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劳动报酬比重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体系

2011-08-15林金淑

铁道经济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居民收入比重差距

林金淑*

(铁道部劳动和卫生司社会保险管理处 处长、高级经济师,北京 10084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在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分配不公的现象,群众对此反映较大,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党中央的重视。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扭转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显著改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从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中切实受益。

1.1 国民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从GDP总量、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三个指标来看。名义 GDP从 1978年的3 645亿元增长到2009年34.1万亿元,增加了93倍;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 132亿元增长到2009年68 518亿元,增加了60倍;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23 991.5亿美元,增加了14 366倍。

1.2 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经济总量的增长,是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基础。首先,人均GDP增长。人均GDP从1978年的381元增长到2009年的25 575元,人均名义GDP增长了67.1倍,人均实际GDP增长了13.4倍。其次,人均纯收入水平在增加。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33元增长到2009年5 153元,人均名义纯收入增长了38.7倍,人均实际纯收入增长了8.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元增长到2009年17 175元,人均名义可支配收入增长了50.1倍,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了9.0倍[1]。第三,收入分配结构变化。以劳动报酬为主,资本和技术等收入为辅的分配方式逐步形成。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下降;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已占到3.1%。

1.3 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提升

收入水平提高了,居民消费的结构改变了,生活质量提高了。首先,消费水平提高。从1978年至2009年,我国居民消费总支出增长69倍,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45倍[2]。其次,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在下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用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来表明国民的富裕程度。1978年以来,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都在不断地下降。

1.4 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经济发展了,收入水平提高了,消费结构改善了,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地增强,正如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虽然这些方面政府做的还不够,但是毕竟初具规模。

2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收入关系不合理,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收入的绝对值低;其次跟别人比,关系不合理,还是低。当前,“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已经不是收入分配的主要问题,人民群众对收入分配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居民收入占比较低,二是收入差距明显。

2.1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居民部门收入占国民经济比重偏低

从初次分配过程看,1992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为63.5%,2003年下降为59.0%,2004年为50.7%,2008年只为48%。16年来,下降了1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个点[3]。而企业和政府部门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2004年我国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一是个体经济业主收入从劳动者报酬变为营业盈余,二是对农业部门不再计算营业盈余。从再分配的过程看,1992年至2008年期间,企业、政府部门的再分配收入同样呈上升趋势,居民部门则出现下降态势。从居民收入增速看,2002年至2008年期间,居民收入的增速远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速。这说明我国的经济“蛋糕”做大了,但城乡居民享用的份额却持续下降,国民收入的分配过多地向政府和企业集中。

2.2 从居民部门内部来看,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扩大

一是从基尼系数看,1978年全国的基尼系数为0.331,2000年达到了0.417,2003年为0.448,2005年为0.447,2008年0.466。基尼系数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为0.4,这说明2000年我国就已经是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国家。

二是从五等分分组看,10%的富裕家庭,占据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10%的低收入的家庭,财产仅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收入最高的10%居民与收入最低的10%居民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达到23倍。

2.3 从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收入看,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57倍,1980年为2.5倍,1985年为1.86倍,1995年为2.71倍,2007年为3.33倍。第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虽然大家都在发展,但是东部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中部和西部。在本身差距就大的基础上,加上发展速度不一样,差距就越来越大。第三,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明显。从行业的平均工资看,1978年行业之间平均工资最高是最低的2.1倍,2000年升至2.6倍,2008年达到了4.8倍。

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收入分配领域存在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客观分析、科学判断、准确把握,从而正确认识收入分配问题的性质。

3.1 资本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改革开放30年来,资本对经济增长带动是最显著的,其作用超过总额的一半以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多源于新机器、新设备等资本的投入。资本扩张型的技术进步决定了资本必须从劳动生产率提高中获得更多回报,投资者自然就没有动力和热情来提高劳动者报酬的比重。

3.2 初级的经济发展阶段

收入差距过大,既有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也有经济发展阶段的因素。一般而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 000~3 000美元时,收入差距最为明显。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成长过程中都有这个规律,可以说收入差距拉大是改革和发展必经的阶段。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拐点”就说明了这一点。

3.3 缺乏财产性收入平台

收入分配不公源于初次分配,初次分配中影响最大的核心问题是劳动与资本的关系,财产占有上的差别是收入差别最重大的影响要素。我国居民的利息收入约为GDP的3%~6%左右,红利收入不超过GDP的0.3%,而美国居民这两部分的收入占比分别是8%~12%和3%~4%。

3.4 分配理论存在误区

新自由主义的分配理论一直主导着我国的分配领域。具体表现为:

一是认为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可以提高效率。适当的差距可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但是差距过大,不仅不能提高效率,反而会导致效率下降。

二是认为完善市场就能消除收入分配不公。在收入分配领域基本上以美国为标杆,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总拿国企高管薪酬与美国的CEO相比,提出从绝对水平看,我国高管年收入与美国那些年薪上千万甚至上亿美元企业高管相比太低,也产生了有些公司老总年薪高达几千万元的现象。

