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与现状

2011-08-15Ling蔺娜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17期
关键词:沙星喹诺酮氧氟沙星

Ling 蔺娜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发展已有40余年。之前发展较慢,直到1980年以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问世使喹诺酮类药物的应用随之迅速发展,在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已发展到第四代产品,在治愈疾病上更有效,临床上有更好的应用价值。本文对喹诺酮类药物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1 喹诺酮类药物的特点及发展

1.1. 喹诺酮类药物的特点 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主要对抗革兰阴性菌,对革兰阳性菌也有相当作用。在体内的分布较广,可进入大多数药物不能进入的骨、关节、前列腺组织等,与其他多种抗菌药物间很少有交叉耐药性,有利于联合用药。

1.2.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 目前临床应用的喹诺酮类药物主要分为四代。第一代包括萘啶酸、吡咯酸等,其抗菌谱窄,效果不佳,已被淘汰。第二代包括吡哌酸、新恶酸、甲氧恶喹酸等,其抗菌谱有所扩大,但副作用大,仅吡哌酸仍应用于临床。第三代包括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加替沙星、那氟沙星等,可对抗耐药性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对革兰阴性菌疗效更佳,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第四代包括莫西沙星、克林沙星、吉米沙星等,结构中的8-甲氧氟喹诺酮有助于加强抗厌氧菌活性,C-7位上的氮双环结构则加强抗革兰阳性菌活性,使其副作用更小。

Tsai-Ling Lauderdale等[1]通过对一种新型的非氟喹诺酮类药物-奈诺沙星和其他喹诺酮类药物的比较发现,奈诺沙星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淋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的体外活性要好于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奈诺沙星对这些病原体的体外活性也相当于或高于莫西沙星。因此,有必要对奈诺沙星的药理作用和细菌耐药性等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2 喹诺酮类药物的应用现状分析

2.1. 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该类药物主要用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骨骼系统感染、皮肤与软组织感染等。其中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治疗已广泛应用,是临床疗效最好的抗生素之一。

那氟沙星作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对各种痤疮等皮肤感染致病菌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活性,经过临床应用,其疗效确切、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2]。第四代代表药莫西沙星的组织分布更迅速,杀菌活性更强,导致细菌被高效、快速清除。多年来已证明在临床应用上是有效的,对于呼吸系统感染的治疗尤其明显。

最新报道发现了一种新型小分子药物,是喹诺酮类衍生物,其抑制病毒生命周期的关键酶-NS5B聚合酶,可用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3]。

2.2. 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皮肤黏膜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代谢与营养系统损害、视觉异常、味觉异常、关节痛、四肢麻木、药物热等。

最常见的皮肤黏膜的损害也称为光敏反应,这种光变态反应主要是由T细胞介导完成的,是含有8位卤基的喹诺酮类,比如洛美沙星、克林沙星和莫西沙星等,这些药物中溶酶体酸性环境的改变可引起脱卤素和荧光反应[4]。为了防止喹诺酮类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M Venturini Díaz等[5]认为可以通过积极的皮肤试验进行有效的预测,对于选择是口服或静脉给药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2.3 注意事项

2.3.1 单独用药 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有癫痫病史者慎用;避免和含钙、镁等金属离子的药物同时使用;由于可影响软骨发育,孕妇、未成年儿童也应慎用。本类药物可能引起皮肤光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注和护理。另外,目前医疗用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建议可先尝试口服给药,间接入血,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另外,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DKs Law等[6]对喹诺酮类耐药的决定基因区gyrA和parC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发现类似流感嗜血杆菌,喹诺酮类对H抗副流感菌耐药是与gyrA和ParC区域基因突变有关。实验结果表明,加替沙星治疗伤寒耐药性可达80.8%,其他类可达92% ~100%,这些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的水平普遍升高[7]。Orhiosefe Omigie等[8]对尿路感染病原体进行了四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其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正在不断的提高。在尼日利亚这项研究使得医生意识到一些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正在产生抗性,经验性治疗前进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是十分重要的。

2.3.2 联合用药 David Olive等[9]对1996~2009年间ICU病房中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进行了用药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左氧氟沙星与β-内酰胺类合用的病死率要低于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与β-内酰胺类合用的病死率,同为喹诺酮类药物,联合应用时产生的疗效不尽相同。

3 观点阐述

真正需要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我们应该考虑给予某一类药物中活性最强的药物作为最有效的方式,并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这不仅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预防耐药的出现,实现药品最大的应用价值。

[1] Tsai-Ling Lauderdale,Yih-Ru Shiau,Jui-Fen Lai,et al.Comparative In Vitro Activities of Nemonoxacin(TG-873870),a Novel Nonfluorinated Quinolone,and Other Quinolones against Clinical Isolates.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2010,54(3):1338.

[2] 冯连顺,刘明亮,郭慧元.氟喹诺酮类抗菌药那氟沙星.国外药学抗生素,2009,30(2):68.

[3] Kumar DV,Rai R,Brameld KA,et al.Quinolones as HCV NS5B polymerase inhibitors.Bioorg Med Chem Lett,2011,21(1):82.

[4] Edmond B.Koker1,Piotr J.Bilski,Ann G.Motten,et al.Realtime Visualization of Photochemically Induced Fluorescence of 8-Halogenated Quinolones:Lomefloxacin,Clinafloxacin and Bay3118 in Live Human HaCaT Keratinocytes.Photochem Photobiol,2010,86(4):792.

[5] M Venturini Díaz,T Lobera Labairu,MD del Pozo Gil,et al.In Vivo Diagnostic Tests in Adverse Reactions to Quinolones.J Investig Allergol Clin Immunol,2007,17(6):393.

[6] Dennis KS,Michelle Shuel,Sadjia Bekal,et al.Genetic detection of quinolone resistance in 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Mutations in the quinolone resistance-determining regions of gyrA and parC.Can J Infect dis Med Microbiol,2010,21(1):20.

[7] Malini R.Capoor,Deepti Rawat,Deepthi Nair,et al.In vitro activity of azithromycin,newer quinolones and cephalosporins in ciprofloxacin-resistant Salmonella causing enteric fever.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2007,56:1490.

[8] Orhiosefe Omigie,Lawrence Okoror,Patience Umolu,et al.Increasing resistance to quinolones:A four-year prospective study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pathoge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eral Medicine,2009:2 171.

[9] David Olive,Hugues Georges,Patrick Devos,et al.Severe pneumococcal pneumonia:impact of new quinolones on prognosis.BMC Infectious Diseases,2011,11(16):1471.

猜你喜欢

沙星喹诺酮氧氟沙星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恩诺沙星的特性及其在猪病防治上的应用
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非那沙星混悬滴耳液
无氟喹诺酮:奈诺沙星
恩诺沙星注射液刺激性试验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左氧氟沙星致癫痫持续状态1例
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左氧氟沙星及莫西沙星引起神经毒性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