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之成功个案
——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发现、挖掘、传承保护研究
2011-09-25王纪通化师范学院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吉林通化134002
王纪(通化师范学院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吉林通化13400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之成功个案
——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发现、挖掘、传承保护研究
王纪
(通化师范学院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吉林通化134002)
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由于历史及地理等因素使这一地域的文化长期被湮没,20世纪80年代王纯信教授在这里发现了遗存的满族民间剪纸,从此开始了挖掘和研究工作,并通过文化和教育部门对满族民间剪纸进行传播和推广,最终实现了满族民间文化由自觉传承到教育传承的转换。实践证明这种转换是非物质文化得到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该个案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成功之作。
长白山;满族剪纸;发现;挖掘;文化传播;教育传承
一、长期湮没的长白山满族民间文化
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满族人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由于满族先民的迁徙带来了这一地域文化的流动与湮没。
明代时,居住在长白山区的建州女真,其经济不只靠狩猎捕鱼,已进入农耕时期。但是,由于连年战争,满族各部男子几乎全被征调,跟努尔哈赤及皇太极征战四方,随着清军进关,部族流动更大,满族西迁争先恐后,从此长白山区人烟日稀。
清朝定都北京后,视长白山为“兴邦建业匏迢基发祥地,不可亵渎”,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下令:兴京以东、伊通以南、图们江以北为封禁地。它包括今铁岭、抚顺、通化、白山、延边、长春、吉林、四平、辽源等地所辖的二十余县的广大地区。规定禁条有四: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①。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下令全部封禁。
封禁期间,禁区划分为一百零五个围场,有官兵看守,定期围猎鹿羔等物上献朝廷。每年允许一定数量的人进禁区挖参,设参局予以管理。从此,这里成为无人居住的荒山野岭,到处是森林草莽、野兽成群、鹰飞鸟窜。至光绪四年(1878年)开禁,其间长达201年。
长白山区开禁之初,许多满族人陆续举家迁回,渐有冀鲁豫流民来这里垦植,满汉杂处,久之溶为一炉。但仍是“地极荒凉,睛日飞雪、林木森森、人烟稀少”。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在今辽宁新宾设兴京厅统辖封禁区大部地方;光绪三年(1877年)设通化县;光绪五年(1879年)设海龙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柳河、辑安(集安)、临江、东平(东丰)、西丰、西安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长白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濛江州;宣统元年(1909年)设抚松县、辉南直隶厅②。
综上所述,由于这历史的因素、地理的因素,使满族发祥地的满族民间美术被长期湮没。
二、满族民间剪纸的挖掘与发现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国家提出了民间文化集成的口号,人们开始重视本土文化保护。时任通化地区群众艺术馆副馆长,主管美术工作的王纯信教授,敏感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在工作中,查阅了许多东北的地方志和有关史书,得知长白山区是满族的故乡,是满族乡土文化的发祥地,因此推断出:这里必将有满族民间美术留存,于是开始了探寻。
1982年王纯信教授在田野考察中于通化县发现了几幅独特的民间剪纸,那是两个正面站立的男女人物和四折剪成的龟和蛙,题材独特、造型古朴、剪技粗犷,经考证,这是满族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的遗迹。经分析辨认,确认这是满族的民间剪纸,随即走访了这位剪纸作者倪友芝。并在省里的一个学术刊物发表了第一篇论述满族剪纸的论文,“满族剪纸”一词第一次公著于世,倪友芝成为第一个被发现的满族剪纸作者。此后展开了对满族民间美术挖掘和研究力度。
三、长白山满族剪纸的特点
满族剪纸面貌的形成来源于其使用材料、表现手法、功能性、风格四个方面:
1.非纸材料成为满族剪纸技艺形成的基础
满族人在有纸以后仍沿袭使用树叶、桦树皮、苞米窝、皮革、布帛等非纸材料作为剪纸的媒介,树叶、树皮、苞米窝厚薄不均、容易折断;皮革厚不易镂空;布帛剪裁会出现飞边,影响造型等。这些问题给剪技带来了局限,而恰恰是这些局限性使满族人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剪技。
2.熏、衬、烧、撕、剪成为满族剪纸独特的表现手法
满族剪纸许多时候并不用剪刀,而是用熏、烧、撕等技艺来塑造形象,有时是几种技法并用,产生奇妙多彩的艺术效果。
3.满族剪纸具有表现其价值观的重要功能
满族剪纸纹样的选择来源于其功能性,具有单纯欣赏功能的只有墙画剪纸,通过由上至下分层置放不同的神灵、动物、植物、人物,表现满族人的时空观。另外,满族剪纸表现的内容多以所信仰神灵为主,其次是与人关系密切的动植物。所以,表现农耕时代价值观成为满族剪纸的重要功能。
4.满族剪纸的造型重在表现民族风格特征
满族剪纸中的人物多是旗人装束,女人头顶大头翅、身穿旗袍、足凳花盆高底鞋;男人头顶竖起高高的长辫子;图腾崇拜中信奉的动植物神灵:龟、蛙、鹿、树等成为剪纸的表现对象;满文在祭祖挂签中使用,文图结合传达满族先民的夙愿。这些粗放、古朴的造型延续至今,得到发展。
