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透明细胞癌的超声造影表现与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
2011-08-15李乔张胜峰
李乔 张胜峰
肾透明细胞癌又称Grawitz瘤,是肾细胞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主要来源于肾小管上皮,发生在肾实质内。其早期症状常不典型,一旦出现腰痛、血尿、腹部肿块等症状时往往为中晚期,预后较差[1]。所以,对肾透明细胞癌的早期发现及明确其分化程度是治疗和提高其生存率的关键。本文就几篇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待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1 肾透明细胞癌二维声像图特点
徐丽伟等[2]及董晓秋等[3]分别对病理结果为肾透明细胞癌的42例患者和2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典型的肾透明细胞癌的声像图表现仍以低回声结节占67%(28/42例),包膜完整,血流略丰富者为著。
2 肾透明细胞癌超声造影特点
徐丽伟等[2]等研究结果表明以低分化癌为主的肾透明细胞癌病灶内造影剂快速灌注增强、早于或等于肾实质占74%(31/42例)。高分化肾透明细胞癌病灶内造影剂增强晚于肾实质占26%(11/42)。董晓秋等[3]研究结果表明以低分化癌为主的肾透明细胞癌病灶内造影剂快速灌注增强、早于或等于肾实质占75%(18/24例)。高分化肾透明细胞癌病灶内造影剂增强晚于肾实质占25%(6/24例)。
“快进快出”造影模式产生可能是由于肿瘤分化程度较低,内血管成分含量多,间质成分少,肿瘤组织包膜不完整或形成假包膜,动-静脉瘘等因素存在使得病灶内造影剂灌注和消退时间加快;“快进慢出”造影模式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早期肿瘤血管成分较多[4],血管及血管弹力层纤维丰富,分化程度较低,生长较快,肿瘤实质内的血管生长很难满足于肿瘤快速生长发育而逐渐形成的液化坏死区域,使造影剂不均匀充盈,坏死灶周边实质内生成较多的移位供养动脉,使造影剂灌注速度较快而流出速度减慢;“同进同出”造影模式的产生可能是由于肿瘤内组织尚未形成自己的供养血管,无自身供养血管网络。因此,血流灌注特点同周边的正常肾实质;“慢进慢出”造影模式产生可能是由于肿瘤内间质成分较多,血管成分较少,管壁缺乏弹力层所致。
3 分析
以上研究发现肾透明细胞瘤以低回声结节,包膜完整,血流略丰富者为著,但无特异性,部分肿瘤有出血坏死、囊性变或血供较少者与良性病变无法鉴别。超声造影对病灶内血供更加敏感,明显提高了肾脏肿瘤血管检出率同时提高肾肿瘤的诊断率。其造影增强方式呈“快进快出”“快进慢出”“同进同出”“慢进慢出”四种模式,且无一种呈现明显优势,但也有学者[5]研究结果中“快进慢出”模式 占明显优势,因此我们不能从造影增强模式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超声造影能够提供不同肾细胞癌微血管灌注特征,为肾细胞癌的分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5-6]。由此在二维超声声像基础上观察造影声像表现而高度怀疑肾恶性肿瘤者可以根据其造影增强模式初步判定病理分化程度,对于临床治疗的选择具有实用价值。
4 展望
随着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和造影剂的不断更新,我相信超声造影在肾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的地位会越来越高,并能确定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将靶向药物与造影剂结合,可以用超声造影作更精细的检查甚至起到治疗作用。
[1] 吴恩惠,李松年.中华影像医学泌尿生殖卷.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9-82.
[2] 徐丽伟,陈敬一,史笑荣.肾透明细胞癌诊断中超声造影的应用价值.哈尔滨医药,2010,30(2):35-36.
[3] 董晓秋,徐丽伟,沈毅,徐春媚,毕伟,王晓民.肾透明细胞癌超声造影模式与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中华超声医学杂志,2008,24(4):342-345.
[4] Nilsson A.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of the kidneys.Eur Radiol,2004,14 Suppl 8L:104-109.
[5] 顾继英,杜联芳,李凡,张学梅,伍瑛.超声造影对肾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9,11(2):91-94.
[6] 宁华,杨斌,沈德娟,孟庆欣,刘萍.超声造影对肾肿瘤的诊断价值.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21(9):95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