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壁鸠鲁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形成原因及哲学影响
2011-08-15梁景时
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
伊壁鸠鲁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形成原因及哲学影响
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
伊壁鸠鲁作为希腊晚期独具特色的哲学家,有着重大的理论成就。在自然哲学方面,他发展并修正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最先提出“原子量”的概念,有力地批判了在当时有一定影响的怀疑主义,从而成为原子辩证唯物主义的创始人,其自然哲学方面的思想深受马克思的推崇。另外,他建立在感性认识上的认识论,即准则学以及关于诠释快乐与欲望的伦理学思想,都给当时希腊社会以及后世带来深远影响。同时,伊壁鸠鲁哲学思想中所体现出的对当时希腊社会及现世的进步意义,对我们也有所启发。虽然在整个伊壁鸠鲁哲学体系中有部分论点有失偏颇、甚至自相矛盾,但历史的和总体看来瑕不掩瑜,伊氏哲学体系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伊壁鸠鲁;本体论;人生观;感觉主义认识论
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1年~前270年),生于萨摩斯岛,是希腊晚期著名的哲学家、快乐主义伦理学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他继承、修正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哲学,建立起一个思想上统一的完整体系。他的学说的宗旨就是要帮助人们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
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部分:物理学,研究自然及其生灭;伦理学,主要研究人生及其目的;准则学,研究真理的标准。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安宁,享受人生的幸福,就必须认识宇宙自然的本性。因而,在他的哲学中,准则学和物理学是手段,伦理学是目的。他的学说在当时及他之后的几百年里,广泛地传播在希腊化和罗马时期,虽然他没有发展成完备科学的体系,但他哲学中运用自由思维的态度和反对迷信的实践一直受到罗马帝国早期一些上层阶级成员的推崇。而伊壁鸠鲁的学说也被他的历代弟子奉为必须遵守的信条。在希腊化时代,伊壁鸠鲁的学说则作为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在新老观念碰撞、派系林立的八百多年的晚期希腊哲学史中延续了四个世纪,他所提到的一些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有借鉴意义。那么,想要系统了解伊壁鸠鲁哲学体系,揭开其学说缘何有如此大的魅力的神秘面纱,必定离不开伊壁鸠鲁哲学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
一、伊壁鸠鲁哲学的历史渊源及形成原因
可以说,伊氏哲学体系得以形成是各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新老思想的碰撞、社会意识的转换、哲学理论的更替以及哲学家本身的素质……但归结起来,我认为以下两方面因素的作用尤其突出:
(一)希腊化时代的社会背景对伊壁鸠鲁哲学的产生起到推动作用
伊壁鸠鲁生活在古代西方社会一个最大的历史转折期,即古代的城邦社会结构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巨大的马其顿帝国,而那个帝国又不同于从前,是一个完整统一的世界。
在进入希腊化时期后,希腊人的城邦已经名存实亡,这使得当时的希腊人存有一种失去了精神家园之感,他们从精神层面感受到了无家可归的痛苦。尽管当时建立起的马其顿帝国空前扩大了希腊人的活动范围,可这世界对他们来说毕竟不属于自己,充满了不安定和神秘的因素,当时人们的生活境遇就好像“海洋里起了大风暴,在大风大浪中的一条小船”。[1]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希腊人必须适应新的情况,除了实质的生活,包括哲学在内的精神层面上的生活,都要有所改变。伊壁鸠鲁哲学就是在为了适应这种社会环境而产生的,是希腊人及其哲学中追求的“自由”在新的社会势态中的体现。
当失去了城邦独立自主的自由以后,伊壁鸠鲁坚持了“人有为自己赢得自由和快乐的权利”。[2]但是在那时,他只能以提出社会契约学说的形式作为解决问题的希望。所以说,我认为在当时那种社会条件下、以追求人的自由为目的伊壁鸠鲁哲学,不能够像后来很多人曲解的那样,是一种自甘堕落的“享乐主义”价值观,相反地,说它是一种比较积极的适应当时世界以求得个人心灵宁静的,同时力图救人救己的救世良方式的哲学体系更为准确一些。
(二)伊壁鸠鲁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源于对传统“思辨科学”的反动和对伦理化的追求
