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白山满族年俗文化的意义

2011-08-15张玉东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吉林通化134002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年俗长白山满族

张玉东(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吉林通化134002)

长白山满族年俗文化的意义

张玉东
(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吉林通化134002)

长白山区的满族年俗是我国年俗中十分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富有生活气息和文化品位,具有独特的魅力。从长白山满族年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满族质朴淳厚的民风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可以窥见到满族敬重祖先、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关爱自然、和邻睦友的优良传统。长白山区满族年俗的丰富内容和多样形式,有力的促进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满族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是长白山文化的集中展示。

长白山区;满族;年俗文化;优良传统

过春节,又叫过年,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普及的传统节日,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之久。因为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各地的年俗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年俗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中最富有色彩的一部分,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这里虽然满汉长期共同居住生活,但在很多方面还保留着满族固有的一些习俗,在过年的欢庆形式上,就表现出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点,特别是一些比较重传统的满族家庭里,过年时还基本延续本民族的习俗。

一、长白山区满族年俗的内容和形式

满族的岁时节庆在时间上与汉族基本相同。长白山区的满族年俗活动主要包括迎新年、除夕之夜祭祀、年夜饭、大年初一拜年、正月十五扭秧歌、观灯等几大部分,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

迎新年一进腊月就开始了,主要是办置年货,满族人叫做买“年嚼果”。过去,长白山区条件艰苦,劳累了一年的人们,这时才真正体验到了生活的乐趣。全家老小坐着牛车或赶着爬犁,要到很远以外的集市或供销社去采购过年的物品,这些物品有年画、红纸、挂签、糖块、冻梨、鞭炮、布料、赠送亲友的酒和点心,还有祭祀用的香、腊烛等。虽然脚下是厚厚的大雪,帽子和头巾上挂着霜,但人们仍然是喜笑颜开,特别是孩子,高兴的又蹦又跳。

长白山区满族人迎新年,还有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杀年猪。在满族各种古老的祭祀风俗中,猪是主要的贡品,杀猪吃肉是整个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满族人喜欢吃猪肉,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也总是以杀猪来庆贺。

长白山区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通常在腊月初八以后,就开始陆续的杀年猪了。儿时常听老人念叨“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虽然离过年还有一段时间,但是长白山区冬天寒冷,尤其是腊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猪肉可以长时间保存。过去没有冰箱,但人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将猪肉用筐装好,放在院内的雪地里,盖上雪浇上水,再盖雪再浇水,外面结了一层很厚的冰,这样既能长时间的保存猪肉,又不会被老鼠咬到,也不易被小偷偷去。想吃肉的时候用镐刨开取出一些,再盖雪浇水冻上。冬天的长白山区就是一个天然的大冷库。

杀猪这一天很热闹,左邻右舍还要来一些人捞忙。东家用猪肉做出很多菜来招待大家,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一大锅猪肉炖酸菜——一道正宗的东北大菜。东家还要给没来的邻居送一些杀猪菜,让大家都偿一偿。今天你家杀年猪,明天他家杀年猪,今天在你家吃,明天又到他家吃,哩哩啦啦的一直到年跟。杀年猪的意义已不单是为了吃猪肉,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更在意的是亲情和友情。改革开放以后,政策放宽,市场繁荣了,猪肉随时都能买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了,猪肉变成了人们日常的平常菜。如今过年,餐桌上有山珍、有海味,猪肉已经不是主角了,但是,在长白山区的乡村,杀年猪的习俗还在延续,人们对吃猪肉可能已经失去了往昔的那种感觉,但是,借此机会,家人朋友、邻里乡亲可以在一起聚一聚,图的就是一个乐呵,不但能给节日增添一些气氛,也使人们的精神在相互的交融之中得到了升华。

过年的序曲从腊月二十三正式奏响。人们开始祭灶神、写春联、扫灰、糊棚、蒸豆包、蒸馒头、做大豆腐、杀鸡、烀猪肉、制作美味可口的“萨其玛”等。满族人家特别讲卫生,平常日子屋里屋外都很整洁,但过年前还要彻底清扫一下,过去长白山区的房屋都是木结构,比较复杂,但不能留死角,各种器皿要物见本色,被褥等都要清洗。

腊月三十这一天最忙了,从早晨开始,先是去坟地烧纸,然后回来帖春联、帖福字、帖窗花、帖年画、在祖宗板下面帖上用彩纸剪成各种吉祥图案的挂签。这些年俗不只是美化居住环境、渲染节日气氛,其意义要更为宽泛、更为复杂,其中都寄托了人们的一些美好愿望。还要接祖宗、接财神、接灶王爷、拜土地庙等,在祖宗神位前摆供,为祭祖做准备。晚上还要向屋里抱柴禾、把水缸挑满水,寓意发财、今后过日子不缺东西。天黑了,家家户户都高高的挂起了大红灯笼。

