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冠制对高句丽冠帽之影响

2011-09-25李岩通化师范学院历史系吉林通化134002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高句丽

李岩(通化师范学院历史系,吉林通化134002)

先秦冠制对高句丽冠帽之影响

李岩
(通化师范学院历史系,吉林通化134002)

关于高句丽冠帽的种类与特征,专家结合文献记载与出土壁画进行了诸多探讨,成果颇丰。综合看来,主要是从冠帽形制本身来论述高句丽民族的冠帽不仅受到了汉、隋、唐文化的影响,而且亦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基于此,拟简要呈现学界有关高句丽冠帽之研究成果,通过对先秦冠制的分析,梳理出其与高句丽冠帽的承袭关系,从一个侧面论证高句丽服饰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的同根同源性。

先秦冠制;高句丽;冠帽

有关高句丽的冠帽,学者们大都提出其是受到了汉、隋、唐文化的影响,这一点已被传世文献和出土壁画所印证。但究其源头来看,笔者认为高句丽冠帽的特征与先秦冠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限于篇幅关系,本文暂且不对先秦冠制做详细系统的阐述,仅就与高句丽冠帽有密切关系之部分作以简要概述。

一、先秦冠制

1.冠的出现

《礼记·冠义》孔疏云:案《略说》称周公对成王云“古人冒而句领”。注云:“古人谓三皇时,以冒覆头,句领绕颈。”至黄帝时,则有冕也。故《世本》云“黄帝造火食旒冕”,是冕起于黄帝也。但黄帝以前,则以羽皮为之冠;黄帝以后,乃用布帛。

《释名·释首饰》云:帽,冒也。

《说文·冖部》云:冃,小儿蛮夷头衣也。

段注:谓此两种人之头衣也。小儿未冠,夷狄未能言冠,故不冠而冃。荀卿曰:“古之王者,有务而拘领者矣。”杨注:“务读为冒,拘与勾同。”《淮南书》曰:“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高注:“古者盖三皇以前也。鍪著帽。言未知制冠。务与鍪皆读为冃,冃即今之帽字也。后圣有作,因冃以制冠冕,而冃遂为小儿蛮夷头衣。”

上面记载说明了在冠冕出现之前,人类最早当以帽覆首。正如周锡保先生认为《后汉书·舆服志》“上古衣毛而冒皮”,“是利用兽皮缝合成帽形而冒之于头上,这比先前的披发的形式是又进了一步。”[1]3

关于帽出现的确切时间可从下面两则材料加以初步判断:宋兆麟先生说:“从考古上看,史前头衣形象不多,在宝鸡北首岭出土一件仰韶文化陶塑人头,戴有平顶帽。在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的女神像上,有戴扇形的形象。”[2]94另外,陕西临潼邓家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址,出土一件人像陶塑,裸体,头戴一顶无沿圆帽,帽形鼓满,似皮毛制品,两鬓有平耳垂的整齐断披发。[3]于此可见,大致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帽。对此,晁福林先生进一步指出,“‘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鍪’即后世所说的帽。最初的帽比较简单,直到商代还只是以布帛束发并稍加装饰而已。周代,社会上的人们对于冠特别重视。周人重礼,在礼仪上有专门的‘冠礼’。”[4]34正如《礼记·冠义》所言“冠者,礼之始也”。

2.商代的冠制

夏商时期衣服原料的难于保存和地下考古的有限发掘,使得几乎无法从直接的考古材料来了解夏商时期服饰的形制,加之夏商时期文字记载的匮乏,故只能依靠间接材料即地下出土的人物雕像来考证。又因夏代目前尚无相关形象资料的出土,因此对于夏代的冠制我们无法过多说明,下面仅对商代的冠制作以粗略考察,以期为深入把握周代冠制奠定相应的基础。

《仪礼·士冠礼》:“毋追,夏后氏之道也。”《白虎通卷十·绋冕》曰:“夏者统十三月为正,其饰最大,故曰毋追。毋追者,言其追大也。”以上文献可见,毋追为夏代的一种礼冠。又有《仪礼·士冠礼》:“章甫,殷道也。”《释名·释首饰》:“章甫,殷冠名也。甫,丈夫也。服之所以表章丈夫也。”此又证章甫为殷代的一种礼冠。

下面透过一个商代墓葬出土的人物雕像,我们来看一看商代不同阶层的发型冠式。(见图1)

图1高巾帽、佩黻贵族玉人(安阳出土)(图采自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33页)