四、文化机构参与传承的长白山满族剪纸
1.艺术馆举办剪纸培训班
80年代由于通化地区群众艺术馆会同有关部门举办满族剪纸培训班,将各县市的剪纸作者集中起来,负责解决食宿与工具材料,每期一周左右。她们经过集中培训,进步非常快,短短几周,就能从单独纹样开始起步剪出表现满族习俗的作品,多不起稿,随意而自然。这些人当时大多30—40岁,如今她们多已成为当地知名的剪纸艺术家。
2.文化部门组织参加和举办满族剪纸作品展
1985年,吉林省举办“民间美术作品展”,专门给通化市展品一个大展室,展出新挖掘发现的满族民间剪纸100余幅,这是满族民间瑰宝在吉林省的首次亮相,引起了学术界、满学界、新闻界的重视,给予了很高评价。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杨先让教授应邀到会讲学,当他看到这些作品时,十分激动,赞不绝口。
同年,13件满族民间剪纸作品参加在山东济南举办的全国剪纸展,王纯信应邀在大会上发言,介绍满族民间剪纸的发现与研究情况,这是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在全国首次展现,引起强烈反响。林曦明、段改芳、鲍家虎、仉凤皋、陈竟等专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满族剪纸的发现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1987年2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长白山区满族民间刺绣、剪纸作品展览”,这是由吉林省文化厅、吉林省民委与民族文化宫联合主办的。展出了满族剪纸作品116件、刺绣作品134件。满族前辈溥杰先生、常书鸿先生、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启功先生等为展览题词并参加了开幕式。来自长白山区的多位剪纸作者在开幕式上现场表演,她们的精湛技艺、质朴的风格受到好评。
3.成立吉林省满族剪纸研究会
2003年,成立吉林省剪纸协会,王纯信教授任会长。自剪纸协会成立后组织了系列作品参加多项全国剪纸展,许多作品获奖。如今,吉林省剪纸界人才辈出,已成为剪纸大省。
五、教育机构参与传承的长白山满族剪纸
1.满族剪纸的科学研究
满族剪纸发现初期,王纯信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在民间发掘、寻找满族剪纸技艺的传承人,记录传承信息。用自己的工资给老人一定经济补贴,使其树立自信心,传承和恢复技艺。通过撰稿在新闻媒体宣传满族剪纸以扩大影响。
1)中心成立
2004年9月,通化师范学院成立“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满族民间剪纸保护队伍的壮大及保护力度的增强。科研团队由一名教授,两名副教授,五名讲师组成。这一科研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申报和完成国家级、省厅级相关科研项目10项;出版著作10部;完成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建立相关图片和文字数据库;建立资料室,存储相关学术著作、田野笔记、考察照片和录像资料等。
2)非遗申报
2007年在申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中,通化师范学院将“长白山满族剪纸”、“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两项科研成果的文本、录相、图片材料,上报省文化厅。经专家组审评,予以通过,2007年7月,吉林省政府为此下发了文件。
2008年1月,这两项科研成果经吉林省文化厅上报文化部,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根据项目价值进行了认真评审和科学认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包括“长白山满族剪纸”在内的其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作名录项目,捆绑式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10月,经过评审“中国剪纸”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财政部为国家名录项目下拨了保护经费,使通化师范学院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拓展了原有教育传承基地只在师资和教学上的帮助,增加了材料的经费投入,如:彩纸、剪刀、绣花线、各种布料、绣针等。解决了乡镇小学经费紧张的情况。另,对于家庭困难的传承人,采取定期发放材料和生活补贴费的方法,树立其传承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2.满族剪纸的教学传承
自王纯信教授1982年发现满族剪纸以来,看到其濒危状况,便开始着手满族剪纸的教育传承工作。1983年,指导通化市育红小学第二课堂开设满族剪纸课,如今这些孩子已长大参加工作,其中许多孩子由于对民间美术的热爱在从事装潢设计、书籍装帧等行业中将民间文化元素运用于其中。
通化师范学院自2000年始将“满族民间美术”作为美术系学生的必修课,这一课程分两个阶段教学,即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年级以实践课为主,三年级采取理论和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手法进行教学,共计100学时,如今已有800人完成了这一学分;同年,在全院开设民间美术选修课,这一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每学期32学时,如今已有3000多人完成了这一课程。
民间美术的实践课主要包括满族剪纸、满族枕头顶刺绣设计与临摹等。经实践证明,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在满族剪纸方面能够让学生在继承传统纹样的基础上,把握满族剪纸的特征与规律,创作出反映现实文化内容的满族剪纸作品。