就理论形态而言,原来属于哲学思辨范围的某些对象出于实用的需要,从哲学中分化出去,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几何学、天文学、力学、地理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辉煌成就,堪称学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哲学更加注重专业性的学术研究所不涉及的领域,关注人生问题,朝向伦理化方向发展。伊壁鸠鲁哲学思想的产生,也基于此。
可以说,伊壁鸠鲁所建立的新的哲学体系并不是照搬照抄原有的学术理论,他更善于也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举个例子说,在伊壁鸠鲁哲学产生以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占据主导位置。亚里士多德把哲学看成是关于本原和原因的“思辨科学”,不以实用为目的,当时的各主流哲学体系也都是为求知而求知。而伊壁鸠鲁所理解的哲学的本质有悖于当时的各种学说,他认为哲学应该是一种刻意追求幸福生活的实践体系,在他眼里哲学应该是有用的、可操作的,哲学的目的是帮助人摆脱痛苦、获得快乐,“如果不是由于人们对天象的异常现象、死亡等等的畏惧和忧虑有待消除,那么我们就根本无需研究自然哲学。我们研究它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心灵中纯净的快乐。”[3]
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或哲学观则是从现实出发、从实际出发,更能体现其实用价值,且主张哲学应该是为人们追求理想中的生活服务的。哲学的终极关怀不应该是只追求智慧,而更应该追求幸福、快乐。
二、伊壁鸠鲁基本哲学思想概述
综合史料对伊壁鸠鲁及其思想体系的记载与研究,可以概括出:伊壁鸠鲁认为哲学的任务是研究自然的本性、破除宗教迷信、分清痛苦和欲望的界限,以便获得幸福生活。因此将他的哲学思想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物理学、伦理学和准则学。在此对这三部分主体思想作如下梳理和概述:
(一)伊壁鸠鲁物理学中的本体论思想
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是他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也是最坚实的核心部分。他的有关自然科学的学说来源于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继承与修正。伊壁鸠鲁是一个唯物论者,但不是一个决定论者,他追随着德谟克利特相信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但他并不像德谟克利特那样相信原子永远是被自然规律完全控制着的。
1.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有了新的发展。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观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观一脉相承,都属于原子论范畴,但相比之下,伊壁鸠鲁对原子论有了更深层次的阐述,因而更为科学。
(1)伊壁鸠鲁认为原子的性质不仅仅是像德谟克利特认为的那样有体积、有大小,而且还有重量,即提出了“原子量”的概念。这一观点的提出使得物体运动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使偶然性有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二者能实现辩证统一作出了理论铺垫。
(2)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下落过程中不只是垂直状态一种形式,更多的时候是会受到重力影响的,从而做偏斜运动下降。他认为原子有三种运动,即因重量而垂直下落的运动、稍微偏离直线的偏斜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碰撞运动。这就克服了德谟克利特认为的原子运动时只能沿着它的轨道作直线运动的必然性缺陷,伊壁鸠鲁的原子在运动时可能从它的轨道中偏斜出来,作偏斜运动看法的提出,这就给偶然性找到了科学依据。而且,偏斜运动是伊壁鸠鲁全部哲学的基础,所以说其哲学体系中原子论部分的理论性最强。
此外,他认为原子相互碰撞组成了原子团,原有的事物无不过是大大小小的原子团,都是无序的碰撞造成的结果。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次阐发了伊壁鸠鲁新贡献的理论意义,指出原子的重量和偏斜所造成的运动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用这种方式,伊壁鸠鲁否认了目的论、宿命论和神意,甚至神本身也被当作原子运动的结果。这些神远离人和事,不干涉自然,所以没有理由畏惧这些与我们的生活无关的东西。
(3)与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重量与自由下落的速度成正比的观点相反,伊壁鸠鲁认为原子的重量并不影响它在虚空中的运动速度,在伽利略以前两千年就提出了自由落体的原理。他说:“当原子在虚空里被带向前进而没有东西与它们冲撞时,它们一定以相等的速度运动。因为当没有东西与他们相遇时,重的原子并不比小和轻的原子运动得更快;而当没有东西与它们相遇时,小的原子也不会比大的原子更快,它们的整个行程是等速的。”[4]
