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效应与深圳体育休闲产业
2011-08-15张军
张军
大运效应与深圳体育休闲产业
张军
今年是深圳“大运之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于8月12日在深圳举办,这给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各行各业都想借力“大运效应”,体育休闲产业更应捷足先登,借力大运,蓬勃发展。
一、休闲和体育休闲产业
休闲变为产业是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产物,它发端于欧美,19世纪中叶初露端倪。到20世纪,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与休闲产业相关的行业逐渐产生,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发达国家休闲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它是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适时而生的。尽管它还是一个年轻的产业,但已经显示出强有力的生命力和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我国,由于国情的不同,经济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与西方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我国的休闲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美国休闲教育家托马斯·古德尔说过:“人人都会拥有空闲时间,但并非人人都能够拥有休闲。休闲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理想。空闲时间只是计算时间的一种方式,而休闲则涉及存在状态和人类生存环境。”因此体育休闲从精神状态的层面来阐述更能表现出它的价值。它是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上,抱着自我完善、自我充实的自觉态度,积极主动地追求和享受体育活动乐趣的一种现代行为方式,人们在余暇时间里利用各种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锻炼和娱乐,并把它作为一种现代的交往方式和交际手段。
未来学家预测,到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相继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以旅游度假、体育健身、文化娱乐、艺术欣赏、社区服务等为主的“休闲经济”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新技术和其他一些趋势将可以让人们生命中50%的时间用于休闲,休闲产业到那时将更为可观。
二、深圳体育休闲产业现状
利用举办大运会的契机,深圳体育休闲业正在迅速崛起,拉动城市消费需求,成为城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主要成绩
以申办和筹办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契机,体育事业、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为推动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进一步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也为“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批大型体育赛事成为城市品牌。F1世界摩托艇锦标赛深圳大奖赛、世界杯高尔夫球锦标赛、国际泳联跳水大奖赛、中国杯帆船赛等重大国际性赛事落户深圳,进一步提升了承担和组织高水平国际体育大赛的能力,满足了大众对高水平大型国际赛事的观赏需求,逐步成为深圳城市体育文化的品牌。
首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落户深圳。深圳市制定了《深圳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公共研发服务中心管理办法(试行)》,重点扶持依托若干具有较好基础的研究机构建设深圳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公共研发服务平台。2008年,深圳市批准依托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3家单位建设深圳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研发(检测)中心,并给予资金支持。目前,3家中心的机构组建工作已完成,相关研发(检测)服务工作进展顺利。
体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2009年,深圳市体育彩票总销量创历史新高,累计销售11.07亿元,占全省销量的20.89%。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服装、体育器材制造、体育用品销售企业达到650多家,体育健身娱乐企业853家,总投资达到96.4亿元,场地面积1642.7万平方米,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
体育设施逐步完善,整体水平相对较高。在体育设施经费投入方面,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体育设施的投入逐年增加,2009年达到1613万元。70个大运会比赛及训练场馆和配套设施建成,其中新建场馆达22个,改建场馆36个,临时搭建场馆6个,非竞赛训练场馆6个。社区活动所需场地、设施逐步得到满足。
市民体育意识普遍增强。广大市民逐步树立了正确的体育观、健康的生活观和科学的健身观,越来越多的深圳人从关心体育、支持体育到参与体育。目前市民参与体育的意识普遍增强,运动已经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深圳体育人口(市民每周参加三次或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为48%,高于全国37%的平均水平。
(二)休闲运动的亮点
中超足球俱乐部职业联赛10多年来,深圳一直有份,并取得过冠军,使深圳的足球产业得到一定的提升。易建联从深圳走向美国NBA赛场,产生了一定的广告效应。投资经营观澜湖高尔夫的骏豪集团,先后投入100亿港元,打造出一个硬、软件堪称一流的“观澜湖世界级体育休闲产业群”:除12个国际级球场以及216洞规模的世界第一大高尔夫球场之外,还拥有亚洲第一大网球中心、多家国际商务休闲酒店及会所、大型国际会议中心、亚洲最大的SPA中心、综合商业美食运动休闲设施、分别由世界第一男、女教练主持的两间高尔夫学院,以及中国最大规模的高尔夫物业地产项目。深圳以高尔夫为核心的高端休闲产业已领跑全国,并对增加就业、增加税收和拉动消费等发挥巨大作用。
(三)存在问题
