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妥善处理利益关系 彰显大学办学之道

2011-08-15王宏德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15期
关键词:相关者利益大学

王宏德

(陇东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妥善处理利益关系 彰显大学办学之道

王宏德

(陇东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高等院校;利益关系;办学之道

在经济全球化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1],一所大学已成为一个多元化利益相关者共同体[2]。在办学过程中,通过妥善处理这种相关者的利益关系,更好地维护和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3],彰显育人为本,科学为根、文化为魂[4]、创新发展的大学之道,这既是历史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和自身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1 高校利益相关者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学校内外部合作是学校成功的必然条件[5]。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利益相关者时代,其管理模式将从中央集权管理向地方代管理过渡,并最终走向“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就是建立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伙伴关系[6]。为此,高校管理者应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构建“以他方为中心”的参与模式[7]。

1.1 利益相关者概念

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组织目标实现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2]。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最先由斯坦福于1963年提出,并在企业战略和公司治理等理论中得到广泛应用和研究[8]。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书中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是一种智力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回应质量,而不仅仅取决于股东。这一企业管理思想从理论上阐述了企业绩效评价和管理的中心,为其后的绩效评价理论奠定了基础。后来,利益相关者概念和理论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且不断运用到行政管理和高教管理等领域。

1.2 高校利益相关者概念

高校利益相关者就是指受高校发展影响,同时又影响高校发展的群体[8]。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一种典型的管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同时也在其他领域不断推广。该理论为我们妥善处理利益关系,彰显大学办学之道提供了思考路径,即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不能忽视任何利益相关者的权利[9]。

1.3 高校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和类别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高校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高校在运作中发生的关系,按照受到普遍认可的Mitchell多维细分法[10],可把高校利益相关者划分为7部分20个类别。(1)国内主体管理者,包括国家政府、教育主管机关;(2)分类管理者,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3)社会直接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生源、毕业生雇主、家长、合作单位、债权人(贷款提供者、产学研合作者、科研经费提供者);(4)社会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公众、社区、捐赠者、无偿投资者、媒体;(5)相互竞争者,包括国内外其他高校;(6)社会其他相关者,包括高校所处的环境情况;(7)高校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指行政管理人员、学生、教师、其他员工等。

2 妥善处理高校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妥善处理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成为一所大学顺应历史发展,适应新形势,提升办学层次、规模,提高办学效率、质量,解决自身发展的自觉选择[11];也是突出自身优势,充分发掘潜力,注重抓重点、抓亮点、创特色,形成独特的办学治校风格和科学人文优势,进一步把品牌做强,以全面提升学校学术声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举措[12]。只有这样,才能彰显育人为本、科学为根、文化为魂、创新发展的大学之道。

2.1 紧跟国内主体管理者,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国家高等教育政策

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过程和归宿[13]。国家政府、教育主管机关是高等教育相关政策、方针的制定者和督促检查的落实者。国家政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中明确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做到‘五个必须’,即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必须重视教育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三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高校要在办学过程中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彰显育人为本、科学为根、文化为魂、创新发展的大学之道。

2.2 尊重分类管理者,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我国的大学从隶属关系上有部委直属学校、地方学校及从部委划转地方共建高校,隶属关系、所属行业、所处地域的不同,造成很多大学较封闭。同一行业、同一地区或同一部委的学校交流多一些,而与其他学校交流则很少。另外,由于语言上的障碍、经费上的困难及认识上的局限,很多大学国际合作方面项目不多,而且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和美、英、德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开放意识还相当淡薄,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无法缩短同世界先进高等教育水平的差距。为此,我国高校在搞好自身(地方性、区域性)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对外合作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有诚信的观念、实在的精神、主动的态度、合理的方案和共赢的目标[14]。

2.3 重视社会直接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党和人民赋予的高等教育使命

傅真放[15]通过对全国著名大学的生源、毕业生雇主、家长、合作单位、债权人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名牌大学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以及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历年我国大学前100名排行榜可以看出,名次靠前者,其在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方面得分也较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价值需求和期望,提高学生满意度和学习热情,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基础。科研经费提供者的直接对象是学校科研人员,学校发展得好,有利于为科研人员创设良好的科研环境,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进而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发挥科研经费的最大效益,使科研经费的提供者获得最大的收益[8]。

2.4 协同社会间接利益相关者,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创新的日新月异,对高等教育及毕业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为此,高校要不断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并对社会预期进行分析和预测[16],以服务社会,发展自我。

2.5 联系互相竞争者,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尽管世界各国政府以“起促进作用”和“起干预作用”的方式影响着高等教育,成为大学的主要利益相关者[17]。但是,由于经济基础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和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使得经济全球化及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必然使高校校园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交流与互动。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既在相互吸收和借鉴中走向世界化、全球化,又在自觉和创新中彰显个性。“全球本土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要方向[18]。它是指全球化中包含着本土化的存在,本土化是全球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本土化是基础,全球本土化是发展结果。从马克思主义辩证观来看,全球化与本土化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交合及互通的一面。正如罗兰·罗伯逊所说:“全球化不可能全部取代本土化,本土化也不可能阻挡住全球化浪潮。这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可伸缩和谈判的张力:有时全球化占主导地位,有时本土化占主导地位,这种情况在文化领域中最为明显”[19]。由此看来,高校校园文化的全球化现象不是单一的趋同性,它可以带来多元发展,因为本土化的高校校园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若想掩盖或抹杀这种特征,势必导致世界文化的衰退。全球化只有通过本土化的接受、吸纳、实践,才能得以实现,没有本土化的高校校园文化,也就不可能有全球化的高校校园文化。我国已经加入WTO,高校校园文化如何发展,将成为每个知识分子和高校校园文化研究者必须正视的一个事实[18]。