正是基于伊壁鸠鲁这样的自然哲学观,使得此种原子论的影响更加深远:由于原子有了“重量”这一性质,大大增强了原子运动的说服力;由于存在原子的偏斜运动,从而丰富了人们对原子运动形式的认识。另外我们了解到,德谟克利特只承认必然性,而不承认偶然性,结果走上了宿命论。相反地,伊壁鸠鲁认为原子除了由于它的重量而产生的垂直下落的运动外,“在极不确定的时刻和极不确定的地点,它们会从它们的轨道稍稍偏斜。”[5]这意味着伊壁鸠鲁在承认必然性的同时,也承认偶然性的存在。这个理论不仅用朴素的观点说明了事物是怎样由原子组合而成的,而且也直接反对了宿命论。正如青年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评价的“伊壁鸠鲁把我们……拯救了出来,并使我们获得了自由。”[6]
2.伊壁鸠鲁认为宇宙作为自然存在的整体是无限的。伊壁鸠鲁认为“宇宙作为整体是无限的。因为有限的就有边界,就有别的东西从外面限定它,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宇宙就是万有。所以宇宙没有边界,没有限制,无限。”[7]这里说的宇宙无限性,包括物体数量无限和空间范围无限两方面,相互关联。即物体数量无限而空间范围有限,无限多的物体将没有存身和运动之处;反之如果物体数量有限而空间无限,物体就会在空间中无限的分散,不能聚集成物体和适当停留。
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可以看作是非常进步的自然哲学思想,是伊壁鸠鲁从原子数目无限和虚空范围无限中得到的一个推论,他认为这个假设是没有矛盾的,因而可以成立。这是对前人的超越,也是对自然或宇宙无限性的进一步理解。他的这种看法对于受制于一定范围的“世界”观或比较狭隘的宇宙观是一个突破。
(二)伊壁鸠鲁伦理学中的人生观思想
按照感觉主义的原则,快乐不可辩驳地具有崇高的价值:感觉证明了快乐为善、痛苦为恶这一常识的正确性。感情显示了趋乐避苦的自发性和自明性,快乐的伦理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真理。伊壁鸠鲁的伦理学就是建立在感觉主义原则基础上的快乐主义。
以往传统的哲学家认为研究哲学的目的就是追求知识,而伊壁鸠鲁则不同,他认为人之所以要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原子论等等有兴趣并加以研究,只是为了人生,为了使生活得到快乐。他的全部思想、实践和哲学学说最后都是为他的伦理学服务的,都要落实到关于他的理想中的生活上来。他倡导以知足的生活、宁静的心境为主要内容的人生观。其伦理学体系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伊壁鸠鲁认为,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快乐的活着,快乐区别于享乐和纵欲。“快乐”是伊壁鸠鲁学说的目的和核心,具体含义是没有痛苦:包括身体健康在内,但主要指心灵的宁静,即排除对神和死的恐惧。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对肉体方面的痛苦不必看得过于严重,稍作忍受即可过去。总起来说,他认为快乐是容易达到的。伊壁鸠鲁虽然把快乐、幸福相等同,但他的“快乐主义”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追求享乐之说,更不是“享乐主义”。他说“每种快乐由于其自然吸引力,都是某种善,但并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8]“当我们说快乐是终极的目标时,并不是指放荡的快乐和肉体的享乐……他认为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构成快乐生活的不是无休止的宴饮、美色和餐桌上的山珍海味,而是清醒的理性,靠它清除那些使灵魂不得安宁的观念。”[9]在他的学说里,为了求得身体的无痛苦的灵魂的宁静,就必须对三种欲望加以取舍:对自然而又必须的欲望,如饥渴时对面包和水的需求是要满足的;对自然而非必须的欲望,如对高级食品的渴望、性欲等,可以偶尔顺从;对非自然而又非必要的欲望,如权力欲、荣誉等决不能屈服。伊壁鸠鲁认为,只要对以上三种欲望采取不同的三种态度,身体就有可能无痛苦,灵魂就有可能获得宁静。“他又区分了强烈但不能持久的快乐与平静而长久的快乐,还区分了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满足,如娱乐和高兴,后者是痛苦的消除,如无饥无渴、无欲无求的轻松状态。”[10]同时为了达到这一状态,他认为美德和相互约定避免彼此伤害和尊重相互利益是非常必要的。有了这样一个约定,也就有了公正。人们就可以惩罚那些违反相互约定的人了。他的这个思想就是“社会契约论”的萌芽。这样人们的生活才会有更多快乐。