图1 表明商代已出现巾帽,头上戴尖顶帽或裹巾子。《急就篇》曰:“巾者,一幅之巾,所以裹头也。”《风俗通义·愆礼》云:“巾,所以饰首。”对此王玉哲先生指出,“商代出现了巾帽,但巾帽形式比较简单,多为帽箍式,其形状与原始社会后期用来束发的束发器非常近似,只是束发器多用兽骨、玉石等制成,而帽箍则用丝绸布帛制作。有的帽箍上还有精致的几何图案。”[5]109(见图2)

图2商——平顶帽、翻领绣纹衣贵族白石雕像(安阳四盘磨村出土)(图采自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35页)

图2 显示贵族头戴平顶帽,沈从文先生认为其近似汉代平巾帻式的平顶帽或帽箍,此种帽式源远流长,最晚在商代即已出现。[6]35《方言》云:“复结谓之帻巾。”

3.周代的冠制

(1)冕

“冕是周代礼冠中最为尊贵的一种。冕是周代贵族中的少数人特有之物,表示居高临下之意,以说明其权位的尊严。”[4]37

据汉·应劭《汉官仪》“周冕与古冕略等,周加垂旒”,可知周冕是在古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深入了解周冕,兹先来看一组有关“冕”的文献记载:

《释名·释首饰》云:“祭服曰‘冕’,冕猶俛也,俛,平直貌也。亦言‘文’也,玄上纁下,前后垂珠,有文饰也。”此可见冕的用途和大体形制。

《左传·桓公二年》:“衮、冕、黻、珽。”杨伯峻注:“冕,古代礼帽。”《公羊解诂·宣公三年》曰:“皮弁武冠,爵弁文冠。夏曰收,殷曰冔,周曰弁。加旒曰冕。”对此,宋緜初《释服》解释说:“经意若言委貌弁,章甫冔,毋追收,大同而小异,其说是也。然则弁为初制,冕其后起加饰者耳。”

(2)弁

A.弁的形制与名称

“弁,首服之次者。会,琪,上有邸,有笄、纮。”[7]89这里可以看出弁的基本组成和构件分别为会、琪、邸、笄、纮。又《释名·释首饰》云:“弁如两手相合抃时也。”两手做相合状,可见弁的大体形状是上尖小,下宽大。另外,孙诒让《周礼正义·夏官·弁师》亦将弁与冕作比,即“弁前后平,冕则前低一寸余耳”。

《礼记·郊特牲》:“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对此,晁福林先生认为,“这大约是指周代的弁为玄色;殷代的弁为鲜明的颜色,如红色,有表彰男子潇洒气概的含义;而夏代弁的颜色则说不大清楚。”[4]36西周时期,初加委貌,以示成人,即如《诗·齐风·甫田》所云:“未几见兮,突而弁兮。”孔疏:“指言童子成人加冠。”“委貌亦称缁布冠,以黑布制成,常服。”[8]44又有常金仓先生解释说,

委貌是与玄端服或朝服所配的冠,也叫玄冠。《士冠礼》筮日,“主人玄冠朝服”,郑注:“玄冠,委貌也。”《白虎通义·绋冕》:“委貌者何?周朝廷理政事行道德之冠名。”玄冠(委貌)朝服(或玄端)在《左传》上叫做“端委”。……加冠时,始加缁布冠,身着玄端服。缁布冠是大古之斋冠,不常服用,“冠而敝之,可也。”所以玄冠(委貌)成为与玄端配套的首服。殷代与周人委貌相当的冠叫“章甫”,春秋时宋人还服章甫之冠,《论语·先进》孔子令弟子各言尔志,公西华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何晏《集解》:“端,玄端也。衣玄端、冠章甫,诸侯(以)日视朝之服。”《儒行》孔子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毋追文献无征,也许因年代久远,周时已没有冠毋追的风俗了。《冠礼记》又说:“周弁、殷冔、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积。”它们是三代皮弁之名,形制除周代的皮弁,皆无可考。[9]72-73

以上论述可见,夏代已经出现了弁,但由于“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10]的原因,对于夏商时期弁的形制已无法详细考证,而可以明确的一点是,正如上面《冠礼记》对于“周弁、殷冔、夏收”的记载所述,夏商周时期的弁有着以上三种不同的名称,即《公羊解诂·宣公三年》曰:“皮弁武冠,爵弁文冠。夏曰收,殷曰冔,周曰弁。加旒曰冕。”又有宋緜初《释服》进一步解释说:“经意若言委貌弁,章甫冔,毋追收,大同而小异,其说是也。然则弁为初制,冕其后起加饰者耳。”于此可见,这里不仅指出了夏商周三代对于弁的不同叫法,亦点出了弁与冕的差别,且冕是由弁发展而来的。

