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说课设计
2011-08-15田芳银
田芳银
(陕西省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超敏反应说课设计
田芳银
(陕西省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的超敏反应具有内容繁杂、容易混淆的特点,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式讲授、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并对各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
超敏反应;说课;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内容和地位
本次课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荣臻主编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二版)第八章超敏反应[1]为教学内容。该教材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基本技能培养,贴近临床护理工作,语言通俗易懂、内容深浅合理,适合高中文化基础的学生学习。超敏反应是该教材的一个重点章节,属于临床免疫学知识范畴,在免疫学教学及护理专业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掌握本章内容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基础护理学及预防医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奠定坚实基础。
1.2 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本次课为理论教学,教学内容涉及超敏反应的概念、类型及其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和临床常见疾病,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其中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及其Ⅰ、Ⅱ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和临床常见疾病、防治原则是重点,Ⅲ、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和临床常见疾病为理解熟悉内容,难点是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2 教学目标
经过本次教学,要达到以下目标。知识目标:(1)解释超敏反应的概念并明确其分型;(2)列表比较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临床常见疾病名称;(3)简述青霉素引起的各型超敏反应,重点简述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发生机制;(4)简述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能力;(2)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3)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使其具有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3)学生具备护理专业人员良好的行为规范,具有必备的人文关怀及科学理念。
3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制护理专业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学过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等医学基础课程,同步学习生理学、病理学及基础护理学课程,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的解剖组胚、生理病理免疫理论知识,对临床免疫疾病有浓厚的兴趣,参与欲强。但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较差,不能学以致用;受应试教育影响,学习自主性不强,不能自觉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学习方法欠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复习与超敏反应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及时与临床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4 教学策略
4.1 教法
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2]、启发式教学法、PBL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病案教学法等。
4.2 学法
强化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在讲授的同时,应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活动,开展小组讨论,动手、动脑、动口,营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护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兴趣,使之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护理职业基础能力。
5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以下3个环节: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评价检测。
5.1 课前准备
5.1.1 教师准备(1)精心备课。(2)绘制各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图解。(3)收集各型超敏反应常见疾病病例图谱。(4)制作多媒体课件。
5.1.2 学生准备(1)自主预习本章内容。上课前一周教师将超敏反应这一章内容分成6项任务让学生预习。任务1:概述超敏反应的概念及类型并说出超敏反应发生的原因;任务2: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常见变应原、发生机制和临床常见疾病;任务3:Ⅱ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和临床常见疾病;任务4:Ⅲ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和临床常见疾病;任务5: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和临床常见疾病;任务6: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2)划分学习小组。全班40多名学生按座位划分学习小组并由组长负责,每组10~12人。学生带着6项任务先自学,可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座位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便于小组间交流与探究,并能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相互协作能力。
5.2 课堂实施(95分钟)
课堂教学围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探究新知,拓宽提升,课堂总结这一思路进行。
5.2.1 组织教学(1分钟) 通过师生相互问好以及考勤,提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5.2.2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约4分钟) 以问答题和选择题形式复习抗感染免疫的组成及其作用,以多媒体展示临床上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案例及临床出现错误输血后发生的溶血反应现象导入新课。
5.2.3 探究新知(约80分钟) 本次教学内容分以下六大块进行:即课前让学生预习的6项内容,其中超敏反应的概念及类型,Ⅰ、Ⅱ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与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是重点;Ⅲ、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为理解熟悉内容;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难点。探究新知的过程如下:首先,根据预习任务由教师提出问题,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究完成学习任务1。学生求知心切,参与意识强,课堂气氛活跃。其次,按抽签方式每组抽出任务2~5中的一项,选取一名学生完成该任务的讲解及板书设计。学生可利用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讲解,要求每一型超敏反应均从特点、发生机制及临床常见疾病3方面进行讲解。Ⅰ型超敏反应增加一项内容:参与反应的物质,这主要有2方面原因:一是为讲述其发生机制奠定基础;二是因为Ⅰ型超敏反应在临床上较多见。每组代表在讲授过程中,组内学生补充,组间学生质疑,全体学生均无法解决的疑点由教师精讲,之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和临床常见疾病。这一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相互协作能力,发现、解决问题能力。任务6的内容则由一名学生模拟Ⅰ型超敏反应患者,要求学生能根据该“患者”情况归纳总结防治原则。根据课前预习及课堂上的讲解,学生提出仍未理解的内容,由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直至完成所有教学任务。
5.2.4 拓展提升(约5分钟) 所有教学任务完成后播放豚鼠过敏反应录像,让学生观察出现的症状,制定抢救措施,从而巩固所学内容,树立救死扶伤的观念,增强学生爱护伤员的意识。也可通过案例教学以提升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按学习目标布置相应课后作业。
5.2.5 课堂总结(约5分钟) 用多媒体课件复习所有重点和需理解内容,并强调超敏反应在临床抢救时的注意事项。
5.3 评价检测(5分钟)
采用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课后作业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探求新知结束后,各小组对每一组的讲解及板书设计情况进行讨论并形成一致意见;然后由每组组长对本组的“表演”及其他各组的“表演”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及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对总体情况进行评价,并设置问题进行针对性检测,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同时评价目标达成情况。评价也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6 说课小结
6.1 优点
本次教学设计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激发学生乐学,教会学生会学,最后达到学会并且能够学以致用的目的,为学生以后学习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从事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尤其注重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勤于动脑、动手、动口的良好学习习惯,这将使其终生受益。
6.2 存在问题
一是对学生要求高,课前必须认真预习,通过小组讨论,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二是课堂时间紧,如果每组都完成同一个任务,便于更好地实施组内评价与组间评价,但教学内容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如果每个小组分别完成一个任务,又因为每个任务的难度不一,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实施较难。
6.3 改进措施(在正式上课之前做好以下工作)
(1)根据每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班风、学风情况指导学生复习并掌握与本章内容有关的病理生理和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
(2)指导学生充分预习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
(3)小组讨论后选择优秀的学生提前做好完成各项任务的彩排工作。
[1]刘荣臻.病原生物和免疫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戴翠萍.超敏反应课堂教学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6):49~50.
G424.2
B
1671-1246(2011)15-00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