祭祀祖先是满族过年时的一项重要年俗活动。长白山区满族人过去的祭祀活动场面都比较大,经过了多年的演变,现在已经简化了。祭祀时烧达子香,首先由长者给老祖宗磕头,然后长者站到一旁,一边看着子孙们磕头,一边对老祖宗说着儿孙们的出息,意思是想让老祖宗感到欣慰、自豪。磕头的顺序由家中的男丁开始,接着是妇女,要按辈份由大到小每人磕三个响头。祭祖后,晚辈要向长辈磕头拜年,家长还要给孩子一些压岁钱。

过年这个节日历时比较长,但最重要的就是除夕和正月初一这两天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响过之后,除夕的年夜饭将过年的气氛推向高潮。这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正处于新旧时间的更替过程中,欢声笑语,美味佳肴,人们在其中寄托了很多希冀和祈盼。满族人非常重视这顿饭,并有很多的讲究,首先一定要吃饺子,人们赋予饺子很多寓意,吃饺子不仅仅是为了它的味道,更为了追求一种情趣和一种吉利。年夜饭的菜也做的尽量丰盛,必须有鱼,但鱼不能全吃了,要剩一些,以示年年有余。不能有鸡,说吃鸡要拉饥荒,不过初一必须吃鸡,取吉利之意。人们将一种理想化的东西用这种简单的物质化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富饶的长白山为人们提供了生活的各种资源。长白山的饮食文化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年夜饭中山珍野味要占很大的一部分,满族人特别喜欢吃野味,以前长白山区经常可以猎到鹿、狍子、野猪、野鸡等,再加上各种晒干的野菜,如蕨菜、猴腿、木耳、榆黄蘑、猴头蘑等,每家的仓房里都挂满了各种山货,过年时都可以拿出来享用了。

年夜饭后不睡觉要守岁,要摆上各种点心果品,长白山有自己的土特产,如山核桃、榛子、松籽等。为了驱赶困意,小孩子听老爷爷、老奶奶讲故事、讲笑话,姑娘小媳妇则在一边玩嘎拉哈。一家人坐在热烘烘的大炕上,围着火盆,共享天伦之乐。

大年初一这天人们换上了新衣服、新帽子、新鞋子,早饭后开始挨家挨户拜年,给长辈拜年、给亲戚朋友拜年,在街上碰了面也要互相拜年。长白山区满族人过年期间的忌讳很多,尤其忌说不吉利的话。初一忌讳更多,如不动刀、不泼水、不扫地、不说脏话、不能打人等等。有些禁忌活动,凝结着人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深刻的道德评价,不仅与人无损,反而会培养人们的一些文明习惯。这天做饭要用芝麻杆和黄豆杆烧火,火烧得旺,还有噼噼啪啪的声音,预示新的一年万事兴旺、节节登高。辛苦了一年,过年期间人们都要放松一下,妇女们也是一样,家务活也少了很多。长白山区的满族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他们可以提前将各种食物做好,如粘豆包、粘火勺、饺子、熟肉等,然后放到仓房的大缸里冻上,吃的时候拿回来用锅一热便好,省去了很多麻烦,连续十几天都不用为做饭操劳。还有,缸里的水已挑满,柴禾也已备足,并且,这几天屋里的垃圾都不能往外倒,说是怕将屋里的祥瑞之气带走,所有这些都在客观上减轻了人们特别是妇女在节日期间的劳动。

从初一开始,每天都有一些具体的说道。但人们主要还是走亲串友,宴筵相邀。正月十五是长白山满族年俗中的重要部分,人们踩高跷、扭秧歌、请笊篱姑姑、观花灯、打黑画、滚冰等,各种活动很多,人们玩得十分开心。秧歌是正月十五的主要娱乐活动,这种娱乐形式最早起源于汉族,满族人接受并融入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以锣鼓伴奏,歌舞更迭,非常欢快,娱乐性极强,在长白山区至今流传不衰。十五晚上人们还用豆面、白面和荞面做出金灯、银灯和铁灯,又叫十二月灯,这些灯要送到坟地,还要放到院内的门口、窗台、仓房、猪圈等各处。

在长白山区,过了正月十五,年还没有过完,一般要延续到二月二。老百姓说:“耍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因为这一段时间春耕农忙还没有开始,人们还没有从节日的兴奋中走出来,大家还在聚会、饮酒、娱乐。红灯笼、红对联、红窗花,还有一群群在院子里堆雪人儿、放鞭炮的孩子,节日给长白山区穿上的盛装仍然那样鲜艳。