B.弁的分类

“周代人们常戴之冠称为弁。据说弁有‘爵弁’、‘皮弁’等区别,爵弁是祭祀典礼时所戴的,皮弁是田猎攻伐或者平日所戴的。这种区别至迟在周初就已经出现。”[4]34

爵弁,《释名·释首饰》云:“以爵韦为之谓之爵弁。”钱玄认为,“爵韦,指赤而微黑之革。”[7]89皮弁,《释名·释首饰》云:“弁如两手相合抃时也。以鹿皮为之谓之皮弁。”《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毛传云:“弁,皮弁,所以会发。”郑笺云:“会谓弁之缝中,饰之以玉,皪皪而处,状似星也。”另有周锡保先生讲,“按《汉志》:皮弁长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即如两手相合状)。《五经通义》作高五寸。……皮弁的形制如两手相合状,是用白鹿皮为之,皮上有浅毛,所以白色中带些浅黄色。制法是用鹿皮分片,尖狭端在上,广的一端在下而缝合之。天子用五采玉十二饰其缝中,诸侯以下各按其命数而用玉饰之。如侯伯饰七璂、子男饰五,皆用三采玉;下自孤则饰四、卿三、大夫二,皆二采玉;士则无饰。”[1]47

“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出土玉人的首服可能就是皮弁(见图3),可以看作周代弁服的写实之作。”[9]97

图3 玉人(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出土)(图采自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42页)

而关于皮弁的用途,周锡保先生对此则有更详细的论述,《周礼·春官·司服》云:“视朝,则皮弁服。”古天子如受诸侯朝觐于庙或受享于庙时,则服衮冕,一般则戴皮弁以朝。天子郊天、巡牲、在朝宾射礼等也服皮弁。除天子外,又为诸侯在王朝之服,又可作诸侯视朔之服,以及田猎等也服之。[1]47以上说法不无道理,即皮弁可用于视朝、视朔、田猎所服。

4.周代冠礼

“冠礼是表示男子成年而举行的仪式,……中国的冠礼起于何时遽难确考,但创制于原始社会,当无疑义。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这一传统悠久的民俗被纳入了礼的范畴。”[11]79如此看来,冠礼在周代就应属于礼了。

《礼记·曲礼上》云:“二十曰弱,冠。”“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内则》云:“二十而冠,始学礼。”《仪礼·士冠礼》郑注:“二十而冠,急成人也。”可见周代男子成年都要举行冠礼。又《释名·释首饰》云:“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这里表明士阶层行冠礼的年龄为二十岁,且冠为贵族阶层所有,庶人不能戴冠。

《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故冠于阼,以著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玄冠、玄端,奠挚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故圣王重礼,故曰“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庙。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

《礼记·冠义》的这段记载说明了冠礼象征着一个人进入成人阶段,且其中展现了冠礼的重要仪式及其作用,亦可见冠礼在周代社会中的突出地位。

二、高句丽冠帽种类与特征

谈到高句丽冠帽种类,比较典型的文献记载有:

《后汉书·东夷·高句丽传》:其公会衣服皆锦绣,金银以自饰。大加、主簿皆著帻,如冠帻而无后;其小加著折风,形如弁。

《三国志·东夷·高句丽传》:其公会,衣服皆锦绣金银以自饰,大加主簿头著帻,如帻而无余,其小加著折风,形如弁。

《魏书·高句丽传》:头著折风,其形如弁,旁插鸟羽,贵贱有差。

《周书·高丽传》:其冠曰骨苏,多以紫罗为之,杂以金银为饰;其有官品者,又插二鸟羽于其上,以显异之。

《隋书·东夷·高丽传》:人皆皮冠,使人加插鸟羽。贵者冠用紫罗,饰以金银。

《新唐书·高丽传》:王服五采,以白罗制冠,革带皆金扣。大臣青罗冠,次绛罗,珥两鸟羽,金银杂扣,衫筒袖,裤大口,白韦带,黄革履。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帼。

由以上文献可见,高句丽冠帽的种类有冠、弁、帻、折风、巾帼等,且冠帽上加有鸟羽、金银等帽饰。

而对于高句丽各种冠帽的特征,本文不拟作详尽论述。仅简要列出学界有关高句丽冠帽特征研究的相关成果,结合上文对先秦冠制的总结,从而梳理出高句丽冠帽的种类、特征与先秦冠制的承袭关系。