2.伊壁鸠鲁提出了静态快乐与动态快乐的观点。伊壁鸠鲁在比较了各种快乐的得失之后,认为静态快乐高于动态快乐。他的理由是:最高的幸福是不可增减的,人们在动态快乐中得到的享受或强或弱,只有在静态快乐中才能处于平稳不变的幸福状态。从历史上看,把希腊哲学中流行的“不变高于变化”的观点应用于“快乐”概念,始于亚里士多德。他曾说,快乐更多地存在于静止之中,而不在运动之中。伊壁鸠鲁也认识到,享乐无止境,欲望对快乐的追求和满足是贪得无厌的。他说:“你在需要快乐的时候,正是因为你缺乏快乐而痛苦的时候。”[11]欲望的追求和满足总是摆脱不了痛苦,过度的享受最终导致痛苦,这也是“欲壑难填”的道理。这一观点与后来的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思想极为相似。伊壁鸠鲁所谓的静态快乐指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两个方面,或用肯定的方式表述,指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伊氏认为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身体遭受痛苦时心灵不能宁静;反之,心灵受到干扰时身体健康也会受到损害。但是,他更加强调心灵的快乐。“宁静”的心态是静态快乐的主要特征,伊壁鸠鲁把它和审慎的生活相联系,认为这种生活才是最高的善。他本人对自己的伦理思想身体力行,一生过着幸福生活,赢得追随者的信任和尊重。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而言,伊壁鸠鲁都没有提倡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然而,在历史上,享乐主义的坏名声和纵欲主义的不实之词却加在了他的头上。这固然出自后人的误解和穷奢极欲的罗马贵族的曲解,但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确实包含某些易被曲解和利用的因素:
首先,伊壁鸠鲁虽然区分了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但并没有否认动态快乐。相反,他认为动态快乐增加了快乐的种类,丰富了快乐的体验。人们在痛苦时主要通过对快乐的回忆和期待来摆脱痛苦,而动态快乐所提供的体验是回忆和期待的来源,因而是达到静态快乐的手段和途径。
其次,他虽然强调心灵快乐高于身体快乐,但在不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并不排斥身体快乐,有时还把容许无害的尽情的享受当作摆脱痛苦的手段。伊壁鸠鲁甚至说:“胃的快乐是一切善的起始和根源,智慧和文雅也与之相关。”[12]必须强调的是,一切官能享受只有在不妨碍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的前提下才能被认作快乐。
3.伊壁鸠鲁认为,快乐的活着是要追求自由。伊壁鸠鲁“快乐主义”是以肯定个人的“自由意志”为基础的。他所讲的快乐是以个人自由,特别是以个人的意志自由为前提的,自由是他快乐主义的真正核心。
他的自由观是一个希腊人在适应希腊化历史条件时的产物,而这里“自由”的实质与他所提出的“快乐”是不可分割的,如其所主张的自由:“其一,在以个人心灵为最高点时,这种心灵自由是与心灵所感受到快乐宁静为内容的;其二,还要尽可能地使心灵的自由快乐和个人在物质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快乐一致,把理性指导心灵自由贯彻到具体的感性生活中去,实现个人整个生活中的快乐和自由。”[13]所以对于伊壁鸠鲁来说,自由是不可能同快乐分开的,自由就在于人能够自由地实现这种本性、去追求人生的快乐,孤立地宣扬快乐和孤立地讲自由,结果既不是真快乐也不是真自由,这是他所反对的。
4.伊壁鸠鲁认为,人们对神和死的错误看法是导致人生不幸的原因。从伊壁鸠鲁生活的时代至今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位无神论者,但是考察原著可以发现,伊壁鸠鲁是肯定有神和主张对神虔诚恭敬的。“要相信神是一个不朽和幸福的实体……而应相信神能保持其幸福和不朽的一切。神灵是存在的……”。[14]
伊壁鸠鲁将晚期希腊人因社会原因产生的迷失人生方向、心无所归等病态生活诊断为“幸福缺失症”,并针对当时人的“畏神”、“畏死”心理,力图引导世人正确地认知宇宙自然,摆脱自认为不幸的生活。他一方面向世人宣告“神是存在的,我们对它的知识是清楚明白的;”[15]另一方面,他又极力反对公众关于诸神与世界有各种关系的想法,认为神对自然界没有干预行为,是“独居他处而淡然超脱的”。[16]这样,他既保留了对神的信仰,又引导众人消除对神的恐惧,从而有利于人心的安定。
另外,在对死亡的看法上,他认为死亡是整个身体分解了,灵魂分散开了,所以,要习惯于相信死亡是一件和我们不相干的事。因为一切善恶吉凶都在感觉中,而死亡不过是感觉的失去。“我们活着时,死亡尚未来临;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因而死亡对于生者和死者都没有关系。对于生者来说,这是不存在的;而死者根本就是不死的。”[17]
所以,伊壁鸠鲁认为,有智慧的人非但不厌恶生存,也不会畏惧死亡。相反地,他们会从人生有终这一事实中获取快乐。当然,这种快乐不是给生命增加无穷的时间,而是通过消除内心追求不朽的那种不合理的欲望而获取的。通过这些学说,伊壁鸠鲁完成了其具有“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特点的伦理学阐述。
(三)伊壁鸠鲁准则学中的感觉主义认识论思想
准则学是伊壁鸠鲁哲学体系的入门,在这里,他研究了真理的标准和认识的途径。可以说,准则学是认识论的主要部分,他的这部分理论是由“感觉”、“概念”和“意见”三个重要概念构建起的主要框架。
