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南宋画家萧照山水画风格

2011-08-15赵楠楠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李唐山腰山石

赵楠楠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00)

浅谈南宋画家萧照山水画风格

赵楠楠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00)

萧照是南宋时期重要的画院画家,因其经历,偶遇李唐并得其亲炙,加之萧照早年生活的不同地域,从北方山川到南方烟雨,其作品清晰地表现出受山川地域、社会文化以及时代审美所影响的变化轨迹。文章试图通过对萧照绘画风格进行再分析,以期对南宋早起绘画发展有更全面的了解。

写实;诗意;萧照

北宋时期是中国古典“写实”绘画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中国绘画精神由“写实性”向“写意性”画风转变的历史大变革之开端。到南宋时期,山水画的章法、构图、笔墨表现以及画面的意境美,较之前期都发生了深刻改变。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说:“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其中“刘、李、马、夏”的变化,是以生活经历横跨南、北宋画院的画家李唐绘画风格的转变和创新为先导,再由“刘、马、夏”及萧照等人进一步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了水墨苍劲、豪放简括的崭新画风,成为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李澄叟《画山水诀》中提到李唐、萧照时说:“近古名人作山水居其品者,亦自不少……惟李、萧二公变体一出,跃然超于近古,简淡急速,宜乎神品矣。”由此可见,萧照作为李唐绘画的直接承续者,在山水画史的发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承启之功。

一、萧照其人

萧照,元人夏文彦著《图绘宝鉴》中记:“萧照,泽人”,今山西阳城人,南宋时期重要的画院画家。靖康年间,由于中原兵乱,被迫流入太行山为盗。在太行山为盗期间,遇到避乱的画家李唐,如画史中所记“一日掠至李唐,检其行囊,不过粉奁画笔而已”,在一种命运的巧合下,李唐与萧照相遇,并得到李唐亲炙,授其画艺。萧照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绍兴中即绍兴十六年左右补迪功郎、授画院待诏。萧照擅长山水、人物以及异松怪石,笔力雄健。据《四朝闻见录》记,“萧画无他长,唯能使玩者精神如在名山胜水间,不知其为画尔。”宋高宗见到萧照在西湖孤山凉堂画的壁画时,大为赞叹,赐以金帛。到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前,萧照奉旨在孤山凉堂画壁画时,他已成为宋高宗御前画家中首屈一指的山水画家了

二、萧照师承及其画风演变

观李唐代表作《万壑松风图》,全景式的构图、敦实厚重的勾勒、质感强烈的小斧劈皴,在墨与色、浓与淡、线与面、点与面、干皴与湿染、湿笔与飞白的生动组合中,描绘出北方山石坚实凝重的质感。萧照的绘画风格与李唐一样,单纯、简朴而不失奔放,能使观者精神如在名山胜水间,不知其为画耳。从现存萧照画的《山腰楼观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萧照对李唐画风的忠实继承。在《山腰楼观图》中,画家用富有弹性的浑厚线条,勾勒出轮廓方直而硬挺且棱角分明的山石结构,浓密的皴法、斫点与勾砍、渲染与干擦相结合,在画面中将李唐的小斧劈与刮铁皴完美融合,给画面以银划铁钩的质感。正如《图绘宝鉴》中所述“其画山水人物,异松怪石,苍浪古野”,只可惜“用墨太多”,将萧照《山腰楼观图》与李唐《万壑松风图》置于一处,其高下立判。

《山腰楼观图》是现存唯一有萧照署名的画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画面的山崖上题有“萧照”二字款,但这幅《山腰楼观图》究竟是不是萧照真迹还有待研究,虽然画中有作者楷书题款“萧照”二字,但在历代画史中并没有找到关于该画的收藏及鉴赏的文字记载。另据《西湖志录》中记:“萧照画山水人物,异松怪石,苍浪古野,书名于树石间”以及《洞天清录》中记载:“萧照,以姓名作石鼓文书”。萧照的绘画题款多在树石间,且常用石鼓文做题,《山腰楼观图》上的楷书题款与画史中萧照常用石鼓文题款的记载不同,但从绘画风格上还是与李唐的画风一脉相承。

《山腰楼观图》中过多的皴擦与渲染给人以紧张质感,缺乏轻松之态。在构图方面,萧照在《山腰楼观图》中吸收了北方山水的高大之感,同时还借鉴了南方山水的平远之意。此画将山石的主体景物布置于画面的左侧,在画面的右边留出一瞥空间,画面的右侧布局疏朗,只加以一些汀堵或浅滩,加大了横线在画面中的作用,使画面产生一种纵深感,既给人以高大峻拔之势,整体气象又不失深远之意。可见,萧照在认真继承李唐画风的同时,更注重对周围山川的观察体悟。

