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畸治疗过程中发生牙龈炎临床分析

2011-08-15殷文娣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26期
关键词:牙龈炎龈沟菌斑

殷文娣

在固定正畸治疗中,约有半数以上青少年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牙龈炎症,主要表现为牙龈的红肿、探诊出血,有些患者表现为牙龈的增生,严重影响了正畸治疗及牙周健康[1]。为了找出导致牙龈炎症的病因并能有效地加以预防,本文对140例固定矫治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导致牙龈炎症的主要病因是患者口腔卫生状况欠佳以及固定矫治器装置的不良刺激。所以,只有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并尽量避免矫治器装置对牙龈组织的刺激,才能有效避免牙龈炎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口腔正畸门诊接受固定正畸治疗中,2009年至2010年在本科行固定矫治患者随机选出140例正畸治疗患者,其中男81例,女59例,年龄9~34岁,平均年龄15.7岁。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无牙龈炎或系统性疾病史。

1.2 治疗方法 患者使用直丝弓矫正技术。进行一般口腔卫生宣教。每月复诊时进行牙周洁治1次;由专职护士负责,对患者及家属强化口腔卫生宣教,使用正畸牙刷,培养正确刷牙方法;使用复方氯已定含漱剂,每天睡前刷牙后含漱1次,每次10 ml,鼓漱1 min,含漱完毕30 min内不进食。

1.3 观察方法 选择指数牙11、23、26、31、43、46共6颗,选用牙周探针探测每个牙的4个位点,即近中唇(颊)、远中唇(颊)、口唇(颊)面正中及舌面中央。为避免检查的差异,所有检查均由同一人完成。

1.4 观察指标[2]记录每个患者在治疗前、矫治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GI:根据牙龈病变的程度分为0、1、2、3共4级;PI I:根据菌斑量分为0、1、2、3、4、5 共 6 级;SBI:用钝头牙周探针轻探入龈下1 mm处,根据龈沟出血情况分为0、1、2、3、4、5共6级。

2 结果

牙龈增生、质脆、牙龈出血、点彩消失、牙龈红肿。正畸治疗后1、2、3个月进行随访中我们发现,复诊者中牙龈炎发生率逐月增加,第1个月后牙龈炎发生率为6.04%,2个月后牙龈炎发生率为15.15%,3个月后牙龈炎发生率为22.14%。下切牙牙龈炎症较上切牙牙龈炎症多见。男性正畸患者较女性正畸患者易发生率高,儿童正畸患者较成年正畸患者发生率高。

3 讨论

口腔是一个多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一般情况下口腔内细菌保持一种动态平衡,若发生菌群失调可以引起口腔疾病而不利于口腔健康。菌斑是是引发牙周疾病必不可少的始功因子,牙龈炎症的发生与菌斑堆积有关,引起牙周疾病的最主要的病因,龈缘附近的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与牙周疾病的关系密切。牙龈肿胀、牙龈出血是早期牙龈炎症的表现,与菌斑的堆积密切相关[3]。正畸中牙龈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畸前。其原因主要是患者口腔卫生状况较差,尤其是男青少年及部分农村患者。另外固定正畸过程中由于口内的特殊矫治装置,必定会给刷牙带来困难,影响口腔的自洁作用,致使牙齿上的软垢明显增多。堆积在龈缘附近牙面上的菌斑是牙龈炎的始动因子,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牙龈红肿,出血,牙齿的适应性降低,龈沟液增多以及其他临床表现。其次,固定正畸患者口内的矫治装置放置不当,对相应组织的直接刺激亦会导致牙龈炎。如釉质粘合剂过多、结扎丝末端剌入龈乳头、带环边缘过长、链状牵引橡皮圈压迫牙龈等都有可能导致牙龈炎。

因此临床医生做好深入细致的口腔卫生保健宣传,临床操作一定要规范,及时去除多余的粘结剂,选择大小合适的带环,并注意边缘不要刺激牙龈,尽量减少链状圈对牙龈组织的压迫,结扎丝不要刺激龈乳头等。

[1]傅民魁.口腔正畸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4-305.

[2]龚昕,陈蔚,官耀,等.固定矫治患者菌斑指数、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的临床分析.上海口腔医学,2006,15(4):367-369.

[3]Agari E,Kabani S.Adverse effcet of mouth wash use.Oral Stlrg O-ral M 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1995,80:132-139.

猜你喜欢

牙龈炎龈沟菌斑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康复新液治疗口腔正畸慢性牙龈炎的临床疗效
探讨康复新液治疗口腔正畸患儿慢性牙龈炎的临床效果
正畸治疗过程中支抗种植体周围龈沟液中IL-1β,IL-6,IL-8的研究
一种新型含稳定亚锡-氟化钠牙膏的菌斑渗透率和脂多糖中和效率的临床评价
牙周炎牙齿正畸加力前后龈沟液中RANKL和OPG的变化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检测
康复新液治疗口腔正畸患儿慢性牙龈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中IL-2、IFN-γ、IL-4、IL-6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牙周洁治结合菌斑显示剂监控对正畸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