在认识论上,伊壁鸠鲁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论”,并借此阐述了感觉产生的外在原因:他认为坚固的物体放射出一些“影像”,这些影像具有稀薄的结构,保持自己以前在坚固物体中原有的位置和秩序。这样一些影像不断地从物体表面流出,按照它们各自的大小进入人们的视觉,因而产生了感觉。从伊壁鸠鲁对感觉产生的说明中可以看出,他毫不怀疑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他认为,客观存在的物体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正是因为这种感觉是对对象客观实在性的认可,所以伊壁鸠鲁认为感觉是确实可靠的,是不会有错误的。他认为感觉是“最初的确定性”,是一切真理的“基础和奠基石”。“他(伊壁鸠鲁)说,感觉不依赖记忆,没有什么能否定感觉……的确,我们的所有观念都源于感觉,靠着直接接触,比较它们”。[18]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没有什么能否定感觉,没有看到感觉的局限性,总结起来说有四点,即同一感官的不同感觉彼此不能否定;不同感官的不同感觉彼此不能否定;理性不能否定感觉;任何一个感觉不能被别的感觉所否定。这种提法固然有其进步性,但也存在自相矛盾的一面,本文后面将提到。
伊壁鸠鲁认为在感觉的基础上会产生一种叫做“预想”的东西在认识层面的活动。他认为预想是那些对多次从外界出现在人面前的事物的一种回忆,即在我们之中形成的普通思想。比如说,当有一个人在我们面前说到“雾”时,即使现在在我们面前不存在那种自然现象,我们也会马上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因为我们曾见过它,在我们思想中早就有了一个关于雾的“概念”。在他看来,概念恰恰是经感觉多次重复得来的。既然感觉是真实的,那么概念也就应该是真实的。所以,伊壁鸠鲁认为认识在这个阶段也不会发生错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他认为人的感觉是可靠的,而概念又来源于感觉,所以就克服了德谟克利特以及古代哲学家对感觉不信任的倾向,反对了怀疑论,具有进步意义。
第三个重要概念是由把人们心中所具有的普遍的概念联系到一类对象上去形成的,即意见。在伊壁鸠鲁看来,意见实际上就是判断,所以他认为意见也是有真假区别的。那么,判断意见真假性的依据就是感觉了。因为一些判断可以用感觉到的事实加以证实或取消。
综上,伊壁鸠鲁的准则学归根到底是以人的感觉为根据的,具有比较突出的感觉主义性质,是直接为他的快乐主义伦理学服务的。不可否认,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确有难辞其咎的缺陷,即他的个人主义倾向。他的伦理学关心的主要是个人的快乐,而不是社会的福利,达到个人快乐的途径也与社会服务和利他行为无关。伊壁鸠鲁所能想象的快乐的社会生活只是友谊,但这还不是相互帮助、济贫救困式的友谊,而是悠闲的知识阶层之间的愉快交往。
三、伊壁鸠鲁哲学思想的影响及启示
(一)伊壁鸠鲁哲学对当世及后世的影响
人类社会自走出伊甸园以来,几乎总是在风浪中曲折的前行着。原来的希腊世界也不乏战争、冲突和风暴。伊壁鸠鲁哲学是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什么样的精神需要,更指引当时人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因此,其哲学体系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有很多哲学流派或部分观点也随之深埋地下,但伊壁鸠鲁哲学中积极的观点依然对后世有借鉴作用。当然,其哲学体系中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忽略,在此部分按不同时期,将其学说产生的主要影响作一梳理:
(一)伊壁鸠鲁哲学体系对古希腊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应该给伊壁鸠鲁在哲学史上这样一个定位:他既是希腊化时期新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又是一位希腊哲学的最后总结者。这种评价不无道理,因为伊壁鸠鲁的思想体系对当时希腊人的思想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
1.伊壁鸠鲁哲学引导处于希腊化时期的希腊人追求自由、快乐的人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西方哲学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从纯求知向关注人生伦理转变。而此时产生的伊壁鸠鲁思想体系如一泓清泉让当时的人们感到耳目一新,他通过修正原子论阐明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他的快乐主义伦理学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反对宿命论,告诉人们神不足惧、死不足忧。他的理论体系更关注人生、重视友谊、讲究亲善,使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有了精神上的寄托,从而对去追求自由、快乐的人生充满信心,也为哲学史上伦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伊壁鸠鲁哲学存在的片面性引起了哲学界的争论,促使哲学体系走向进步。在准则学方面,伊壁鸠鲁认为“若不是从大小事物跑出的波流刺激我们的感官,我们就不可能认识事物,一切感觉都是真理的报道者。永远要以感觉作为依据,感觉是人们认识的基础。”[19]从中可以看出,他过分地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概念、认识是感觉的总和,所以排斥感觉就是排斥概念。显然他在这个问题上是错误的,既混淆了这两个概念,没有肯定感觉的局限性,也夸大了感觉的作用。