体育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竞争力不强。体育产业结构单一,造成结构性矛盾,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的投入失衡,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造成的政企不分的弊端没有改变;体育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休闲健身、竞赛表演等本体产业比重较低;体育用品业的整体规模、集群效应以及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和嫁接有待提高;体育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比较低,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具有较大差距,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拉动效应还不明显。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距离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随着深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群众体育需求在消费、生活和精神多层面上呈大幅度增长。体育设施、人才、科技等资源供给仍显不足,体育资源的约束“瓶颈”尚未打破。体育锻炼科学指导的覆盖面不高,社区体育设施分布存在不平衡现象,各区、街道平衡发展和公共体育设施科学布点,提高利用率方面有待加强。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开发和利用不够。现有体育设施的分布不均衡,关内关外、新旧城区差异较大;部分现有体育设施开放程度较低,使用效率不高,与群众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不能满足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和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不断提高的要求,其经营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体育中介业发展较为滞后。体育中介组织不够活跃,没有积极扶持和促进体育产业组织和体育中介组织的发展。需要大力培育体育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民间机构,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体育事业。国际化、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比较缺乏,大型体育企业集团缺乏,竞争力不强;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和利用不够,相关产业的潜能没有充分发挥。
三、深圳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体育盛事已成为经济包容性增长最好的助推器。大运会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应借大运会东风,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产业,推出深圳休闲体育品牌,为深圳的休闲体育走向国际打下坚实基础,并促进休闲体育的产业化发展。
(一)借鉴先行城市体育赛事的经验,推动深圳体育休闲产业发展
从北京、上海、广州的经验来看,利用举办重大赛事的机遇,推动城市建设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科学发展的步伐,作用非常显著。深圳要充分学习借鉴北京等地的经验,办好201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这对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历史性机遇,要利用大运会扩大深圳的国际知名度,塑造城市新形象。还要充分发挥后大运经济的比较优势,全面促进深圳体育休闲产业化的发展。
(二)完善体育产业政策
完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对大众体育消费项目少征税、不征税,吸引民间资本对体育产业的投入,促进体育休闲产业发展。进一步开放各类体育市场,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鼓励社会、企业和国外资本在同等条件下积极参与深圳体育市场竞争。加大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力度,鼓励各类体育组织和大型体育赛事组织者依法开发无形资产。实行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有偿转让,体育赛事组织者依法享有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调整和完善体育市场的税费征收政策。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争取优惠的能源价格,对从事体育健身经营活动的场所,在用水、用电、用气方面给予优惠。
(三)体育休闲产业实现新发展
大力发展体育本体产业——体育健身服务产业,完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群众对体育运动的直接参与程度。使全市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由目前的1.05平方米,到2012年增加到1.8平方米,积极改革体育场馆的经营运作模式,探索成立体育产业集团公司,打造体育服务业的“龙头”企业,提升体育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将深圳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打造成为中国体育产业的航空母舰。大力推进体育和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建立与深圳经济相适应的体育市场体系,争取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体育产业占全市GDP的1%,就业人口占全市就业人口的5%,体育休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整合港、澳及珠三角各地体育资源
深圳要发挥“大运主场”优势,牵头与香港、澳门及珠三角各地组成体育联盟,集合各地体育资源和项目优势,建设中国南方体育赛事中心。充分利用大运场馆及配套体育设施,兴建体育文化主题公园。认真探讨大运场馆赛后经营模式、经营项目、发展战略,发挥场馆的综合利用价值。利用大运场馆及周边配套项目,联合国家及省市相关部门,举办各级各类大型庆典、节庆活动。依托大运中心,积极引进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建立体育文化产业街区,将其打造成为国际体育品牌设计研发及产品展示中心,体育器械及用品展销专业市场。
(五)探索发展深圳特色体育服务业
依托深圳“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积极发展以健身休闲、体育赛事、竞赛表演为主要内容的特色体育服务业,优先发展邮轮游艇等高端休闲经济产业,以此抢夺产业制高点。以体育用品研发、检测与展示为核心的高端体育用品业,推动大鹏下沙帆板、浪骑游艇等基地建设,完善排牙山、七娘山、马峦山等公园体育观光登山旅游基础设施和登山休闲运动设施。以体育新城的建设为契机,通过建设和完善区域内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体育场馆、文化中心和会展场馆及相关配套,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将深圳建设成为珠三角东岸最具现代气息、生态环境优美的文化体育中心。
(六)促进体育、文化、旅游的深层次融合
加强城市文体旅游整体形象的策划与包装,制作整体形象宣传手册和广告片,全方位、多形式开展深圳文体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利用大运提升人文环境,提高市民素质。以解决公共交通、环境提升、人文素养、服务质量等热点问题为着力点,广泛开展快乐健身日、环境提升日、文明秩序日、志愿服务日、英语学习日等主题体验活动,培育市民的家园意识和公民意识,在全市形成人人参与大运、服务大运、奉献大运的良好氛围。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确保竞技体育水平位于全省前列,部分优势项目国内领先。
(作者: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