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红霉素合成工艺研究

2011-10-26马昌东徐鸿李新柱谢四清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17期
关键词:罗红霉素侧链甲醚

马昌东 徐鸿 李新柱 谢四清

罗红霉素合成工艺研究

马昌东 徐鸿 李新柱 谢四清

硫氰酸红霉素与盐酸羟胺反应生成红霉素A-9-肟,红霉素肟与甲氧基乙氧基氯甲醚反应生成罗红霉素。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罗红霉素质量的影响,得到优化的反应条件为:甲醇钠及甲氧基乙氧基氯甲醚的滴加时限为10 min、30 min,滴加甲醇钠的温度应在-5℃,滴加甲氧基乙氧基氯甲醚的温度应控制在≤-10℃,该条件反应时罗红霉素的收率为105%以上。

红霉素肟;罗红霉素;滴加温度;工艺研究

1 前言

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为9-0-甲氧乙氧甲氧肟红霉素,是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十四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它属于光谱抗生素,对敏感的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有效,对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所致的感染等也有较好疗效[1-3],而且罗红霉素对胃酸稳定,吸收率高、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目前已经在世界广泛应用,现有罗红霉素的合成工艺研究,对罗红霉素的合成副产物研究很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药品标准对罗红霉素杂质的限度要求愈加严格,因此质量因素决定着能否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笔者着重研究了罗红霉素合成工艺条件及投料比对质量的影响。

2 实验

2.1 仪器和试剂 仪器:红外光谱检测仪(天津)、高线液相色谱仪(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酸度计。

材料:三乙胺、盐酸羟胺、硫氰酸红霉素(含量≥82%)、甲醇钠、甲氧基乙氧基氯甲醚、氢氧化钠、甲醇、DMF(N,N-二甲基甲酰胺)、冰醋酸(均为工业品)。

2.2 方法

2.2.1 红霉素肟的合成 在500 ml四口烧瓶中,投入甲醇90 g,三乙胺42.5 g,硫氰酸红霉素100 g,搅拌至溶解,加入盐酸羟胺43 g,升温至35℃反应30 h,然后升温至45℃反应30 h,降温至20℃以下,滴加水180 g,抽滤得肟盐。将肟盐投入1000 ml四口烧瓶中,加甲醇150 g,搅拌加入20%氢氧化钠至完全溶解,测pH10.5~11.0;滴加水320 g,搅拌结晶1 h,温度18~24℃,抽滤,烘干,得红霉素肟77 g,含量96.1%。

2.2.2 罗红霉素合成 取50 g红霉素肟溶解于120 gDMF中,搅拌降温至-5℃,缓慢滴加甲醇钠14.8 g,搅拌10 min,继续降温至-10℃于30 min缓慢滴加甲氧基乙氧基氯甲醚10 g,保温反应20 min,加入冰醋酸5 g。减压回收DMF(回收率≥90%),加入甲醇110 g加热至60℃搅拌至溶解,抽滤,于35℃滴加20%氢氧化钠溶液至pH10.5~11.5,缓慢滴加水130 g,降温至25℃以下结晶1 h,抽滤,烘干,得罗红霉素52.5 g,含量96.5%,收率105%。

2.3 检验 罗红霉素检测方法为液相色谱仪检测,采用2010版中国药典规定的检验条件,条件如下:

色谱柱:迪马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孔径为10 nm,碳填充率为19%。

流动相A:0.067 mol/L磷酸二氢铵溶液(用三乙胺调节pH值至6.5)-乙腈(65∶35);

流动相B:v(水)∶v(乙腈)=30∶70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罗红霉素合成工艺条件如下:甲醇钠、侧链滴加时间为10 min、20 min,甲醇钠、侧链滴加温度分别为-5℃、-10℃为好,总收率可达105%以上。

[1] 覃宁.罗红霉素工艺研究.广东药学,2003,13(6):23-24.

[2] 魏玮,陈向东.罗红霉素对临床感染常见致病菌的PK/PD研究.药学进展,2010,34(1):36-39.

[3] 闫峰,马忠青.罗红霉素合成工艺改进.河北化工,2006,29(6): 28-29.

[4] 胡国强.罗红霉素合成工艺改进.中国抗生素杂志,29(10): 588-589.

[5] 陈小红.罗红霉素合成工艺改进.科技咨询导报,2007,4 (09):89.

476000 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

3.1 反应时间对罗红霉素合成的影响 按照上述实验方法分别考查反应时间对罗红霉素合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甲醇钠和侧链的滴加时间分别是10 min、30 min时反应结果最好,甲醇钠滴加过快会导致反应不完全,杂质含量变大;侧链滴加过快也会造成杂质含量变大。

含量按液相图谱峰面积计算。

3.2 反应温度对罗红霉素合成的影响

按照上述条件考察反应对罗红霉素合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见表2.

表1

序号 甲醇钠滴加时限 侧链滴加时限 杂质含量% 主含量% 收率% 1 2 5 4.72 95.01 99.5 2 5 10 4.3 95.5 102 3 10 20 3.8 96.8 105 4 15 30 4.02 95.4 102.4 5 15 45 4.12 95.2 100 6 15 60 4.36 95.02 99

表2

由表可知,滴加甲醇钠时反应温度-5℃较好,滴加侧链时反应温度-10℃为佳。

序号 甲醇钠滴加温度 侧链滴加温度 杂质含量% 主含量% 收率% 1 5 0 4.72 95.01 99.5 2 0 -5 4.3 95.5 102 3 -5 -10 3.8 96.8 105 4 -5 -15 4.02 95.4 102.4 5 -5 -20 4.12 95.2 100 6 -5 -25 4.36 95.02 99

猜你喜欢

罗红霉素侧链甲醚
酞菁锌的侧链修饰及光动力活性研究
HPLC法同时测定罗红霉素氨溴索胶囊中罗红霉素和盐酸氨溴索的含量
含聚醚侧链梳型聚羧酸盐分散剂的合成及其应用
黄芩素-7-甲醚对高原缺氧小鼠脑组织保护作用研究
临床上罗红霉素所致的不良反应探究
更 正
HPLC法测定新型兽用蒿甲醚注射液中蒿甲醚含量
梳型接枝PVC的性能研究
分析比较国产与进口罗红霉素治疗呼吸道感染的经济效果
紫杉醇C13侧链的硒代合成及其结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