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中的价值文化变迁
——以晋祠旅游景区开发为例
2011-08-15朱燕红
朱燕红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旅游开发中的价值文化变迁
——以晋祠旅游景区开发为例
朱燕红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旅游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可以为旅游地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同时也会引起当地居民的文化价值变迁。文章以晋祠旅游景区开发为例,从七个方面谈旅游开发对晋祠文化价值方面带来的变化,以此让我们思考:为了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的道路。
文化;文化变迁;价值变化;旅游开发;旅游保护
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除了天然生成的自然界的万物外,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各民族、各区域所创造的成果都属于文化的领域。所以,文化的范围不仅相当广泛,而且内涵也是非常丰富的。文化的定义有许多种,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曾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习俗、道德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通常我们讲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特指精神财富,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等。概而言之,文化是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智慧凝结的成果,是人类追求自由、渴望光明、超越自身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而人类生活中出现旅游方式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文化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是人们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的一种短期性的、暂时的、特殊生活方式,并因此而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资源是开发旅游的前提,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业赖以存在的基础。过去旅游的开发偏重于自然景观,而如今,旅游资源中融入了文化的因素,尤其人文的因素使旅游更具有文化意义,尤其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文化。文化旅游的开发,就是让旅游者体验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过去和历史,就是让旅游者走入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资源,这种资源是生活与社会最好的嫁接,离开了生活,文化旅游就会索然无味。毋庸置疑,各民族、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中蕴涵着许多令游客感兴趣的东西。比如,精美绝伦的民居建筑和生活习俗、别具风格的饮食习俗、隆重热闹的节庆习俗等都是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以丰富的文化内涵而独具魅力,从而造就了影响越来越大、生命越具持久力的传统民族文化旅游。传统民族文化旅游把自然与社会、观光与体验、文化与生活、传统与当代结合起来,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
在我国的旅游开发中,文化类旅游起步要比自然资源类的旅游开发晚,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大力挖掘、开发和保护宝贵的文化资源,将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是我们发展现代旅游业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众所周知,变迁是世间的一个常数,而文化也是处于一种恒常的变迁之中,当这一变化为大多数成员所接受时,就有了文化的变迁。文化变迁就是指由于群体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群体之间的接触而引发的一个群体文化的改变。一个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变动都会促使一个群体文化系统发生适应新的需求的变化,从而引发群体新的需要。创新、传承、同化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和途径。文化变迁模式的各个环节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并非是单向的因果关系。