授课方式我们采用示范、讲练、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请进来、走出去是指请老艺人进课堂、去老艺人家中拜访学习的方法。“老艺人进课堂”是请掌握技艺的民间剪纸传承人到课堂上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讲解示范满族剪纸技艺。我们请来了满族剪纸技艺传承人73岁的倪友芝老人,请来了因满族剪纸而走出国门定居美国的侯玉梅,我们也请来了通化县镇小的小学生。他们让民间传承真正走进了校园,成为今天教育传承转型的开路者。另,通过田野教学让学生深入民间、深入老艺人的生活,亲身感触、体悟民间艺术的魅力及在民间濒危的传承状况。
3.教育传承基地建设
通化师范学院先后在通化县快大镇中心小学、河口小学、金斗小学、大泉源小学等设立“少儿满族剪纸教学传承基地”和“少儿满族刺绣教学传承基地”,辅导美术教师通过课堂传授满族剪纸及刺绣的地域文化特色,将满族民间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成为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前沿阵地。
满族剪纸在少儿阶段采用撕纸的方式,撕纸是满族剪纸传统表现手法之一。小孩子学习撕纸一方面避免了剪刀伤害的危险,另一方面也是对满族剪纸传统的继承。
对教师的辅导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采取提供教材、做示范课、集中培训辅导、听课指导几种方式,培养了一批乡镇小学骨干教师。同时,我们的毕业生也在不断充实到这一教育队伍中来。
通化市聋哑学校在我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正在开设满族民间剪纸课,这里的孩子年龄在7岁—20岁不等,多为聋哑及智障儿童,这些孩子由于某方面的残疾,反到对技艺类课程更加的专注,民间剪纸是与心灵沟通的最简洁的形式。很多孩子通过这一课程安静下来在艺术的自由创作中得到安慰、找回自信,他们的传承也成为当代教育体制下特有传承群体。这些孩子多来自于乡村,当孩子离开校园回到家庭生活中后,会使得这些原本来源于生活习俗的民间艺术重新回归生活本身。
4.“满族民间美术陈列馆”成为宣传的窗口
2003年通化师范学院“满族民间美术陈列馆”落成。这一专题的陈列馆是全国第一家,陈列馆分为“满族民居”;“满族刺绣、服饰”;“满族剪纸”;“满族木雕、筐编”四个展室。在满族剪纸展室中,展出了满族民间剪纸在民俗中的使用方式和种类,及老、中、青三代剪纸技艺传承人和他们的精品之作。这些展览长期对社会和学生免费开放,通过展览的形式进一步扩大了满族剪纸的影响和传播范围。
5.社团活动带动社会广泛参与
2006年,通化师范学院成立“大学生满族剪纸研究会”,该学会的宗旨是在大学校园中建立剪纸社团,使学生通过自发的形式主动的研究、传播、传承满族民间剪纸。
大学生满族剪纸研究会在校园中定期举办讲座、讨论、展览、民间采风等活动,特别是展览,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所以自大学生满族剪纸研究会成立以来,每年的新年,组织全院大学生举办“迎新春剪纸展”,这一展览目的在于“还民俗以民俗化”,即文化是以节日为依托的,当节日到来时,以剪纸为代表的民间艺术才会以特有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所以今天,剪纸在人们的心目中逐渐变成了多功能的艺术形式,还剪纸以民俗公用,还剪纸以民俗心里,还剪纸以节日氛围,是我们当下要做的,也是作为教育传承民间文化时要遵守的思想原则。
通过新年剪纸作品的展示和空间的布置,使学生在年俗中感受剪纸的氛围,感受剪纸的魅力。这里的剪纸展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剪纸作品展示,更重要的是剪纸与节日的氛围及满族民间剪纸传统形式及当代人的审美方式呈现。我们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空间中来,观看、驻足、触摸、持剪、粘贴,通过多种形式吸引上万名大学生,这种传播和影响的范围及速度实现了民间艺术在生活中的真实传播。实现了还民俗以民俗化的当代转型。
六、社会参与的优势和弊端
满族剪纸在今天已变成了一种文化品牌,成为市场的需求品。这种方式成为文化传播的一个广泛途径,但这其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满族人剪的剪纸就是满族剪纸,剪满族题材的剪纸就是满族剪纸等等,这些问题模糊了满族剪纸的民族性、地域性文化特征。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急于开发,重经济效益,缺少调查和研究做基础。正是此类原因使得满族剪纸在广泛的推广中,给公众造成满族剪纸无特征的现象,这样盲目扩大、不断重复推广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民族文化特征的融合和消亡及市场前景的萎缩。
结语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生生不息的传承中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作为我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湮没到发现到挖掘到保护到传承到发展,这一过程是在尊重历史、尊重人文的基础上,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使其在研究的前提下,对民间文化做传播和推广。这一方式也实现了民间文化由自觉传承到教育传承的转换。实践证明这种转换是非物质文化得到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该个案也不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成功之作。
(责任编辑:闻礼)
G127
A
1008—7974(2011)03—0061—05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AF006;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满族民间美术传承与流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7107
2010—12—28
王纪(1975-),女,吉林通化人,通化师范学院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讲师,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专业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