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族声乐唱法的借鉴、传承与发展

2011-08-15崔焕珍

关键词:美声唱法唱法歌唱

崔焕珍

(太原师范学院 音乐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艺术学】

浅谈民族声乐唱法的借鉴、传承与发展

崔焕珍

(太原师范学院 音乐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继承优秀艺术传统的同时,又大胆借鉴和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使得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不管是民族声乐还是美声,都是歌唱的艺术,它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要发展今天的民族声乐艺术和声乐教育,就要继承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精华,同时大胆借鉴国外声乐文化的先进理论和经验,使中国民族声乐真正走向更科学、更系统、更完美的艺术境界。

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声乐;借鉴;传承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中西方声乐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民族声乐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近几十年来,我国民族唱法的发展对于美声唱法的借鉴,已取得了很大成绩,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歌唱家,如宋祖英、阎维文、吕继红、殷秀梅、吴碧霞等。他们的演唱方法既有我们民族的特点,又有科学的美声唱法的成分,不仅音域扩展了,而且也丰富美化了音色,大大地促进发展了我们的民族唱法。这些众多的演唱家把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推向了一定的高度,同时也把民族唱法的新技术理论不断地推广开来,为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演唱技巧的借鉴与融合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由于形成的环境、民族风俗、民族语言的不同,因而在其歌唱的音色上、演唱风格上、歌唱的效果上都有所区别,但二者在一些发声的基本原理和歌唱的基本理论等方面又存在着一些相同之处,因而可以相互借鉴与融合。

1.气息的运用

我国的民族唱法在保留了传统民族声乐富有特色的技巧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美声唱法对歌唱的呼吸是相当重视的。意大利的美声学派就有这样的说法:“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和动力,谁懂得呼吸谁就懂得歌唱。”最科学的呼吸方法被称为胸腹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强调歌唱中在保持喉咙打开的状态下,有深呼吸支持,既要在歌唱中尽量保持吸气的状态,使横膈膜下降,两肋扩张,同时腹肌有控制地收缩,压迫腹腔,这样就形成一种对抗的平衡度,这种力量的对抗,就是歌唱的动力,也就是胸腹式呼吸法的基本要领。

在歌曲演唱中,要沿用美声唱法中的连音唱法,一般不在句子中间进行换气,追求线条美和连贯,气息积极地流动、平缓、均匀、持续及连贯都要给声音以支持。在演唱创作歌曲的时候,追求声音的连贯和线条,比如《玫瑰三愿》、《春思曲》等。在演唱许多新创作的反映民间风情的歌曲时,还采用了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技术,大量借鉴了西洋歌剧中演唱华彩乐段时气息的使用技巧,比如《七月的草原》、《军营里飞来一只百灵》等。

在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要强调气息的连贯和支持,同时,要根据演唱的作品进行具体的调整。另外,由于作品的情感、语言、风格以及对声音标准的要求不同,在具体演唱中对气息的使用是有差异的。

2.咬字、吐字的运用

由于美声唱法是运用以母音为主的语言发音,其他为辅音,所以他们的咬字以舌头前三分之二为主。我国的语言与任何西方国家的语言都有很大的区别,是以包含字头、字腹、字尾为主的单个字组成。用西洋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的时候,能够咬清字音并且声音通畅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借鉴了美声唱法之后,一般强调要把喉头位置降低些。一般在练声的时候主要以意大利语a、e、i、o、u这五个基本元音来进行声音的训练,将五个母音最近距离的咬清,从而便于声音的通畅,以更好地找到共鸣。因此,在获得了良好的发声方法基础之后,有了技术上的自由空间,就可以轻松地咬清汉字的字音了。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如周小燕、郭淑珍等,都是学习美声唱法,也曾对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在群众中流传极为广泛。例如郭淑珍演唱的《黄河怨》等。现如今,在对如何运用美声来演唱中国作品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进步,达到了字正腔圆。例如廖昌永演唱的《老师我想你》,虽然演唱方法是美声唱法,但在风格上却很好地把握住了中华民族对于恩师的理解和感悟,因而演唱感人至深。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演唱追求像说话一样自然、亲切、准确,并有着多种吐字技巧,如快吐、慢吐、缓吐、迟吐、切分吐等等。根据不同的作品风格特点,采用不同的吐字方法。这是在民族声乐演唱中仍然要继续保留的精华所在,也是很好体现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韵味之关键。

3.共鸣的运用

美声唱法十分重视声音的混合共鸣和高位置的运用,把共鸣腔分为上、下共鸣腔,上共鸣腔包括口腔、咽腔、鼻腔、鼻咽腔以及头部的孔腔,下共鸣腔指的是胸腔,强调在深呼吸和半打哈欠的状态下通过调整各共鸣腔的运用比例来进行歌唱。混合共鸣的理论,不仅能使美声唱法的声音更加丰满,而且还解决了声区统一的大问题。

