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方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2011-08-15郭修凤
鲍 幸 郭修凤
(江西理工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
浅析西方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鲍 幸 郭修凤
(江西理工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思潮不断向我国渗透。当代大学生作为易受西方文化思潮影响的一类人群,在价值观取向上面临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文章旨在讨论西方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西方文化思潮;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对策与建议
当代西方思潮作为当今世界现实的理论把握,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当代大学生作为易受西方文化思潮影响的一类人群,在价值观取向上面临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而对西方文化思潮的了解是分析其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前提。
一、主要西方文化思潮介绍
(一)以人本观念为核心的哲学文化思潮
人本观念在西方哲学思想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从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被誉为西方人本主义始祖的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从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认为人是万物的主人,可以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人就是人的上帝到德国哲学家康德系统论证了人的主题性,人在世间的中心地位,直至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建立完整的人本主义哲学体系。“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实在的东西;因为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有理性的东西;人乃是理性的尺度”[1]。
步入现代社会以来,近代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倾向已经被人本观念所摒弃,更向唯心主义靠近,反对理性主义,并用非理性的意志、情感、直觉等去领悟周遭世界,充满了对人生怀疑,对社会的不相信,突出个人的尊严、非理性精神、行动和创造以及个人的自由观念。
(二)以相对观念为核心的哲学文化思潮
美国哲学家Brinkley曾如此形容当代西方思想:20世纪中,“在各种自然科学范围内,有许多人提出了革命的思想和方法,其中爱因斯坦居首要地位,这是因为“我们的时代常被称为相对主义时代[2]。”提出“相对论”的是爱因斯坦,物理学上相对论的影响早已超出自然科学领域,“一切都是相对的”成了当代西方的一个决定性观念。相对主义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实体,物只是相对于人的观察系统的性质的集合[3];既承认了统一,又承认了多样性,既避免了绝对主义,又避免了虚无主义[4]。相对主义真理观指出,真理是有用的特征假设,是相对的,变化的。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认为,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相对的,所谓权威性,都只是试探性假说,都是可以批判的。科学在本质上是可以批判的,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提出新理论,再不断发现和纠正其错误,提出新理论来代替原理论的过程[5]。
(三)以多元观念为核心的哲学文化思潮
现代西方社会生活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使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倾向由绝对性观念、一元论转变为相对性观念、多元论。其中罗素认为绝对的整体是不真实的,世界是多元的,是多样性、复杂性的。否定内在关系说,坚持外在关系学说,是多元论的理论基础。科学哲学家波普、库恩、拉卡托斯也都主张科学理论是多元的。后来,现代美国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又进一步发展了多元论思想,提出了多元方法论。他认为在科学上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规则可以遵循。只有一条原理,即“怎么都行”[6]。杜威把多元论的观点用于分析社会历史,坚持多元论的历史观。即:人类社会是多元事件的综合,没有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作为集合名词的社会,指各种各样的具体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除此之外,没有“一般的社会”“[7]。他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因也是多元的,并没有哪一种是起决定作用的动因。应具体地、全面地探求历史发展的原因,历史变化的动因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
二、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上同西方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时代落差不容小视,而西方文化思潮作为西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理性把握,尤其在我国入世以后,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已成为最切近的现实。面对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沉淀,现今的西方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变得十分复杂,总体可以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主体意识加强。在他们心中,“自我”、“自我价值”、“自我追求”、“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追求个人的自由与发展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这表明大学生人格上的独立与自主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与西方文化尊重个体的主体意识,强调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推崇科学、民主、自由、平等是密不可分的。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强化,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并且为社会发展注入更强有力的动力,同时也推动社会持续向前发展。
