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性爱与婚恋”研讨会综述
2011-08-15高山林
高山林
“构建和谐社会的性爱与婚恋”研讨会综述
高山林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政府近年来大力倡导的理念,幸福家庭是和谐社会的根基,健康的性爱与婚恋则是构成幸福家庭的基本要素。在深圳市社科联大力支持下,由深圳市性别文化研究中心、深圳市计生协会与深圳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共同举办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性爱与婚恋”研讨会于2011年5月13日在深圳市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基地举行。与会人员对当下深圳社会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呼吁社会各界关心青少年、关心来深务工者与市民性爱与婚恋的生活质量。
一、性爱与婚恋的新问题成为深圳社会的显性问题
近年来深圳社会出现不少新动态,青少年学生、新生代农民工、社区居民群体的性爱与婚恋问题成为一个显性社会问题。
(一)青少年学生群体:视性爱为时尚,猎奇式早恋增多,传统道德淡化。婚前性行为,不仅大学生不避讳,中学生亦毫不脸红,视之时尚。深圳市计生协会陶林会长指出,对中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男女学生恋爱选择“进行感情交流的”已占一半(男生为50.4%,女生为50.9%);“为追求时尚的”男生占15.3%,女生占18.6%;“为得到性满足”的男生占8%,女生占2.7%,男生高于女生近3倍。深圳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周红副教授分析:大学生的恋爱低龄化明显,恋爱时间短,爱情速配,同时,不文明的恋爱行为增多,有的不谈婚姻,交友仅为获得一份有时间段的校园感情,毕业就分手——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有的爱情功利化,只追求物质条件如金钱、学历、社会地位等,毕业时不必找工作,只要找到理想的老公就行。在调查大学生第一次性行为原因时发现:因双方相爱的占45%;因当时气氛不错的占22%;应对方要求的占12%。后两者均是情境产生的性行为,占3成以上。
(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性开放程度偏高,出轨现象屡见不鲜。对劳务工群体的性观念和性行为,陶林认为,该群体大多数青年愿在深圳完成婚恋过程,在调查问卷中,“未婚同居的”男性占83%、女性占69%;男性的性伴侣2.08个,女性1.38个。与此同时,处女(男)情结趋于淡化,“愿意与非处女(处男)处对象”的男性占44.9%、女性占31%;“不一定的”男性占36%、女性占41%;“不愿意与绝对不愿意的”男性占19.2%、女性占28.1%;在问及“首次性行为发生背景”中“两情相悦”的男性为66.6%、女性为58.9%;“恋人诱导(自己不情愿)”,男性为10.1%,女性为20.3%;而女性回答“熟人诱导(自己不情愿)”为8.7%、“陌生人强迫”为9.5%,说明有近4成女性曾发生“非情愿”的性行为,有近1成受到“强迫”的性侵害。
深圳市性别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钟晓山指出: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父辈的是,有文化,崇时尚;有梦想、求发展;择友随意,恋爱自由;不想回乡,渴求扎根城市。然而他们在深圳婚恋性爱问题却不少:一是远离家乡对象难觅,情感孤僻。由于行业性别比失衡,异性朋友难交;加班加点多,交友时间少;住集体宿舍,缺乏交友婚恋空间。这些不愿回乡,在时空上又难以婚恋交友的务工者,女工想找有户籍的,高不成低不就,男工又无处觅友,往往相互错过了选择机会,处于“性”饥渴或“性”麻木状态,不仅易出轨,也难觅幸福。二是依恋城市,但受物质条件限制又难以交友婚恋并安居乐业。由于不能与户籍居民同享基本公共服务,城市房价与物价飞涨,而学历及技能水平难迅速提高,不仅就业难,性爱与婚恋生活无从谈起,不少人转栖他乡,招工难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制约点。
(三)性爱与婚恋的不良心态影响其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心理咨询师、深圳市性别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侯晓菲指出:当前深圳人婚恋观念,处在思想最解放、行动最大胆的时期,传统的文化和习俗已难寻觅,一些不良心态直接影响社区年轻居民婚恋的幸福感和家庭生活的质量:一是“游戏”心理;二是“功利”心理;三是“冲动”心理;四是“放纵”心理;五是“叛逆”心理;六是“猜疑”心理;七是“控制”心理;八是“破坏”心理;十是“自卑”心理。
