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管理在警务工作中的应用
2011-08-15池冬冬
池冬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印象管理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试图影响他人对自己形成符合自己期望的某种印象的过程。有人认为,与人相处时诚实无欺至关重要,控制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似乎是一种虚伪和欺骗行为,甚至有操弄权术之嫌。其实,印象管理行为本身并无好坏,关键在于运用这种手段达到什么目的[1]。在警务活动中,民警恰当运用印象管理的基本方法,有助于梳理和润滑警民关系。
一、印象管理在警务工作中运用的必要性
警务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对警察抱有很高的期望,总是非常关注人民警察的举止并由此作出自己的评价,在心目中产生一定的形象。这种好的或不好的形象不仅对警务工作产生广泛而重要的影响,还影响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看法。警察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泛,与社会各界都要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不论是公安机关开展严打斗争,还是民警为群众提供服务,警察都应该时刻注意维护形象,意识到自己代表了整个公安机关的形象。
但是,近年来警察队伍中有损警察形象的事件不断发生,警察形象在现阶段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公安机关在改善警察形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警察的总体形象有了一定的转变。但警察的形象是通过警察个体形象集合而成的。在警务活动中,警察个体在展示形象时应提高自身内在能力,即提高自己的印象管理水平,运用恰当的印象管理策略去影响群众,让其对警察形成良好的印象。
二、印象管理的内涵及发展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Goffman(1959)[2]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自我表现的思想,进而提出“印象管理”的概念。Jones及其同事则把自我表现扩大到包含企图控制他人对自己的个人特征的印象方面。这种思想引起了心理学家对印象管理的兴趣,改变了印象管理属于社会学范畴的地位,印象管理的研究在社会学、心理学领域得到迅速发展。
Leary和Kowalski(1980)[3]提出了一个三要素模型。模型中的三要素是:印象监控、印象动机和印象建构。当个体有意识地想给别人留下某种印象时,不论是因为他们处于特定地环境中,还是因为他们是经常注意自我形象的那种人,此时,印象监控就出现了。如果人们把印象管理视为一种手段,认识到可以借此实现重要目标,或积极地改变别人对自己的认知,那么他们就更有积极性去运用印象管理。印象类型的选择和建构,取决于人们的自我概念、目前拥有的或渴望拥有的形象类型、对观众价值观的推测以及印象管理所处的环境(印象建构)。
印象管理的基本假设是,不论个体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都渴望被人积极看待,避免被人消极看待。民警也是社会人,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面对众多群众、同事及领导的关注,他们同样也希望在别人心中拥有一个良好的印象。民警在警务活动中利用印象管理,就可以留给群众良好的印象,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提高各项警务活动的效率。
三、影响警察进行印象管理的因素
在警务活动中,民警所选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一)性别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女性和男性常常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印象管理。为了成功地进行印象管理,女性相比男性来说在威慑策略或肯定性策略上得分更低,女性比男性对社会性刺激更加敏感[4]。一般而言,男性较倾向于采取自我推销策略以及威慑策略,较少采用恳求策略;在模范和强化策略的选择上,男女差别不大。因此,男女民警应该选用适用的策略,使自己的行为得到较大程度的回报。
(二)自我监控与印象管理
自我监控水平的不同会影响具体印象管理策略的使用效果。例如,高自我监控者使用施惠策略更可能被喜欢,而低自我监控者使用施惠策略更可能被认为是拍马屁者。由此可见,同样的印象管理策略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这主要依赖于个体的特定自我监控能力[5]。另外,自我监控水平不同的个体对社会线索的理解程度不同,因此他们对印象管理的理解也可能不同。因此,民警在了解自我监控水平的情况下进行印象管理效果会更好。
(三)归因方式与印象管理
相关研究[6]发现,尽管面对消极结果责备他人的归因策略会减少对个体自尊的威胁,但是在选择性面试或具有评估性的公众情境下,外部归因也可能传达出个体不能或不愿意为以前的错误承担责任的印象。相反,内部可控归因,如“我没有得到提升是因为面试时我准备不够充分”,则可能会传达出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因此可能会更有效地控制环境的印象。
(四)情景因素与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然而,印象管理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在不同情境下同一个体可能会使用不同的印象管理策略。
印象管理更多地出现于公开场合而非私人场合[7],与私人情境相比,在公众情境下个体更可能将自己作为一个社会客体,从而关心自己的表现如何以及他人会如何评价自己,因此个体在公开场合更可能进行印象管理。警务活动的公开性使得民警进行印象管理的机会很多,民警应借助这样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印象管理水平。
另外,年龄、社会性焦虑、自尊、控制点、自信、社会道德和人际关系等因素也是影响印象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民警在进行印象管理时应该采用适当的策略,来避免采取不当的印象管理策略而造成反效果。
四、印象管理在警务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行为主体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有意或无意地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方法称为印象管理策略。
