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中小学体育个性化教学的因素与应对策略

2011-08-15刘仲强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2期
关键词:智力体育课个性化

刘仲强

(莱阳卫生学校,山东 莱阳 265200)

影响中小学体育个性化教学的因素与应对策略

刘仲强

(莱阳卫生学校,山东 莱阳 265200)

中小学体育;个性化教学;策略

教育部公布的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状况总体较好,但肺活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近几年来,中小学生体质情况也不容乐观,而且出现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1]。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加深,人们的体力活动较以前大大减少,以致出现所谓的“文明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体育在项目选择上中小学生大都拒绝需要力量、耐力和激烈对抗的项目。笔者认为与家庭、社会有一定关系,但与体育教学观念也有直接关系。体育教师对新课改主导思想理解不透彻,对学校的体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理解也不透彻。学校体育应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

1 个性化[2]教学理论依据

1.1 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也不是接受知识的木偶。教学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探究的过程。教学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和经验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1.2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3]

加德纳提出的几种智力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后又有人提出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多元智力等。多元智力理论的本质是: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的智力结构是独特的,因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能力倾向,人人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开发自己相关的智力。

2 影响个性化教学的因素

2.1 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

传统体育教学主要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注重传授运动技术和技能,注重课程的规范性和程序性,但片面追求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学活动竞技性较强,体育课好像一堂训练课,过多强调运动的竞技性和规范性。教师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强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其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严重阻碍了中小学生个性发展。

2.2 学生因素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

2.2.1 体育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在非智力结构中,兴趣是一个最现实、最活跃的构成要素,正如皮亚杰所说:“它的加入,便发动了潜在的力量。”体育学习兴趣可以促进中小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在关于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调查中,90%以上小学生和50%以上中学生表示喜欢,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明显低于小学生。其原因有二:(1)与生理特点有关。小学至初中学生身体处于发育期,具有极大地可塑性,初中至高中学生身体发育接近最高峰,加上体育教学的内容还是传统内容,缺乏新意。(2)与中学生学习压力有关。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其无暇参与体育活动,兴趣逐渐降低。

2.2.2 自我意识[4]在体育运动中,不仅需要身体、智力、情感和行为的参与,而且要具有较旺盛的体力和较高技能。为此,必须要求学生挑战自己的极限。在体育课中遇到困难,是否寻求教师的帮助的问卷调查中,有70%的小学生需要帮助,80%以上的中学生选择自己解决。这说明小学生的体力、技术、技能、意志和情绪等方面比较薄弱。而中学生已经表现出自主意识。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根据中小学生各自特点,因材施教。

2.2.3 群体约束 群体约束能促使个体的提高。在“体育课中你喜欢一个人还是和其他同学一起练习”的问卷调查中,有30%的中学生和90%的小学生表示愿意与同学一起练习。与其年龄有关,中学生在这一年龄段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不愿受约束。

2.3 教师因素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

2.3.1 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 传统体育理论认为,体育学习中存在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并且是天生的,这种狭隘的观点影响了个性化教学的开展。而加德纳认为,每位学生都具有多种智力,有自己的优势领域,只要给他们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教育,他们必然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3.2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学习内容基本一样,只是各个层次阶段要求的目标不一样。维果茨基认为:“我们至少应当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不了解这两种发展水平,我们便不能在每一个具体场合找到儿童进程及其与教学可能性之间的正确关系。”有些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没有从中小学生原有经验和实际能力出发,脱离学生实际。

2.3.3 评价方式单一化 传统教学评价在学期末以体育达标测试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忽略了教学反馈,使教师不能利用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对中小学生主观努力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不能落到实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那些基础差的学生经过努力练习能够取得进步而成绩仍不及那些基础好的学生,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对策

3.1 教学目标上

以挖掘中小学生潜能为宗旨,促进个性发展。在增强中小学生体质和身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化体育更加重视其学习能力、个性、心理素质和各种优良品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力求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3.2 转变教学观念

彻底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要把学生看成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最大程度调动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培养中小学生自我组织、自我锻炼、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3.3 教学内容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2个原则:一是可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二是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我国大部分中小学体育课开展不好,主要原因是体育课与社会实际相差太远,致使中小学生与其家长对体育课重视不够。为此,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应与学习、生活密切联系,在活动过程中加强中小学生拼搏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

3.4 合理选用教学方法

变注入式教学法为诱导式。个性化体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个性、能力和创造精神,因而强调教师采用灵活多样、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让中小学生通过实践发现、探索、掌握运动规律,真正做到教服务于学,学受导于教,从而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3.5 改变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我国学校教学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难以顾及到学生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应采用多层次教学组织形式,以集体教学、个别教学、小组教学为主线,配合分层教学、分层要求、分层推进和分类指导的教学组织模式进行授课,以充分调动中小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

3.6 评价方式多元化

3.6.1 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在体育课中,学习目标主要在过程中完成,因此,对许多目标(如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健康行为,创新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完成情况的评价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在这期间,教师可随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最后在学期末对中小学生各方面发展做一个终结性评价。

3.6.2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定量评价不能反映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情况,所以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小学生以定量评价为主,其中对小学1~2年级的学生采用评语评价,对小学3~6年级的学生采用评语和等级评价,对中学生以等级评价为主。

3.6.3 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 具体做法是:学生入学时,对学生体能、技能和体育健康知识进行测试建立学生个人体育学习档案。进行终结性评价时,教师可将期末成绩与学期开始的入学成绩相对照,发现这一学期学生的进步幅度,使学生体验成功。

[1]汤利军,苗志刚,潘绍伟.浅谈“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J].安徽体育科技,2003,24(3):18~19.

[2]李庆军.高校实施个性化体育的思路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4,1:24~25.

[3]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J].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刘胡同.从现实的个人到自由个性—论马克思视野中的终极关怀思想[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2(5):15~16.

G40-03

A

1671-1246(2011)02-0071-02

猜你喜欢

智力体育课个性化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体育课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欢乐智力谷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