三是认为劳动工资决定于市场供求关系。第一代农民工,多数人的根还扎在农村,不按照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价格计算其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而是与农业劳动收益进行对比。如果打工一个月的收入,能够高于种地收入,其感觉就是划算的,是可以接受的。第二代农民工就有本质的区别了。

3.5 再分配调节能力不强

再分配主要是通过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等工具来发挥作用的。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的收入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用于公共服务的投入不足,对居民收入的再分配出现“缺位”,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弱化。税收制度不仅没有减轻低收入群体的负担,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对税收贡献最大的不是富人,而是中低收入群体。虽然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正有序地推进,但是做得还很不够,人民群众对消除医改、教改和房改三座大山的预期仍然非常强烈。

3.6 权力参与收入分配

对收入分配不公的最大反映,是权力和资本的结合形成了超额利润。人民群众对高科技人员的高收入是没有意见的,而当前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很大程度上是钱权交易的结果。这是当前收入分配方面最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4 完善收入分配关系的基本思路

收入分配问题是发展中的矛盾,前进中的问题,所以解决的途径一靠发展,二靠改革,三靠调节。从三次分配的理论看,有如下解决思路。

4.1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传统依靠投资拉动GDP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此,必须把增长方式从资本密集和自然资源密集的增长方式向以劳动力投入为主的增长方式转换。同时,要协调好技术、需求和投资的关系,确保经济快速、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只有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才能带动居民收入增长,也才能使更多的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4.2 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我国收入分配的特点是:劳动者报酬比重偏低,生产税净额比重较高,营业盈余与混合收入比重高。从美国、欧洲等国家的情况看,国家通过立法或其他强制的手段,明确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报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扭转利润侵蚀工资的局面。通过建立模型来确定在现阶段,我国的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水平。现在大家的研究只说到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应该提高,但是究竟应该提高多少,还没有人做出定量分析。

4.3 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居民财政性收入,首先,要营造一个全民创富时代,大力扶持全民创业,确保创业条件越来越宽松,发挥民营企业在经济中更大的作用,提高从业者收入比重。其次,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可通过发行建设债券筹集资金,让更多群众分享优质资产的收益。第三,完善金融体系,增加居民财产利息和红利收入。

4.4 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发达国家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占GDP的25%到30%,财政收入中的40%以上用于社会保障;我国的社会保障全口径支出大概占GDP的6%左右,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不到12%。社会保障对社会财富分配格局的影响不大,这应当是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4]。一是要积极发展公共服务事业,逐步实现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二是要加快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积极发挥政府的收入调节职能,着力缩小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在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还应创造性地开展横向的转移支付工作,加速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4.5 转变收入分配观念

我国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体系,不是倒向平均主义,就是两极分化。首先,应塑造新的分配观,让劳动者的收入与其付出相匹配,真正实现按劳分配。其次,要让体制外农民工融入社会,融入城市,融入企业。第三,政府应加强社会收入差距的调节,将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合理的幅度内。

4.6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收入分配无秩序主要表现在隐性收入或灰色收入的迅速增加,“寻租”收入、垄断性收入和不法收入的大量存在。对于收入的隐性化问题,要建立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建立银行存款确认制度等,从根本上解决隐性收入问题。对于“寻租”收入和垄断性收入,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法规体系和管理手段加以解决。对于各种非法收入,则应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加强管理,予以消除。对高收入群体,要通过健全财务制度来查明真相,依法予以征税。

4.7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

我国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具有“累退”性,低收入群体的实际税负要高于高收入群体。要充分发挥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核心作用,就必须深化改革,增加所得税的比重,降低流转税的比重,使不同收入群体的实际税负大体均衡。一是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调整超额累进税率,降低最高边际税率水平,扩大低税率的适用范围。二是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对有利于就业的中小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对垄断企业的超额垄断利润实行特别税收。三是实行更加优惠的惠农税收政策,着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落到实处。四是开征不动产税。目前的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三个税种合并为一个统一的房地产税,税率采用累进制。五是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和特别消费税,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

4.8 鼓励发展慈善事业

从第三次分配着手,加快慈善事业发展,让更多的人把自己的财产用于公益事业。首先,要制订相应的法律。从法律的高度对我国的慈善事业进行定位。其次,企事业应增强参与慈善事业的社会责任感。推进企事业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发展社会慈善事业。企事业应把参与慈善活动作为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潜在市场,将慈善行为与企业发展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第三,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慈心为人、善举济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将传统的慈善文化在继承中发扬,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慈善事业的社会氛围。

[1]姚景源.收入分配:居民消费升级转型绕不开的话题[J].经济,2010(9)

[2]姚景源.促进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J].经济,2010(10)

[3]李稻葵,何梦杰,刘霖林.我国现阶段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下降分析[J].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10(4)

[4]邱风,等.我国城乡差距的新解读[J].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10(3)

猜你喜欢

居民收入比重差距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