文章所谈的晋祠文化变迁是由于受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晋祠旅游地的居民在外界文化冲击的影响下,其行为和意识不断被同化,并形成不同以往的新的社会文化形态。最终带来变迁的核心是晋祠人的语言、衣食住行方式、节庆习俗等传统文化加快失落,同时,晋祠人的家庭、婚姻结构、价值观念等也产生间接的影响。考察晋祠文化的变迁,是为我们今后的开发和保护工作提供相应的依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晋祠旅游业迅猛发展,很快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旅游高峰期,每天接待量能达到30000多人次,门票收入100万元以上,而晋祠人口仅仅才2000多人。旅游业改变了晋祠人的生计结构,提高了晋祠人的生活水平,也进一步刺激了当地人对现代物质生活的追求,成为晋祠走向现代化的主要方式。同时,旅游开发带来的人员流、信息流,极大地冲击着晋祠人原有的人际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旅游开发对晋祠人的生活产生了种种有形、无形的影响,成了晋祠社会加快变化的催化剂。考察晋祠旅游变迁的因素,有助于将“文化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晋祠文化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语言文化的变化
晋祠方圆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但人们却操着一种当地特有的语言来进行交流。外地人初来晋祠,还真不太容易听懂他们的话,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晋祠人在各种场合中普遍使用晋祠话,但这以后的20多年里,晋祠话的处境就不容乐观了。
目前,大部分年轻人不讲晋祠话了,受教育普及的影响,好多家庭也开始不教孩子讲当地话,晋祠的学校都在进行普通话教学。而且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为方便与外地游客的交往,晋祠的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也在努力学习普通话。因此,现在许多晋祠人在日常用语中已经出现了普通话与方言混杂应用的现象,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晋祠方言有可能逐渐弱化而被普通话所代替,成为历史的陈迹。
目前晋祠的大都数居民尤其是从事导游工作的年轻人,在长时期的旅游工作中,练就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如果他们不讲晋祠话,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是城里人还是本地人。一些从事如摆摊等不是很累工作的老年人,也能讲一口晋祠味的普通话,这也是为了和他们的孙辈们交流,同时也是孩子父母的要求。晋祠的年轻一代父母们不准孩子讲晋祠话,一个认为“不好听”,再一个也认识到孩子大点都要到城里去读书,操满口的方言交流“不方便”,让人笑话。另外,来晋祠的外国游客也越来越多,这也激发了晋祠的年轻人学外语的热潮,因为,在晋祠的导游队伍里,外语导游渐成香饽饽,收入自然比汉语导游要高得多。
实际上,我国很多旅游地的人们也开始意识到语言在旅游文化中的现实意义。一些游客把学习不同地方的方言作为旅途中的一种乐趣,每到一个地方,认为能听到不同的语言,这才是真正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我们现在不是提倡文化的多样性吗?那语言的多样性不就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农业产业的变化
晋祠地区自古由于有晋水灌溉,主要以水田为主,盛产闻名中外的“晋祠大米”,这在干旱少雨的高原地区实属罕见。
旅游开发伴随着建筑增加、人口增长,对地下水过度开采,最终导致晋祠水断流,直接的影响就是再也见不到昔日“稻花飘香”的景色了。旅游开发以来,晋祠的农业开始减产,人们只保留些早已失去原汁原味的晋祠大米的种植,旱地、菜地都做了商业或居民住宅用地。当然,晋祠的水断流是多方面的。但晋祠的水养育了晋祠的历史,水是构成晋祠旅游资源生命力的所在,有水,才有晋祠的文化,才有晋祠的生机,晋祠的水断流以来,带给当地的损失是很大的,不仅仅是见不到晋祠大米的问题。好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亦在采取各种措施来拯救晋祠的水,也许有一天会重新见到如一首歌谣里唱的一样:
百盘连夜转,吃喝不靠天。
生在晋祠下,不知有旱年。
三、居住方式的变化
过去晋祠民居建筑还是颇为讲究的,平川与山区不同,山区绝大多数为窑洞,窑洞均选在向阳的半山腰,三面包山,挡风聚气,附近有肥沃的土地和茂盛的林木草坡;平川绝大多数为平房,晋祠水没断流以前,居民住地附近泉水河道是特别多的。凡这些均跟中国的风水有关。
随着旅游开发,晋祠人收入渐多,翻修房屋成了晋祠人忙于做的一件事。一来收入提高了,改善一下居住条件,二来也是经济实力的象征。新建的居民区也都成了一排排的城市化的楼房,人们过上了城市化的生活。还未列入规划范围内的居民,经济条件好的也买了楼房,而把旧房出租出去,虽然旧房子基础设施跟不上现代化,人们住着越来越不便,但旧房子大都地段好,离景区近,出租给别人经商,还能有一些额外收入,比种地强。况且,政府为鼓励居民从景区周边迁出,给了很多优惠的政策,同时政府也规划要在新村附近通多条公交线路,方便居民的出入。另外,搬入新村的居民在用水、电、暖等上都有很多优惠政策,这些都对居民的迁入构成一种吸引力。