2.6 密切社会其他相关者,加强与地方的交流合作

从高校内外部关系来说,校内和校外关系主要包括2方面:横向上是学校和家庭、社会的关系,纵向上是学校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就横向来看,家庭和学校的目标是一致的,重视孩子的全面成才。而社会关系并非如此,如和高校建设与管理有关的工商、税务、计划、审计、物价、卫生、电力、城建、银行、保险、公安等诸多部门都有各自的工作目标和规范。作为高校管理者必须把握好这些关系,只有关系融洽、互惠互利,才能共同发展。就纵向来说,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该目标一致,合力同心,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为和谐校园建设锦上添花[19]。

2.7 协调高校内部利益相关者,全面建设和谐校园

高校内部一般有管理者、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和离退休人员5支队伍。他们的收益因所从事工作的不同而不同。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做到大学校长谋势,带动职工做事。领导应给职工带来实惠,这种实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政治利益、精神利益、社会利益及不同层次人员的不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教师踏踏实实教育学生,学生认认真真学习知识的良好氛围[20]。避免出现管理者不管,名师不名,教授不教,博导不博,硕导不硕,讲师不讲,助教不助,科研人员不研,工人不做工,离退休人员不满意的被动局面[19]。

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大学管理者必须权衡和兼顾各方利益者的利益,推进我国大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21]。大学管理者还应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和谐发展本身就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离开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所谓的和谐社会是不完全的,也是不可能的,只有使高等教育步入和谐社会发展轨道,才能使和谐社会的大厦拥有一个重要的有机构件[22]。和谐的高等教育必定能促进社会和谐,高等教育不和谐的社会一定是不和谐的社会[23]。

3 在处理关系过程中彰显大学办学之道

3.1 大学的育人之本

政府、社会、学生、家长等各利益相关者,在育人的目标上是一致的。政府希望高校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社会组织希望高校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人才;学生总是盼望自己能够尽快成为国家有用人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美好的愿望和心声。大学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把“培养学生之完全人格”作为大学的理想追求[24]。张光正认为,“育自由思考,重责任伦理,秉全人教育”为大学之理念[25]。蔡元培则认为,“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26]。为此,在高校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要始终体现“塑造全面的人[27]”这一育人之本。

3.2 大学的科学之根

大学赖以立身的原则是:把科学看作尚未穷尽,且永远无法穷尽的事物,并不舍探求。科学在德国古典大学观中被规定为大学的中心活动,大学本身就被视为科学的有形存在[28]。

3.3 大学的文化之魂

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29]。高校要把“将文化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以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贡献”作为两大战略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和谐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积极发展和谐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在多元化文化激荡交融中积极进行大学文化创新,并把它作为不断增强大学核心竞争力和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和承担重大文化使命的根本[3]。

3.4 大学的创新之道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依赖于人的创新。创新是实现现代化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世界各国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创新力的竞争。创新作为规律,揭示的是新陈代谢;作为机制,促发的是推陈出新;作为文化,导向的是以新取胜;作为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倡导的是可持续发展。高校创新是政府、高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等利益相关者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应大兴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30]、鼓励创新之风,重点建设个性鲜明的大学精神和文化,确立具有鲜明个性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及特色,自觉地以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前进。

[1]刘化喜.多元质量观讨论中的误区分析与思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6):65.

[2]FreemanRE.StrategicManagement:AStakeholderApproach[M].Boston: PitmanPublishing,1984.

[3]李福华.利益相关者视野中大学的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1):50~53.

[4]王冀生.近代以来我国教育战线思想解放和改革创新的回顾与展望[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6):5.

[5]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张婕.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的若干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06,11(11):35~40.

[7]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张焱,张锐,高伟.高校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6):17.

[9]曹光荣,黎嫦娥.关于高校治理结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8(8):81~84.

[10]Mitchell R K.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J]. academyof Management Review,1997,22(4):853~886.

[11]周春良.和谐校园必须处理好的五大关系[N].中国教育报,2007-03-27(6).

[12]徐辉.杨天平.特色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N].光明日报,2005-11-08(7).

[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4]姜寿山.加强开放合作促进地方高校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11-08(9).

[15]傅真放.高等学校大学生满意度实证分析研究[J].高教论坛,2004,5(5):12~18.

[16]赵中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展望及其行动框架[J].上海高教研究,1998,12(12):6~10.

[17]弗兰斯·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8]马琪山.“全球本土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1):27~29.

[19]马琪山.正确把握八个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8,3(3):98~99.

[20]马琪山.大学校长谋势 带动职工做事[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7): 20~21.

[21]李福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大学管理体制创新[J].教育研究,2007,7(7):36~39.

[22]苏宝梅.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等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12): 38.

[23]李泽明,胡晓航.论高等院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J].黑龙江教育,2007,12(12):4.

[24]陈平原,郑勇.追忆蔡元培[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25]杨东平.大学精神[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26]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7]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8]张立娟.理念视域中的大学之“大”[J].黑龙江教育,2007,5(5):3.

[29]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0]彭斯达.培植创新力应对新挑战[N].光明日报,2002-06-18(2).

G47

A

1671-1246(2011)15-0027-03

猜你喜欢

相关者利益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动态分析
建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三层次结构分析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