二、不容忽视的后果与隐患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在没有道德底线、没有规则的状态下进行的性爱与婚恋,留下不容忽视的后果与隐患。
(一)性饥渴与不孕不育问题异军突起。部分打工一族的男性长期处于性饥渴状态,一有机会便放纵,完事时又恐惧担心,落下“性功能障碍”。而女性“不孕不育”问题更严重。陶林认为,由于结婚时间明显延迟,婚前性行为却提前,一些年轻女性在性伴侣增多,又没有规范避孕方法,反复的人工流产,严重的生殖道感染,导致不孕不育症成为当下的突出问题。
(二)性科诊所应运而生。在劳务工集聚的关外,民间性科诊所破土而出,广告到处都是。这些诊所资质参差不齐。关注劳务工问题的深圳性别文化研究中心彭南林研究员谈到:调查深圳梅林关外从滢水山庄到万科四季花城的公共汽车的路牌广告发现,有关男科、女科的广告占整个路牌广告近50%,关外相关的流体广告也大大超过关内。她认为广告是城市的信息、名片与形象,现象背后的问题值得媒体与政府关注。两性关系中不负责性行为导致的人流中,有近70~80%的女性为此而付出健康甚至不孕的代价。深圳关外民间医疗机构主要面向劳务工群体,从现象上看,充斥关外的性科诊所的路牌广告、流体广告,折射出当下的社会现状,即劳务工群体在性生活层面临的困顿与窘境,情况堪忧。
(三)性无知与婚恋盲目危及家庭与社会。目前深圳的学生群体健康的性知识零碎、性行为盲从,性道德设防度低,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性知识匮乏,但性观念却盲目开放。彭南林认为,年轻人的恋情,大都是因差异性而激发,如个性、地位、相貌、金钱、学识、才能等,但婚姻更需要共同性,特别是信仰、习惯与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共同性。初婚者幻想“心有灵犀一点通”,不去沟通,以为对方能自动理解,以为一个“爱”字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对婚姻的期待远高于现实的存在,“闪婚”又“闪离”。婚姻当事人常因双方精神层面缺少共鸣与交集,不能包容与接受,有了孩子不好轻易分手,有了问题便相互指责与埋怨不休,缺乏积极反省与角色调适,婚姻生活谈不上质量,也十分危及孩子的健康成长。当婚姻出现危机,有的甚至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惩罚对方。
三、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及反思
(一)对青少年学生缺少性启蒙的教育。反思青少年的性爱教育,专家学者们指出,目前青少年获得的性爱知识主要来源于影视、网络、报刊等,零碎、庞杂、非系统,甚至掺夹不良信息。深圳信息技术学院的高丽敏博士认为:中国长期是一个礼教国家,礼教的传统是基于秩序缺乏科学性,尤其是性启蒙教育缺乏,一提到性,就认为是龌龊的,摆不上桌面的。无知与不负责任性行为不良后果多,性教育等到青春期再来为时已晚。
(二)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政府缺少政策引导,媒体关注度不够。彭南林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性爱与婚恋中的深层原因,与恋爱与婚育错乱失序及产业结构带来的人口结构失衡不无关系。性、婚姻、家庭的问题已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问题,当私人领域的问题公共化为社会问题时,政府需要反思,也需要有所作为,否则有可能成为城市管理的短板,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彭南林还认为,这个群体是城市的居民,也是城市的建设者与创造者,城市文明生活不应将他们排斥在外,他们性爱与婚恋生活基本需求的满足以及如何去满足,关乎这个群体在这个城市生存的基础与基本的生活质量。这个群体的性爱与婚恋状况的改善,需要媒体与社会的关注。
(三)性爱与婚恋的道德底线支撑乏力。南方都市报资深评论版编辑张凝教授指出,夫妻在一起共同生活,相爱的感情基础、能够彼此宽容的生活习惯、必要的素质与修养,均不可或缺,但相对一致的价值观作为婚姻基础的重要性容易被忽略。由于性爱与婚恋的道德价值底线支撑乏力,共识破裂、底线崩塌,沟通困难、家庭破裂比比皆是。他认为,西方社会用科学民主与宗教两个轮子走路,平衡社会问题。这一平衡机制在中国是缺失的——我们搬来了西方的一个轮子:生产方式以及经济组织方式,甚至包括其民主科学的思想体系,而西方另一个轮子的东西,我们既不想搬,事实上也不可能搬。
四、专家学者的建议
(一)关注青少年学生,实施“恋爱”和“人格”并行不悖的教育。针对青少年的性爱教育,高丽敏博士指出要早抓。从童幼性行为之早萌起家长就要正确引导而非一味回避。学校应将“性教育”列入“品格教育”之列,在学习“性知识”同时,也进行“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让“恋爱教育和人格教育并行不悖”。此外,应引进“宽泛的性教育和恋爱学习”,即“爱的教育”的思想,不仅要从小学习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之间的健康关系,也要培养处理异性之间关系的观念与能力。而父母之间亲密的、健康的两性关系,对孩子早期建立信任的“性依恋”有重要影响。
