范的心理辅导课,只是偶有一些心理知识讲座,但大讲堂式教育对疏导心理障碍、缓解个体心理问题并不能起多大作用,只能是普及心理知识。调查表明,教育者并没有成为学生排解心理问题的可靠对象,学生要么与朋友诉说,要么自己缓解心理矛盾,但遇到较大的心理问题时,仍显不足。社会巨变给青年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引导方法。

(二)未来思想政治课教学趋势展望

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时代,社会多元文化并存,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个体的发展所面临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道德问题很多、很突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及时对当前的问题做出回应,服务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教学实践服务。鉴于此,近30年来我国的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理论的丰硕研究成果应该成为大学德育变革的强大推动力,促使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以生为本,既能服务于学生发展需要又能服务于国家政治发展需要。在教学模式上,主体性德育、生活德育、活动式德育等德育理念和模式应该被逐渐被引进大学德育课堂。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要朝着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的路径,对象研究、实务研究与自身研究相统一的方向努力,[3]以此作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该课程体系的变革应该朝着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稳定与开放、人的发展价值与政治价值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这些理念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在教学效果转化为学生的稳定素质上,要加强大学德育的实践教学;该课程的校本教学改革与建设仍需深入,如德育环境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德育向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延伸等,它们的改善将有助于更好地提升大学德育实效。

[1] 喻学林. 德育有限论[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9.226.

[2] 何一成,米亚岚.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咨询现状分析——以部分高校学生调查问卷为例[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1):48-52.

[3] 佘双好.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10): 83-89.

On the Statu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2005 Plan——Based on the empirical Survey amo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Wuhan

YU Xue-lin1,HUANG Yi-ning2

(1 The Central of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2 School of Economic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China)

From the year of 2006, all the colleges in China had implemented the course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Law Basis. We have chosen 4 universities in Wuhan as the samples to investigate the teaching status. On the basis of all data we analyzed the students’ agreement level with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content. We also analyzed deeply the factors of individuals, the effect of moral education. Finally we briefly outlook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High Schools’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tatus; Reflection; Outlook

G423.04

A

1009-5160(2011)02-0066-04

喻学林(1972-),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道德教育、高等教育.

2008年度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专项课题(2008Z049).

猜你喜欢

德育课德育大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中国德育》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