Jones&Pittman(1982)[8]提出了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即行为主体使他人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这种印象管理常用于平常情景或有利情境中,可以带来他人对策略使用者的积极看待。民警在充分了解印象管理的基础之上,在平时的警务活动中因地制宜地运用一些印象管理策略,一定会在印象管理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群众服务工作
为全社会广大公众服务,是公安机关的一项基本职能。主动热情地为社会公众服务,是树立警察良好形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开展群众服务工作时,民警可以采取三种印象管理策略来树立良好形象。一是强化他人的优点。这种策略通常是特意去夸大他人正面的地方、而刻意忽视他人负面的地方。例如,民警向接触的群众表明,对他的新想法或意见有兴趣,即使实际上并不喜欢它。二是同意他人意见、判断与行为。这种策略是指行为主体表现出自己和目标观众有许多共同点,这种假设是基于人们都喜欢和与自己拥有相同价值观的人相处,此种行为范围从简单的意见一致到模仿都有可能。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体验群众的角色,了解群众在警民交往情境中对民警怎样行为有何期望,从而做出相应调整。三是施惠。略施小惠,而不怀抱任何希望回报的心理,也是一种非常成功的策略。提供帮助,特别是当别人并未要求我们帮忙时,会让人产生好感和一种“知恩图报”的责任。民警应该经常帮助群众做一些事情,如搀扶老年人过马路、抚助孤寡老人、帮助失学儿童等等。
(二)警务宣传工作
从加强警民关系建设的主观愿望出发,公安机关既要及时准确地把与公安机关工作有关的各种信息传达给群众,又要具有强烈的关系建设意识、形象工程建设意识,主动地、想方设法地创造正面新闻,以巩固和扩大公安机关的影响。
虽然公安机关有时候也采取了一定的方式来传达信息,但群众并不买账,主要原因就是没有选择合适的宣传方法。这时采用印象管理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主要的印象管理策略有:一是自我推销。自我推销策略就是行为主体向目标观众表现出他们的能力与成就,让目标观众认为他们是很有竞争力的。实行自我推销策略的个体,通常是希望他的目标观众能够感受到他的能力或者拥有的特质。例如民警在一些公开的警务活动中,就要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包括专业技能、精神面貌等,给群众营造一种自己有能力给他们提供安全的氛围的形象。二是模范。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看,模范通常是一种策略性的自我牺牲,即采用一种能起到带动作用的道德示范方式来影响和控制他人。在公安机关,民警可能几个月内一天都没有休息,或者每个周末都在加班,或者是身患疾病也不能让他们暂停自己的工作。这些行为需要让更多的群众知道。另外,民警也要在一些小事上、在一些群众容易关注的方面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如在接待群众时注意礼貌用语,不使用公车办理私事等。
(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警察执法活动好坏,打击违法犯罪是否及时有力,管理社会治安是否卓有成效,不仅是衡量警察工作水平高低的基本标准,更体现着整个公安机关的执法水平,影响着警察的整体形象。在印象管理中,威慑策略是行为主体想要传达给他的目标观众的一种很危险、有影响力的形象的一种印象管理策略。公安机关展开的严打、扫黄打非、打拐等各种专项行动,都是对犯罪分子以及犯罪行为的威慑。另外,公安机关把警力摆上路面,加强巡逻防控等,都是对违法分子的威慑。这样,群众给公安机关的形象定位就是打击犯罪分子、为广大人民群众撑腰,有利于提升群众的安全感,进而也有利于提升警察在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公安机关及其广大基层民警要面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无刻不在与社会各界的广大公众进行互动,公安机关只有有了良好的组织形象,才能为更好地开展警民关系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在警务活动中,警察应掌握基本的印象管理策略,因地制宜、灵活运用,这样有利于公安机关树立良好的形象。
总之,警察处于警民关系的主导地位,是影响警民关系的主动因素。人民警察应该掌握一定的印象管理策略,在与群众交往过程中给群众留下一个好的、恰当的印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民警自身的形象,使公安队伍的整体形象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得到提升,而且有利于和谐警民关系的建设。
[1][美]保罗·罗森菲尔德,等.组织中的印象管理[M].李愿,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Ertving G..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M].NewYork:Doubleday,1959.
[3]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4.
[4]Bolino M C,Tnrnley W H.Connternormaltive impression management,likebility,and performance ratings:the use intimidation in a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3,24(2).
[5]刘娟娟.印象管理及其相关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1).
[6]Silvester.Spoken attributions and candidate success in graduate recruitment interviews[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liology,1997,(1).
[7]王丽佩,李永鑫.印象管理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6).
[8]JonesE E,Pittman T S.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strategic self-presentation.In:Suls J.ed.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Hi11sd1e[M].New Jersey:Erlabaum,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