1.曾宪姝:《高句丽的服饰》。[12]文中对于折风是这样形容的,即“折风原字意是将风分开。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简便冠帽,古墓壁画中的舞踊和猎手均戴此种帽。”另,作者将高句丽男子冠帽分为“头巾、折风、帻、冠、笠帽等。头巾是黑色的,把头包住并在后面扎成髻。简单、便于活动,人人都可使用。折风、帻、冠、笠帽则有身份之别。”除此,对于妇女的冠物,作者认为“壁画上所见的妇女冠物共有两种,即巾帼和毛帽。毛帽是用以防寒的。”

这里谈到的“头巾”“巾帼”,即可与上文先秦冠制部分所提到的“商代已出现巾帽,头上戴尖顶帽或裹巾子”这一说法找到契合之处,亦可从高句丽古墓壁画中的人物窥见高句丽巾帽之商代遗风。

2.闫海:《高句丽物质民俗初探》。[13]作者在论述高句丽头衣部分中提出“高句丽人很注重头衣,无论地位贵贱皆‘带冠’,只是样式和名称有所不同;地位高者戴帻,也称骨苏;地位低者戴弁,也称折风。所谓帻,是我国汉代平民戴的头巾,官员也用它作为冠的衬巾,其形状是在额前的围圈之上加以顶巾。弁,本是秦汉时期武官所戴的一种冠,上尖下圆,呈半椭圆形,由几块缝合而成,其状如两手相合。无论是帻还是弁,都是我国秦汉时期的冠式,在中原地区,到了隋唐之际早已被幞头所替代,而高句丽则一直将其作为日常冠式而保留下来。”

这里主要谈到了高句丽人所戴弁。而说到弁,其实在先秦冠制部分亦已有述,夏代已经出现了弁,只是没有称之为“弁”。到了周代才将人们常戴之冠称为弁,弁的大体形状是两手做相合状,也就是上尖小,下宽大。且有爵弁、皮弁等类别之分,其中皮弁即是田猎攻伐或者平日所戴的。结合高句丽民族的田猎生活来看,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认为,高句丽民族所戴弁即是周代的皮弁改造而来的。

3.张劲峰:《鸟羽——独特的高句丽帽饰》。[14]文章指出,“高句丽国家地处偏远,与中原相比较为落后,但在社会生活中却保存严格的等级观念。表现在冠帽上,高句丽政权建立伊始,帻与折风即为贵族、士人、官吏等统治阶级的象征性帽式。即使在统治集团内部也严格的区分有‘贵者冠帻’‘贱者冠折风’。”

这里所谈到的“贵者冠帻”,可见帻为高句丽政权伊始身份尊贵者所戴,这与前述先秦冠制部分所展现的商代贵族头戴平顶帽的图片有一定的渊源。确切讲,则可用上文所提到的沈从文先生的话来解释,即认为商代贵族所戴平顶帽近似汉代平巾帻式的平顶帽或帽箍,此种帽式源远流长,最晚在商代即已出现。

4.李殿福:《高句丽古墓壁画反映高句丽社会生活习俗的研究》。[15]文中指出,“下属官员和贵者,以青罗为冠,次者以绯罗为冠。青、绯罗冠,即无后的帻。仕人头戴折风,形如弁,上插二鸟羽,……贵妇人一般……头顶巾帼。这些有关服饰之记载,在高句丽壁画的男女人物上充分得到了反映。国王的服饰,虽然目前尚未见到,但下属官员和贵者的服装在壁画上都有描绘。比如在集安五盔坟4号壁画墓网纹衬地内所画的供养人物图像即是。……所有供养人均为足蹬黑履,脚踏莲台,冠为青、绯罗冠,即无后的帻,……仕人所戴的折风帽,在壁画上是屡见不鲜的。折风带有黑色的台带和白色的装饰物两边带绳,戴上之后,台带将额上部遮住,饰物将竖髻隔开,为了防止冠物脱落,带子则系颚下。折风帽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简便的冠帽,一般在折风上横插两根鸟羽,美观大方。……壁画中所见到的妇女冠物,一般都是巾帼,即和文献记载‘妇人首加巾帼’完全相符。其它形状的冠物,目前还很少见到。”总体看来,李殿福先生将壁画中的高句丽冠帽特征与文献记载相印证,重点归纳出了高句丽折风的具体特征。关于折风与先秦冠制的承袭关系,由于折风形似弁,上文已对弁进行阐释,此不赘言。

