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思想是30年改革开放的活的灵魂

2011-08-15梅焕钧王红丽葛翠环

泰山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南巡市场经济改革开放

梅焕钧,王红丽,葛翠环

(1.泰山学院 学报编辑部,山东泰安 271021;2.泰安市图书馆,山东泰安 271000)

人类的思想产生于实践活动,但从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看,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的实践,一切行动都以萌芽状态被包含在思想之中。所以思想被称为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则是万事之先。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必然伴随着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无论是从其启动还是推进过程来看,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解放思想活动。社会变革是思想启蒙与实践行动的统一。回顾我国30年改革开放历程,每一个发展的关键阶段,都伴随着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可以说,没有思想解放运动,就没有30年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是30年改革开放的活灵魂。

一、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一)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展开

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内部理论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文章的作者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刊登此文;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予以转载,新华社向全国发通稿。随后,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便在全国范围展开。

这场争论,绝不是单纯的学术争论,而是针对“两个凡是”主张的。早在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史称“二、七社论”,社论中提出了“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实际上是华国锋提出来的。在当时,两报一刊具有与中央文件相同甚至更大的政治影响力。随后,“两个凡是”便成为全社会的政治是非标准和行为准则。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后,有人说“这是砍旗子”的,意指反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坚持“两个凡是”主张的华国锋等人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提出责难,并指示党中央的理论刊物《红旗》杂志“不要表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而“两个凡是”实际上是把毛泽东的决策和指示当作了真理标准,它无需接受实践的检验,相反实践倒要受到它的裁定。这就完全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颠倒了,可以说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真理,但真理和真理标准不是一回事。真理是正确的认识,真理标准则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依据,前者是主观产物,后者是客观产物,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二)真理标准大讨论发生的原因

这是由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决定的。一场“十年浩劫”,使得中国百废待兴。尤其是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全国人民对未来充满期待,希望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从此峰回路转,步入正途。而恰恰在这时提出了“两个凡是”的口号,这就意味着我们党过去犯过的错误,包括“文革”那样的严重错误,都不可能得到彻底纠正,更不可能开创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了。当时,“文革”虽已结束,但各项工作徘徊不前,“天安门事件”得不到平反,一大批被打倒的老干部迟迟不能恢复工作,连清查“四人帮”时也不忘继续“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这一切引起了党内外群众的极大不满。不破除“两个凡是”,党就没有希望,社会主义就没有希望,中国就没有希望。于是,针对“两个凡是”的大讨论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三)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历史功绩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思想大解放,它使人们从迷信盛行、思想僵化的状态下解脱出来,使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并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大成果。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做出了工作重点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这两大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空前活跃,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可以说,没有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就没有对“两个凡是”的突破,就不可能废除以阶级斗争为纲,就不可能有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

二、1992年以学习南巡谈话为主要内容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推进了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确立

(一)南巡谈话的历史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对中国来说,可谓内忧外患、多事之秋。国际国内先后发生了东欧剧变、“六、四风波”和苏联解体,面对西方一些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对我国进行的所谓“制裁”,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巨大冲击,党内和一部分干部群众对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比如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经济特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产生了一些不正确的认识。甚至出现了中国改革是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在经济上则提出过渡的、保守的治理整顿政策,使发展陷入徘徊。这个时期,“左”倾思潮抬头,对改革开放兴师问罪,认为苏东事件是“改革引起的”,改革开放必然导致中国社会主义滑向资本主义,主张“改革开放要收,阶级斗争要抓”。一时间,改革开放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党和国家前途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一个“向何处去”的现实课题。1991年2月至4月,《解放日报》连续发表了皇甫平的系列评论文章——《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主张改革要有胆略、主张实行市场经济。《解放日报》因发表署名“皇甫平”的文章,结果受到很大压力。甚至有人写文章抨击邓小平思想,许多改革者中箭落马。这些实际上都涉及到要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也就是中国还要不要改革开放的问题。这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国又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

1992年1月18日至2月12日,已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邓小平,怀着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视察了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并多次发表了重要谈话,合称“南巡谈话”。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回答实践中出现的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在全国全党引起了强烈反响,随即出现了新一轮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浪潮。

(二)南巡谈话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南巡谈话涉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关键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2.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发展自己,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三)南巡谈话的历史贡献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确立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打破了人们对计划经济的迷信,全面打开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门,从经济制度建构上使改革开放的道路具有了不可逆转性,堵死了改革开放进程中动摇者们的退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前进来解决,改革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有了市场经济制度,才有了加入WTO,才有了中国真正融入全球化,才有了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才有了中国经济长时间高速发展的奇迹。中国从1987年就开始了入世谈判,时间长达15年。WTO实际上是世界市场经济规则,不承认市场经济,所以我们很长时间一直不被人理会。直到南巡谈话承认了市场经济后,谈判才出现了实际性进展。对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学习与贯彻,成为展开党的十四大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成为推进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的强大动力。

三、十七大前反思改革的大讨论,促进了科学发展观和“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诞生

(一)反思改革大讨论的由来

十七大前,中国处于一个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又到了一个新的拐点。从2004年下半年起在中华大地掀起了一场关于改革问题的大讨论。这场争论由国企产权改革发端,从经济学界迅速扩展到整个学界、企业界,并通过网络等媒介,上升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一场关于改革何处去的大讨论。舆论普遍认为,这次大讨论是继1982年到1984年的第一次大争论、1989年到1992年第二次大争论之后的“第三次改革争论”。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争论全面走向公开,化为全社会的一次大反思,引起社会普通大众广泛关注和参与,并引起海外对中国改革方向和力度的争论和解读。

(二)反思改革大讨论的焦点所向

发生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两年思想理论界的有关反思改革的争论,可以说是引起第三次解放思想活动的缘由。这场论争围绕着市场化改革后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诸如:国有资产流失、住房价格越来越高老百姓无力购买、医疗改革失败、教育改革不成功、社会治安恶化等等问题展开。有人认为出现问题的根子在改革开放,在于搞市场经济,在于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也有人认为问题的出现恰恰是市场化改革还不够彻底造成的,而不是市场化方向本身的错误。有的人则认为中国已加入WTO,已成为一个纯粹的市场经济国家,因而应全盘“西化”。

由此可见,这次反思改革大讨论指向一个焦点,就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路线如何评价。

(三)反思改革大讨论的定音之锤

针对这些争论,中国还要不要坚持改革开放,还要不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此做出了科学回答,由此而引发的学习活动,使人们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对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作了充分肯定,并做出了“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历史结论。十七大报告以较大篇幅回顾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则“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四、结束语

通过对30年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回顾,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十七大报告中的一个重大结论的认识,这就是: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者是命运共同体,缺一不可。要叙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这是最重要的三个关键词。不同时期,由于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所以解放思想的重点不同。在未来的解放思想活动中,也会有不同时期不同重点的区别,但解放思想的主旨是不变的,即解放思想的目的、本质是解放人。改革是现实的人对人的现实的一种超越。

从这样的意义上,解放思想主要是突出主体思想从某种被束缚状态下的解放。思想解放过程必然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因为事物永远是发展变化的,从根本上说我们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自然界如此,社会历史领域同样如此。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着,社会主义事业所处的世界和环境在发展变化着,我们的思想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只能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净化我们已有的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解放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革世界的根本思想武器,是30年改革开放的活的灵魂。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童青林.回首1978——历史在这里转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皇甫平.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N].解放日报,1991-03-02.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5.

猜你喜欢

南巡市场经济改革开放
《乾隆南巡图》研究述略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一路向南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泰国游大事记
浅谈邓小平南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