四、节庆文化的变化
悠久的历史造成晋祠一年中大大小小的节日不少,晋祠人都要依自己的风俗习惯与传统庆贺一番,其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祈求平安,祈求丰收,歌颂美好幸福的生活。而且,节日这几天也是晋祠各家各户热闹的日子。以前的晋祠人好客,但凡节庆都要宴请亲朋好友,节庆开几天,宴请的事就持续几天,比过年都热闹,可如今这些节庆却成为晋祠人赚钱的大好时机。也就是说,如果在家宴请客人,势必耽误好几天的买卖,再者人们很多搬进了楼房,肯定不如以前在平房时招待方便,因此自打搬进新居以来,晋祠人的观念逐渐“城市化”,用当地人的话讲就是“寡气”了,亲戚理道淡漠了,只想着抓紧一切机会挣钱。如今,虽说晋祠的节日多了昔日不能比的繁华,但缺了许多浓浓的人情味。
五、家庭、婚姻结构的转变
过去,晋祠以大家庭为主,晋祠人是非常重视亲情的,一家几代人居住于一个大的杂院中,几代人同住而能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者,被视为有道德、有教养的人家,是受到整个村镇的尊重的。现在家庭结构变小,家庭关系、亲戚关系也已疏远,虽然周末、节假日晚辈们也会到老人那儿去聚一聚,不过那也只是一种应尽的义务罢了。旅游也导致了晋祠人婚姻结构的变化,以前晋祠人也深受传统“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旅游开发以来,旅游为女子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照相、摆摊、导游、旅社服务员等这些岗位为妇女在经济上的独立,甚至成为家庭经济的支柱提供了条件,使她们在家庭中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和支配权,男女关系趋于平等。也有家庭由于妻子的经济、社会地位提高,与仍在家务农的丈夫的经济、社会地位发生差异,引发双方矛盾,导致家庭不和乃至离异的事也时有发生,这使得晋祠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传统的家庭婚姻结构受到挑战。
六、价值观念的转变
晋祠历史上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很深,长期以来,晋祠人也以知书达理著称,并勤勤俭俭地尽一切办法供子女上学,以孩子考上大学为荣。如果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那可是村里的一件大事。晋祠是块风水宝地,曾有很多学校在此选址,如早以前的十三冶技工学校、戏曲学校等,到现在的山西医科大学分校、美院附中等,以及许多私人办的学校培训班。晋祠本地还有一所小学、一所中学和三所幼儿园,可见晋祠是有一定的文化氛围的。可是现在的经济条件好转了,按理说更有条件读书了,可一些青年人读完初中就再也不愿意读下去了,因为旅游业为年轻人提供了大量的不需要很高学识、很高技艺的就业岗位。“饭店服务员、照相那需要什么技术,导游也无非是背背词而已,有什么难的”!这是在晋祠年轻人中普遍听到的话,他们振振有辞:“上大学有何用?花上那么多钱出来一样要找工作!本地还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家待业呢!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只看到眼前利益,人们患上了严重的“短视病”,许多父母的身上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他们在谈到自己孩子的前途时说:“上不上大学由他们吧,反正现在不愁有口饭吃,养活得了自己就行了”。可见,今天的晋祠人也不再以上大学、有学问为目标来培养子女了,只要能挣到钱就行了。
受外来游客消费观念的影响,晋祠人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对目前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还是比较满意的,不再像过去只知道存钱了,用于社交、娱乐和自我发展上的消费明显增加,爱美的女孩们也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妇女们的计划生育意识明显增强。农业的退化让晋祠人家必须有男丁的意识淡薄了,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年轻一代的家庭都是一个小孩,大部分年轻人都说:“养孩子就是尽份大人的义务,孩子大了都有他们的路”。可能是晋祠这块环境不错的宝地吧,不少外来的企业选址在晋祠建了很多养老院,当地许多老年人也逐步接受了去敬老院养老的方式。
七、道德意识的弱化
众多旅游地被开发以后的现实状况表明,旅游地居民传统道德观的弱化是一个最令人头疼的问题。热情好客、重义轻利是以前晋祠人民的优良品德,旅游事业的发展,“好的与不好的”东西统统都被带到了这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看到旅游者的花钱方式引起了晋祠居民的嫉妒,“客来了,财来了”,也就是说,游客不是上帝,钱才是上帝。现在旅游者成为某些居民眼中的“猎物”,所以以次充好、强买强卖、坑蒙拐骗、敲诈勒索的事情也就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了游客的利益,也损害了当地的名声,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带来的恶果就是客流量的减少。这种杀鸡取卵的办法倒也被狠狠地整治了一段时期,但收效甚微。