5.张志立:《高句丽风俗研究》。[16]对于高句丽的冠帽,作者做了详尽的阐述,文章写到“高句丽男子的冠帽种类较多,其具有代表性的是帻、冠、折风、头巾、笠帽等。高句丽的冠、帻、折风等帽饰,根据文献记载,是分高低贵贱的,而且各种帽饰的质料和颜色也是有区别的。高句丽的冠,据目前所知,高句丽壁画墓的男墓主人多数均戴冠。冠的形制大同小异。类似汉代中原的武弁大冠。为中原两汉武官中流行,其制如弁形,其下加帻。根据史书记载,高句丽的冠是具有一定身份的王室贵族才能戴的。……在壁画中,还有戴类似中原汉、南北朝时流行的委貌冠和通天冠的人物。”另外,作者结合高句丽的壁画中所见帻冠,辨析了高句丽冠与帻的区别,即“帻主要是用作韬发,即裹鬓毛使之着于冠内而不蒙面,故常在冠下,亦有单着之者。但冠是有笄或簪横贯于发髻中,使冠固定。”文中指出,“帻在高句丽国家中,相对的来说是有一定身份的人所戴的头饰,……但身份低下和贫贱的人大概是不能用的,他们只能用折风或头巾来戴于头顶。”对于折风,作者进行了细致描述,“高句丽人的折风是颇有特色的,在诸多壁画墓中到处可见。是一般的士与武士均可戴的头饰冠帽。它是从事各种活动的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简便冠帽与头饰。……是同中原的弁一样的冠帽,使用较普遍。”此外,文中还结合出土壁画提到了头巾和笠帽,“高句丽人的头巾很简便,是便于活动的冠帽之一,而且还和人的身份无关。头巾都是黑色的,头巾把头包住……。笠帽为圆顶,帽遮较大,纽带扎结于颚下,与现在的麦杆草大沿草帽十分相似。”

这里重点谈一下此处提到的“委貌冠”,对应前述周代冠制部分可见,“委貌是与玄端服或朝服所配的冠,也叫玄冠。《士冠礼》筮日,‘主人玄冠朝服’,郑注:‘玄冠,委貌也。’《白虎通义·绋冕》:‘委貌者何?周朝廷理政事行道德之冠名。’玄冠(委貌)朝服(或玄端)在《左传》上叫做‘端委’。”由此看来,我们可将作者提到的壁画中所见高句丽所戴之“委貌冠”追溯到周代。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高句丽冠帽的种类与特征从某种程度上具有先秦冠制的遗风,与先秦冠制有着某些承袭关系,呈现出高句丽服饰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的同根同源性。同时从高句丽出土壁画中的男墓主人大都戴冠这一现象来看,亦可见先秦冠礼对高句丽之影响,这样便又体现出儒家礼仪文化在高句丽服饰习俗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1]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2]宋兆麟.中国风俗通史·原始社会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临潼原头、邓家庄遗址勘查记.考古与文物,1982(1).

[4]晁福林.先秦民俗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王玉哲.中国古代物质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6]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7]钱玄.三礼通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8]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9]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0]论语·八佾[M].

[11]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2]曾宪姝.高句丽的服饰[G]//耿铁华、倪军民.高句丽历史与文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13]闫海.高句丽物质民俗初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4).

[14]张劲峰.鸟羽——独特的高句丽帽饰[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0(3).

[15]李殿福.高句丽古墓壁画反映高句丽社会生活习俗的研究[J].北方文物,2001(3).

[16]张志立.高句丽风俗研究[G]//东北亚历史与文化.沈阳:辽沈书社,1992.

(责任编辑:徐星华)

Abstract:For the categor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aogouli crests and hats,the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a lot of research combined with documentary records and unearthed murals,butmost of the studies are based on the styles of different hierarchy costume.So the writer wants to list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Gaogouli crests and hats by academic circles.By the analysis of the Confucius costume concept of Pre-Qin Dynasty,to seek out the common point between them,and to prove that the Gaogouli costume culture has the same rootand source with the costume culture of central plains.

Key words:Pre-Qin crest system;Gaogouli;crestand hat

Influence of Pre-Qin Crest System on the GaogouliCrest and Hat

LIYan
(Departmentof History,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K289

A

1008—7974(2011)03—0004—05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8Blsx

2010—12—20

李岩(1977-),女,吉林通化人,现为通化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高句丽
馆藏高句丽铁器的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试论抚顺地区高句丽与女真城址之异同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高句丽乐刍议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我国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封土石室墓
国内城体育场地点高句丽遗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