在伊壁鸠鲁的认识论中,存在着自相矛盾的论证。事实上,他很清楚有一种感觉叫“错觉”,提到过“一个人在旋转中停下来时,会觉得周围的大厅还在旋转,柱子在动摇,好象天会塌下来。”[20]他一方面承认有种“错误的感觉”,另一方面又认为“感觉是不可反驳的”。那么我们会问,如果任何一种感觉都是不可反驳的,那么我们怎么认定哪一感觉是错觉呢?在这一点上,伊壁鸠鲁似乎很难自圆其说。
在伦理学方面,伊壁鸠鲁强调与他人友善,但这一观点也只是建立在个人的幸福和自由这一方面而言的,“失去了这些个人之间原来存在的天然联系的基础”,[21]不可否认,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确有难辞其咎的一些缺陷,这是他的个人倾向。他的伦理学关心的只是个人的快乐,而不是社会的福利,达到个人快乐的途径也与社会服务和利他行为无关。伊壁鸠鲁所能想象的快乐的社会生活只是友谊,但这不是相互帮助、济贫救困式的友谊,而是悠闲的知识阶层之间的愉快交往。但能在当时的背景下提出这样一些伦理思想在当时也可谓切合实际让人们容易接受,可算难能可贵。他的这一友爱观被后来的斯多噶学派发展和完善,虽然有不足之处,但其本身仍具有宝贵价值。
(二)伊壁鸠鲁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影响
可以说,伊壁鸠鲁哲学体系,尤其是他的物理学理论,即自然哲学思想,对近代认识论、本体论都产生过深远影响。而要谈到其哲学体系最大的价值,我个人认为则是他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本体论部分的形成。
我们知道,青年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通过对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比较研究,在自然界所有领域里得到进一步证实: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达到了自然科学客观世界认识在当时的最高水平。可以说,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原子辩证唯物主义的鼻祖,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向我们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他哲学思维的来源可以上溯到古希腊伊壁鸠鲁的哲学。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在伊壁鸠鲁的基础上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形成的。马克思认为“把作为‘本原’即原则的原子同作为‘元素’即基础的原子区别开来,这是伊壁鸠鲁的贡献。”[22]
除了对马克思的影响以外,伊壁鸠鲁以他的全部思想向世人宣告他是一个无所畏惧反抗一个时代的最好斗的圣哲斗士,此后的马克思马上用行动证明自己同样是一个对抗资产阶级时代的最好斗的圣哲斗士。是一个“伊壁鸠鲁第二”。或许伊壁鸠鲁不会想到,他的哲学体系竟如此深刻的影响了一位历史巨人,“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学说就改变了原子王国的整个内部结构,因为通过偏斜,形式规定显现出来了,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矛盾也实现了。”[23]另外,上文提到伊壁鸠鲁的认为“客观存在的物体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的观点,是非常科学而且有价值的,对唯物主义的发展有启示作用。
(三)伊壁鸠鲁哲学思想给现代中国人在行为方式上的启发
伊壁鸠鲁所生活的时代虽与我们已有几千年之遥,但在今天看来,他的一些理论观点和看法并不过时,甚至拿到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有些论点还具有借鉴意义。“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端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快乐是首要的好,以及天生的好。我们的一切追求和规避都开始于快乐,又回到快乐,因为我们凭借感觉判断所有的好。”[24]
1.伊壁鸠鲁思想告诫人们,追求人生幸福要以不断探索求知为手段。现在流行的一种提法是“活到老,学到老”,倡导继续教育,而早在几千年前,在《致梅瑙凯的信》中,伊壁鸠鲁就劝告青年人不要耽误学习,年老时也不要厌倦学习,因为要使灵魂健康,学习没有早晚之分。就像我们现在常说的,老年人学习可以使心态变得年轻,而青年人学习可以因充满智慧而更加成熟。所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通过学习,可以懂得宇宙自然的奥妙,懂得生命的内涵和强化控制欲望的修养,从而提高人们的素质。
2.伊壁鸠鲁哲学告诉我们,人应该理性把握欲望。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固然是善,但并不是一切快乐都是值得人们去追求的。当某种快乐同时伴随着更大的痛苦时,就应果断舍弃。“知足是大善”,[25]只要内心知足,灵魂就会获得宁静,就可以体会到一种独特的快乐。在他看来,懂知足、知节制可以使人们抵抗各种欲望和诱惑,让内心获得宁静。而现阶段我们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欲望作为一种客观条件和自身需求状况差距的反映,我们必须认真处理这一对关系。