旅游收入由于见效快,也没多少技术含量,因此吸引了更多的人从事这项工作。摆摊也好,跑车做导游也罢,只要辛苦点,一个月下来收入万元是不成问题的。旅游有淡旺季之分,抓紧旺季的半年时间干好,就足够一年活了,总比种田强,所以晋祠的人早已无心在田间劳作,勤劳吃苦的品德和精神在年轻人身上似乎淡化了。这也是造成土地大量减少的最直接原因。
一年到头那半年的空闲时间如何打发呢?没事干,老百姓自然就染上了很多不好的习惯,赌博是最常见的,搓麻将、打扑克等赌博活动越来越频繁,为了刺激、够味,赌博的成本也越来越大,有的人因此一发不可收拾,陷于不能自拔的地步,有的人把多年的心血全赔进去,有的导致家庭破裂,和谐的环境被瞬间打破。赌博现象有增无减是否和旅游开发有关呢?大部分居民给予了肯定。看来两者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尤其旅游开发带来经济条件的改善、空余时间的增多,让人们更多地沉迷于赌博中了。
旅游开发给晋祠带来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如果失去了独具特色的当地传统文化,文化趋向一同化,旅游的开发就失去一定的价值,将会很快夭折。所以,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实际是保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想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找出造成传统文化变迁的原因,这样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保护,达到真正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从晋祠旅游开发走过的历程看,晋祠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世界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按说传统文化理应继续滋养着晋祠人民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可文化的变迁却成为让晋祠人民迈向都市化、迈向现代文明的负担!所以为有效地进行旅游开发,促进晋祠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如何理解文化的变迁就不能不值得我们深深思考。诚如美国学者弗克斯(FOX)所言:旅游业像一把火,它可以煮熟你的饭,也可以烧掉你的屋。因此要想处理好两者关系,必须树立“保护性开发”的理念,坚持走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双结合的道路。
总之,我们一方面要在开发中保护:作为民族灵魂的传统文化,也是旅游资源的源泉。许多由于旅游的开发而迅速脱贫走上富裕道路的地区,已开始认识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认识不到位,出现许多把片面追求规模效益、争取客源第一位,从而导致破坏性开发的事件。文化生态本身就很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或毁灭,就再也不可能重现。因此,我们在开发旅游,一定要重视文化的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诚然旅游开发给传统文化是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此而放弃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以要反对以“保护传统文化”为名来限制旅游业发展的行为。保护不是自我封闭和与世隔绝,这与社会经济发展主流相违背,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也不相符。采用封闭式、隔离式的保护违背了人们追求富裕和现代化生活的美好愿望,其本质是阻碍社会文化的进步。为了充分展现各地区的风土人情,也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好这些传统文化,我们应当把能表现各地区人民精神特性、社会习俗、行为偏好的文化广泛传播和推广。因为传统文化的价值只有在保护、开发、传播及其与其他文化的相互撞击与交融的辩证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所以,对文化资源既要合理开发利用,又要充分保护。总之,旅游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保护性开发”的道路。
[1][美]丹尼逊·纳什.旅游人类学[M].宗晓莲,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美]瓦伦·L·史密斯.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M].张哓萍,何昌邑,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3]童恩正.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覃德清.中国文化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李凡,金忠民.旅游对皖南古村落影响的比较研究——以西递、宏村和南屏为例[J]..人文地理,2002,(5).
F29
A
1673-0046(2011)11-0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