二、长白山区满族年俗的价值和作用

长白山区满族年俗活动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民族的历史、心理和文化特征相联系,其中很多都是前人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沉积和总结。年俗中表现出的浓郁的满族特点从某些角度再现了该民族昔日的辉煌,具有历史纪念意义。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之广泛及该民族文化对长白山文化的影响之深入。长白山人对雪怀有崇敬、热爱和感恩的真挚感情,年俗文化中也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人类适应、利用和驾驭自然的伟大功绩。银装素裹之中,满族的各种年俗活动显得那样火爆热烈、富有生活气息和文化品位,具有独特的魅力。

满族是一个重视人生礼仪的民族,具有尊上、敬老、爱幼、好客、守信等诸多的美德。满族对汉文化的吸收非常广泛,儒家的思想文化几乎渗透到了满族文化中的各个部分,在伦理上,依照儒家之传统,形成了一套细致而严格的礼仪。在长白山区,汉族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满族人家规矩、说道太多,过年时的讲究更是特别的繁琐。特别是对长者要非常尊敬,在满族的礼法里,辈份的要求极其严格,长者在族内享有极高威望。在过去,平日里晚辈对长辈要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这些礼节今天已经很少看到了,但在过年期间还可以体现出来。在过年的整个过程中,包括祭祖、年夜饭、拜年等,都严格的按长幼的辈份来进行;饭桌上还要给逝去的长辈摆上碗筷、留出位置;年轻人的言行对长辈要十分的尊敬,要让老人开心;同样,长辈对晚辈也给予极大的关怀和爱护。过年期间妇女带孩子串门,首先要到长者的家中,然后按辈份依次探望,目的是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懂得尊敬长者的重要意义。应该说,过年这一段时间,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受到了一次具体的严格的伦理道德教育,这一过程形成的某些规范,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予以遵守。过年期间人们互相拜年,祝贺新年的到来,共同分享节日的快乐,并给予对方以美好的祝愿,同时,这一过程也是人们交流思想、联络感情的过程,家族的亲情关系、邻里的社会关系得到了加强。拜年成为了一种再造与整合社会人伦关系的一种有效方式。

如果祭祖、年夜饭、守岁等沟通的是家族内部的关系,表现了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的美德,而拜年、观灯、扭秧歌等则是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将人们联系起来。由此可见,年俗活动中的情感性是十分浓厚的。

还有一些活动,如请笊篱姑姑、打墨画、滚冰等,其中都赋予了一些特殊的含义,但其中也包含了很多的娱乐成份。

从长白山满族年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满族质朴淳厚的民风,可以窥见到满族敬重祖先、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关爱自然、和邻睦友的优良传统。长白山区的满族年俗中所维系并实现的社会道德伦理观,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体现了中国人深层的文化意识,从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满族人诉诸年俗活动的鲜明的价值取向。人类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得到了尽情的表现;年俗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各种活动从家庭内部,再到亲戚朋友,逐步扩大到村屯,渗透到了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层次。各种活动中长者愿晚辈平平安安,晚辈祝长辈健康长寿;大家共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想往。无论年俗的形式如何演化,但人们要展示的情感意识始终是不变的。过年,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新的一轮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又要开始了,长白山人即将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迎来春暖花开的日子,人们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欢度这个日子。满族年俗中的很多内容,有其封建落后的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内容在逐渐淘汰,比如,祈求神灵的意识在淡化,劳民伤财的祭祀活动及铺张浪费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带有时代特色的、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

几千年的传承使过年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年俗有着厚重的积淀,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挖掘长白山满族年俗文化资源,研究长白山区的满族年俗事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长白山文化的内涵,有助于我们认识我国北方特别是长白山区所特有的风俗习惯、交往礼仪、修养之道与思维方式。继承年俗中优秀的部分,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年俗活动由口头传授而流传至今,其内容和形式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其中杂糅了很多后人的各种认识、想象以及情感因素。在20世纪,由于各种原因,过年习俗受到了一些冲击,年俗中很多有益的内容也被禁止。满族是长期生活在东北长白山区的一个古老民族,虽经多次变迁,但其民族文化对长白山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长白山区的满族年俗是我国年俗中十分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满族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是长白山文化的集中展示。挖掘、整理、研究长白山文化,满族年俗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

[1]张佳生主编.满族文化史[M].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2]王纯信,王纪著.满族民间美术[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3]张碧波,董中尧主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M].黑龙江出版社,1993.

[4]陈见微主编.东北民俗资料荟萃[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5]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民俗志)[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6]佟悦,陈峻岭著.辽宁满族史话[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闻礼)

G127

A

1008—7974(2011)03—0058—04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7231

2010—12—28

张玉东(1964-),吉林梅河口人,现为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年俗长白山满族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苏南年俗亦动人
漫步四季,探索不一样的长白山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依托年俗学数学 构建德育一体化课程
包头传统年俗与现代年俗对比初探
辽宁满族民间故事的教育作用
年俗教育在言传身教中传承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