欲望实现则幸福快乐,欲壑难填就难逃痛苦的深渊。我们对欲望应该有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满足又不满足,对其追求要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大环境等情况,程度也要恰如其分。事实上,我们都应该认识到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存在于为欲望实现而奋斗的过程中。所以,在人生旅程中,人们都有必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要注意把握、善于调节,做到知足常乐。
3.伊壁鸠鲁哲学引导人们与人为善、珍惜友谊,对建设和谐社会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伊壁鸠鲁认为,一个人为了获得幸福,就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应当慎重的选择。真正的道德责任一定是产生于摆脱了外界规定性和命运决定作用的个人自由选择。他强调责任意识,强调人们在满足自身欲望时不能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这在现代社会看来,仍然是人们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原则,是道德范畴的起码要求。
4.伊壁鸠鲁哲学引导人们崇尚公平正义,号召大家共同创造全社会的幸福。人具有社会性,而社会也存在于人与人的交往中。在伊壁鸠鲁看来,最可靠的社会快乐就是友谊。在人的有限生命中,“友谊最有助于增强安全感”。[26]人作为个体,有对物的欲望,也有着对人的欲望,即被他人承认、尊重的欲望,同时,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人更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利益从来都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同时,我们更需要真诚的友谊以沟通彼此的心灵,结交真正的朋友,构成一种心灵的力量。
综上,可以看出,伊壁鸠鲁以其独到的思维方式所创立的哲学体系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哲学史上体现出了较为卓著的贡献。可以说,其理论价值无论在当时社会还是在当今形势下,都是宝贵且毋庸置疑的,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将伊壁鸠鲁哲学体系中的积极论点与我们的时代元素相结合,构建更为高尚的价值取向。
汪释:
[1][20]卢克莱修.《物性论》,方书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49页,第61页.
[2][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76页.
[3][5][19]王太庆.《西方自然哲学原著选辑》(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04页,第142页,第109页.
[4]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70页.
[6]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译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6页.
[7][14][18][25]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西方古典哲学原著选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9页,第99页,第102页,第118页.
[8][15]苗力田.《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648页,第115页.
[9]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46页.
[10][1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6页,第97、98页.
[12]The Hellenistic Philosophers vol.end by A long Cambridge.1987年.第117页.
[13][21]杨适.《伊壁鸠鲁》,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789940100dctv.html第46行,第69行.
[16][17]田方林.《重新审视伊壁鸠鲁辩证的伦理思想》,延边:延边大学学报,2008年(2).
[22][2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第49页,第38页.
[24][26]包利民.《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9页,第52页.