在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作品中,就是借鉴了美声唱法对于混合共鸣的运用。要求打开腔体,建立稳定共鸣通道,将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克服了传统民族声乐中挤、白、卡、压的声音,追求声音的圆润,并根据音高的变化来调整腔体的大小和音色的明亮。随着音区的变化来调节真假声使用的比例,从而使声音能够获得很好的胸腔共鸣、口咽腔共鸣以及头腔共鸣。在演唱时,要根据不同的声乐作品来调整共鸣腔体的运用,从而体现出不同歌曲的风格特点,使得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和传统民族唱法的特殊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我国传统民族唱法还讲究“以声唱情”。颤音、倚音、滑音等声音技巧的运用,仍然需要在民族声乐演唱中保留和延续。

二、戏曲声乐艺术对民族唱法的借鉴价值

现代的民族声乐艺术一般指借鉴、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艺术。但新的民族歌唱艺术,与各种民族传统演唱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演唱风格和技巧很多都来自民歌、说唱和戏曲。

中国的戏曲声乐是科学的、丰富的,是值得借鉴与吸收的。戏曲的演唱方法是经过历代艺术家的探索而不断完善的。首先,它有高超的发声、演唱技能,并有美声的艺术效果;其次,戏曲的演唱符合生理的自然运动规律,且极大限度地发挥人体演唱器官的潜能,演唱能持久,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再次,其演唱采用了尽可能多的艺术表现手段,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令人百听不厌的艺术魅力。老一辈的优秀歌唱家,在学习和继承中国民族声乐文化方面,都有着非常深厚的功底。他们都曾借鉴了戏曲的演唱理论,从而使得艺术生命持久。比如一代民族艺术家郭兰英,8岁就开始学习山西中路梆子,后学新歌剧,她把传统戏曲艺术的精华融入到新歌剧中,使其因戏路宽、基本功扎实、唱腔优美、动作洗练成为一代艺术家。她自己在回顾艺术道路时就曾明确提出,早年戏曲艺术的扎实功底是她成功的最大因素。近年来,我国许多的优秀民族歌唱家都从事过戏曲的训练和学习。他们充满民族韵味而又富有个性的演唱风格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戏曲并借鉴其唱功而形成的,这也是对民族声乐艺术的探索和追求的结果。因此,在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对戏曲的借鉴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在歌唱理论中对民族唱法有很好的借鉴因素,从而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得以延续、保持其传统风格,也更深层次地发展和完善了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

三、民族声乐唱法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在一个多民族文化生活的土壤中形成,并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成长过程,而且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实践、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改革中,通过人们积极的“口传心授”,使得民族声乐艺术的精华得以保留和发展,因此,“传承”是奠定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声乐研究者及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在对声乐艺术的研究上已经有了新的突破。

1.民美唱法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从上世纪以来就借鉴了西方美声唱法的技术理论,把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结合起来,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原来的民族唱法上又得以创新。因此,也产生了许多的优秀歌唱家,比如吴碧霞、吴娜、常思思等,她们在原有的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又加进了美声唱法的嗓音技术,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民族演唱方法。在第十三届CCTV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中,吴娜演唱的《断桥遗梦》和常思思演唱的《玛依拉变奏曲》就体现了民美唱法,把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她们的嗓音独特,在演唱技术相同的情况下其嗓音圆润,但又不同于美声唱法,既借鉴了美声唱法的演唱技术又保持了民族唱法的特点。所以,民美唱法现在也在不断地被人们所接受,也更好地表现了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

2.民通唱法

以往人们对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总是分开来认识,没有人把二者大胆地结合起来。但在20世纪80年代,李谷一的《乡恋》为民通唱法打开了一条道路。这首歌把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大胆地结合起来,在民族唱法自身的演唱技术上又加进了通俗唱法的流行元素。之后涌现出大量的民通唱法的歌曲,比如汤灿的《幸福万年长》、谭晶的《在那东山顶上》、祖海的《幸福山歌》等等优秀的歌曲。正是因为把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完美地结合起来,才使得演唱家更好地诠释了歌曲的内容。这些歌曲突破了人们对民族唱法的旧观念,给人们注入了新的思想。民通唱法深受人们的喜爱,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更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观念。

民美唱法与民通唱法都是对民族唱法本身的新发展,为民族唱法开拓了新方向。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美声唱法的基础上也要保持我国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把民族唱法传承下去,结合前辈们所总结出的经验把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扬光大。

1672-2035(2011)04-0115-02

J616

B

2011-01-25

崔焕珍(1966-),女,山西长治人,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 琴】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唱法歌唱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歌唱十月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