对大学生中的性爱教育,周红认为,既要加强性知识、爱的态度与能力教育,也要加强性伦理的教育,目的是学会爱,懂得性,获得合理、健康的情感。教育形式可多样化:如课程、讲座、心理咨询工作坊。
高丽敏认为,对青少年的理性婚姻教育非常必要。理性婚姻有几大要素:第一,要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第二,有类似的生活习惯和家庭背景;第三,身体和精神追求能相互吸引与需要;第四,对事物评判的价值理念大致接近;第五,在品性、性格,情感上认同或需要对方;第六,婚姻目的、理念等趋同(如是否生育及教育孩子等问题);第七,要有学习、创新和保持各自新鲜度和吸引力的能力,使共同生活能充满活力。教育中要让青少年知道,爱就是关怀、责任、尊重、了解。
(二)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性爱与婚恋,用人文关怀加强政策引导。会上,专家学者提议要开展“捍卫女性做母亲的权利”的公益性活动。陶林提出:生育能力是性教育的一个重要题目,当下性教育要关注不育症:鼓励男性要勇于负责、女性要捍卫自己做母亲的权利。彭南林指出,政府有关部门要关注并调研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性生活健康状况,制定政策并通过公益性广告、培训教育等活动对这个群体人员实行婚恋与生育指导,制定“为未来成为母亲”的行动计划。钟晓山认为:加强对该群体综合素质培训,如人际关系与交友;性爱与婚恋家庭;生命价值与安全避险知识;生理与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助其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目标与情操。同时,通过户藉制度改革解决优秀务工者安居乐业最需要的社会保障、住房改善、子女教育等问题,同享城市公共服务资源,过有体面尊严的生活;鼓励工青妇等社会组织开展各种公益性交友联谊活动,使之认识性爱与婚恋对人生影响的重要性,理性选择婚姻。鼓励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感,为员工创造利于身心健康的生存发展环境。
(三)关注社区居民婚姻生活的质量,重建性爱与婚恋的道德价值观。张凝认为,健康的性爱与婚恋生活,需要依据中国文化精神重建道德底线。即“在我们的心底重新找到‘仁’,以仁浸润礼,就是依据仁心重新规范礼,这个礼包括现在的各种法律、政治和社会的制度、道德规范。”彭南林认为,婚姻是生活方式的选择。一个人选择婚姻就意味着责任的担当,双方的生活模式随之会发生与前大不相同的变化。婚姻是考验相互耐力的一场比赛,在理论上期望持久,现实中很易产生放弃念头。对于已婚人士,彭南林认为,珍惜眼前拥有的是最聪明与最节省能量的做法。当婚姻出现裂缝时,首先需要的是修补与自我检讨:两个人的言语、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性是否相匹配?价值观是否相互认同?心态上到底有何不相容的?外界介入是否合适?在相互尚能商谈情况下要放下恩怨(尤其是有了孩子后,更需要理性地思考后果)寻找共识,一般不要让双方姻亲卷入,沟通——沟通——再沟通才是最佳秘方。家庭是个讲情而不是讲理的地方,只有用情,才能解决那些是是非非的家庭纠纷,只有学会接受,才能相安无事。
对于那些“爱情至上”的人,彭南林认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一观念。爱情是美好的,但与亲情相比,它是动态的。与友情相比,它是狭窄的,与生命相比,它是短暂的。爱情只有建立在深厚友情之上,随时日能转化为不可破的亲情,同时提升双方生命质量才能有益与牢固。将生命与爱情相比可发现:生命只有一次,爱情却可以有多次——只要你自信,它绝不是唯一;生命一去不可返,爱情往往可来来回回,在一个人情感上不能挂住安顿时,也许是另一份情感的开始。生命比爱情更为宝贵是它的脆弱,是需要你自己的珍惜,而爱情只要它是属于你的失去了还可以回来,而当你命脉都不在还何谈爱情的回返!那些死都不惜的人,过不去的其实是自己。为爱情而自杀的人是自私的,忘了父母的养育恩与手足亲情也是宝贵的。爱情的信用需要忠贞不渝,爱情的保鲜需要在欣赏中激发。人生得到这样的爱情是幸福的,但爱情破产也是新生的开始——人生的情感能量可以转换:一是负向转换:破坏生命,伤害彼此,二是朝正向转换,创造生命的奇迹与幸福向上的动力——幸福感是什么?它是一个人的正向能量(或情绪)减去负向能量(或情绪)所余的能量,是阳光照耀的心情。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性别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