[25]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西方古典哲学原著选辑.《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18页.
[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包利民.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英]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文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卢克莱修.物性论[M].北京:首都出版社,1994.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王太庆.西方自然哲学原著选辑(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9]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田方林.重新审视伊壁鸠鲁辩证的伦理思想[J].延边大学学报,2008(2).
[11]陈韵,廖菊红.伊壁鸠鲁的生活方式观及对教育的启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999.
[12]松孙.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关于伊壁鸠鲁的原子偏离运动学说[J].宁德师专学报,1994(3).
[13]史南飞.伊壁鸠鲁:量子力学的先哲[J].求索,1996(6).
[14]邵梅芳.欲望与快乐——浅谈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现代启示[J].湘潮(下半月).2009(2).
[15]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西方古典哲学原著选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6]D Sedley.Lucretius and the Trasformation of Greek Wisdow[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Epicurus'Philosophic Thinking:Historical Origin,Causes and Philosophical Effect
LIANG Jing-shi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As the unique philosopher in late Greece,Epicurus had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In natural philosophy,he developed and amended atomism which belongs to Democritus,and first brought up the concept of atomic weight.This theory strongly criticized the skepticism which had a certain influence at the time,thus he became a founder of atom dialectical materialism,and his thought in natural philosophy got very highly praise from Marx.In addition,his epistemology based on perceptual knowledge brought far-reaching impact for the Greek society at the time and future generations.Simultaneously,the progressive significance to the Greek society at that time and current society embodied in Epicurus'philosophic thought had enlightenment for us.Although there were some views are shortage of accurate,and even self-contradictory,overall,the defects cannot obscure the virtues,Epicurus'philosophic system is still our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Epicurus;ontology;philosophy;sensory epistemology
B502.3
A
1008—7974(2011)05—0019—07
2011—01—05
梁景时(1955-),山东蓬莱人,现为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教授。
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