2.行动意识加强。独立自主,奋斗进取是西方文化的关键词,当中关注世人的生存、关注世人的内心体验、关注世人的价值和尊严等理念,促进当代大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增强,世人的内在尺度得到更进一步的明晰,世人对自身自由本质的自觉意识也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社会也开始更加关注人性的完善与发展,关注人的价值与尊严,关注人的主体地位与权益,关注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3.创新意识加强。无论是西方传统文化中强调科学、理性、多元、创新,还是后现代思潮中推崇的反基础、反本质、反权威、反中心、反理性、反决定性等理念,对于被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的当代大学生而言,上述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创新意识都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同时进一步激发和强化了当代大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二)消极影响
1.立场摇摆,政治意识淡化。现今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西方各类文化大量输入的过程中,造成有些大学生思想主轴偏离主体文化的理性轨迹,表现出了边缘化、不完整的文化追求和生存方式。他们可以放弃原则、淡化规则、懒惰散漫,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历史观念随意玩弄、调侃、讥讽,在政治意识上有种“无意识”“、“反文化”“的倾向。有不少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全盘接受,或无意识的用后现代主义的方式,摒弃自己的信念,放弃自己的操守,崇尚非主流文化,否定传统,更有甚者在对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大是大非问题出现立场摇摆、怀疑否定的态度,如此的政治意识淡化,政治信念缺乏令人堪忧。
2.文化选择主动性和文化参与性丧失。大众传媒趋利性过强,在传播信息时,更看重的是有多少赞助费、广告费、宣传费,几乎忘记了信息的本质,也很少考虑公众的真实需要,以此来确定投放时间的长短,版面的位置和大小。如此一来,大学生被动的接受着信息,丧失了在文化传播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还有的大学生成天无所事事,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来,在态度上是一种无所谓,随之,任之,对学习、生活、工作没有要求,没有目标。失去动力,没有社会责任感。
3.重物质、轻精神,功利意识过强。各种名牌已经把大学生湮没在世俗洪流中,我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艺术情操被他们遗忘在身后。在物质享乐面前,崇尚名牌,互相攀比,拜金主义正一点一点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很能吃苦”只能做到前三个字“很能吃”……。在对待自己的学业问题上,更多的是考虑以后毕业能拿多少工资,能进什么样的单位工作,对学术的追求反而被摆在了次要的位置上。但凡遇到利益问题,一定是个人利益之上,什么长远利益、集体利益通通视而不见,这完全背离了社会发展的初衷,辜负了党和国家的殷切希望。
三、对策与建议
(一)社会角度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对大学生的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大学生对国情、中国共产党关荣传统的教育;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对科学的、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思潮大力宣扬,对于反科学的,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社会思潮坚决抵制。
(二)学校角度
学校是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中国国情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接受新思想、了解新观念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健康的、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对大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要努力营造丰富多彩、内容多变的校园文化,多多开展具有高尚品位、寓意深刻、富于趣味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加深对国情、现实的认识,能有效抵御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诱惑。
(三)教师角度
由于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有限,加上社会阅历、人生经验不足。作为老师,首先自身要对各种思潮的具体内容和精神本质有着正确的认识,才能从宏观上引导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其次,通过班会、讲座等教育资源,向大学生传授积极正确的理念,正确的解读西方文化思潮,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理论体系、精神实质,教会学生带有批判的去接受各类文化思潮。
(四)个人角度
大学生自身要自觉构建和强化国家民族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华夏儿女,应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和捍卫者,西方文化的借鉴者、批判者和改进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西方文化思潮进行辨证分析的学习。在面对复杂的西方文化思潮时,思想上要能保持冷静,行动上能保持做出正确的选择。在保障不耽误专业学习的大前提下,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改进,在改进中进步。
[1][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荣震华,李金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81-183.
[2][美]宾克莱.理想的冲突[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9.1-2.
[3][美]詹姆士.实用主义[M].陈羽纶,孙瑞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6.
[4][美]莫里斯.开放的自我[M].定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113.
[5][英]波普.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42.
[6][美]费耶本阿德.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M].周昌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6.
[7][美]杜威.哲学的改造[M].许崇清,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107-108.
G64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152X(2011)03-0056-02
2011-06-11
鲍 幸(1987-),女,满族,吉林伊通人,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在读;
郭修凤(1986-),女,江西南康人,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在读。
刘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