此画将主体景物布置于画面的左侧,让出右边的一瞥空间,画面的右侧布局疏朗,只加以一些汀堵或浅滩而已,使画面产生一种纵深感,给人以高大峻拔之势,而整体气象又不失深远之意,可见,萧照在此幅画中吸收了北方山水的高大之感同时,还借鉴了南方山水的平远。在画面左侧的主体山石,用线刚硬,笔笔着力,并加以小斧劈皴、刮刀皴、横刮斜擦,浓密而厚重,纵观整体画面,山势气象浑厚,所表现的山石结构奇峭,画面用笔丰富、灵活而多变,表现出了山石嶙峋的坚硬质感;画面右侧的远滩及远山,淡墨渲染,更显层次丰富;只见中间山石间绘有一线清泉从左下角一泻而出,近景处一叶扁舟,船家正在岸边固定船身,远处平台有二人正在对语眺望;顺着画面中间山间的斜径直上,至画面的左上角可见三两行人杖藜行走,在崎岖的山崖小路尽头,是房屋数间。画面人物表现细腻而真实,画中树木刻画全得李唐家法,主体山石葱郁而苍茫,渺渺青山又融入了南方山水之清秀,画面表现意境甚佳,实为南宋山水画中之力作。

萧照的一生,经历了宋金战乱的流离失所、皇朝更迭的社会阵痛,从雄奇的北方太行山脉到江南秀丽的烟雨山川。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战乱带给萧照的只有生活的不幸,但是作为画家,带给萧照的却是机遇。从萧照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一种转变,由北方到南方,改变的不仅仅是地域,更多的是画家内在审美取向在发生着变化,这是由“写实性”向“写意性”的转变,在萧照面前,将展现的是绘画向“诗化”发展的巨大空间。

《画继补遗》中“萧照比李唐笔法,潇洒超逸,余家旧有萧照画扇头,高宗题十四字:白云断处斜阳转,几曲青山献画屏。”此画,按庄肃自述,原藏于庄肃自己家中,因此描述应该可信。宋高宗还自题诗句,可见此画之珍贵。从宋高宗的题画诗中对画面寥寥寂景的描写,可以看出萧照在绘画中加入了对“诗意”的经营。

《秋山红树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是一幅绢本团扇小品。画面中具体无名款,为开版册页。在历代画史中未见著录。画的右上方钤有元“内府都省书画之印”,明“礼部评验书画关防骑缝半印”,折线上钤章“古稀天子”、“八征耄年之宝”、“太上皇之宝”三方,并有乾隆皇帝的题画诗“峭壁危滩野艇横,籁得红叶泛空轻;萧然秋景含斜照, 泽人原未负名。”清代梁清标题签定为萧照作,但今人张珩认为“此图画法虽出李唐一派……虽是南宋人作品,未敢信为萧照手笔”。从整体画风看,应是出自李唐一派,此画远山渲染,青山渺渺,近处树石笔法刚健,行笔迅疾潇洒,墨法轻淡。画中描绘的是在山脚下的河滩头的秋天景致,画面近处船夫正在撑船,一行人正在顺着岸边山路上山。

看萧照的《秋山红树图》(疑似),近处树木以夹叶勾出,笔法刚健,淡色填染,层次丰富,正如诗中所言“波痕如树树如烟,更是春阴小雨天”;面对富有江南特色的山川景致,萧照曾师法董源,在《画传》中说到“萧照画得北苑法,而皴法遒劲过之”,在《秋山红树图》中,前面山石行笔迅疾而潇洒,已有董源披麻皴的影子,只是萧照将那“绕指柔”化作了“百炼钢”;富有变化墨色与《山腰楼观图》的重、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传》中还记萧照“尤喜为奇峰怪石,望之有波涛汹涌,云屯风卷之势。”《秋山红树图》中的远景,墨法轻淡,客观上萧照融入了对江南山水间湿润水气的表达,氤氲之气跃然纸上。

画家的绘画作品是鲜活的,正如他的生命一样,对于一个画家风格的界定,我们不能仅仅将目光停留在其绘画生命的某一个阶段,或者总以一个固定的角度去纵观他的一生绘画,而是应该更全面地去了解他的生平、他的学养以及他的生活癖好或者习惯,在这之后,我们眼里的他们会更加生动!

[1]张蔷.萧照[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2]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8.

[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修订本)[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滕固.唐宋绘画史[A].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C].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

[5]陈高华.宋辽金画家史料[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6]于安澜.画史丛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J2

A

1673-0046(2011)11-0178-02

猜你喜欢

李唐山腰山石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李唐&萧照:徒儿,放下屠刀吧!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庭院中的童年
抢抓机遇 砥砺前行 为山腰盐场开创百年发展新纪元而努力拼搏
为托孤一诺 她半生坚守——福建山腰盐场老盐工连于妹
全山石
爱心义诊
白云绕山腰
黄山石潭现唯美壮观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