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中西饮食文化

2011-08-15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苏卫涛

中国商论 2011年26期
关键词:西方人饮食差异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苏卫涛

提起饮食文化,人们往往就想到 “吃”。诚然,饮食文化包含着“吃”,可 “吃”并不能代表饮食文化的整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常常是这个国家、这个地区文化的浓缩。中国与西方国家对饮食的观点和态度大相径庭,在饮食性质、饮食内容、饮食方式及用餐礼仪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

1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1.1 饮食观念上的差异

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古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又有言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中国,不单是民生问题,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最常见的就是中国人见面相互问候的那句 “吃了吗?”。“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吃的形式背后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吃也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功能,也是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有许多学者将中国的饮食文化称为“泛食主义”,这种“泛食主义”的文化倾向在汉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反应。易中天先生在《闲话中国人》中有过描述:“把人称为‘口’,职业称为‘饭碗’等。又比如,思索叫‘咀嚼’,体验叫 ‘品位’,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1]。

而在西方国家,饮食仅仅是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可以称其为“实用主义”。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吃’只是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吃只要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就交际手段而言,宴请的目的是向提供服务者表示感谢;对刚刚达成的一笔交易表示庆祝;为了赢得客户或新客户的信任[2]。“吃”虽然重要,但是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在西方国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交流、交际的层面上,并不像在中国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意义。

1.2 饮食性质上的差异

饮食观念的不同,使中国饮食倾向于感性、艺术。中国饮食习俗中偏重对味的追求,不注重食物的营养,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先满足感官享受,从而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在中国,人们把烹调看作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追求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每一道菜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变化,以适应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比如同一道菜,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则色和味均应清淡些;对于不同地区的人来说,口味不同做菜的调味也会不同,所以中国饮食随意性大。

西方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他们的烹饪相应的变化较少。同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皆为同一味道,毫无变化。西方饮食习俗只是原始饮食实用性的延伸,虽然也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但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西方人在饮食上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与功利的目的,所以西方饮食比较规范化。

1.3 饮食内容上的差异

饮食内容就是吃什么的问题。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主食为五谷,辅之以蔬菜和少量肉食,植物类食品占主导地位[3]。这一饮食习惯与中国农业生活相联系,又深受佛家文化的影响。佛教认为,动物是“生灵”,不可杀生,更不能食用。佛家提倡的 “戒杀放生”等思想,与儒家的“仁心仁闻”观点相契合。而西方人多食用奶制品和肉类,在饮食结构上,以动物类食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鱼等,这是与西方的游牧、航海民族文化相联系的。

另外,中西方在饮食内容上的差异还表现在西方人喜食冷食、凉菜,如冷菜拼盘、色拉、冷饮等,餐桌上冷菜居多。而中国人喜热食,除正菜前的几样小碟是冷菜外,主菜大都是热的。在中国人看来,热菜凉了,就少了许多味,趁热吃才能吃出菜的味来,俗话说:“一热三鲜”就是这个意思。

1.4 餐具及饮食方式上的差异

在餐具方面,中国人主要使用的是筷子,吃饭用碗盛;西方人则是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边切边吃,喝汤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中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刀叉带来分餐制,在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西方分餐制中最典型的一种形式就是自助餐。这种用餐方式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感情与信息的交流,食物只是一种手段和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由此也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中国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席间,人们相互敬酒、劝菜,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的气氛。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中国人常通过这种用餐方式来表达各种 “礼”,来反映长幼、尊卑、亲疏、贵贱等关系。

1.5 用餐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讲排场,气氛热闹。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美味佳肴,这样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以及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 “闹”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 “一团和气”,人们交往希望亲密无间,不分彼此。

西方餐桌上静。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西方人与人交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喜欢独立。

2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

中西方气候不同,环境不同,当地所生长的动、植物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不同。另外,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形成了中西方迥异的哲学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家庭观,文化差异逐渐形成饮食文化的差异,决定了饮食观念的不同。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西方的饮食观念是个性突出。

2.1 客观因素

2.1.1 经济制度不同

中国的古代文明,集中在两河沿岸,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合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人们依靠一块土地就可以活一辈子,比较安分保守,文化比较内向。中国的“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的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2.1.2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文化的差异最初都是来自于对自然世界认识的差异,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发展的最初方向。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2.2 主观因素

2.2.1 哲学观不同

中华文化的特征为“合”,即 “天人合一”,它是中华文化的根。“天”就是自然。首先,“人”与“天”并提而论,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即人类最终从自然中独立出来,创造了相对于自然而存在的人类社会。其次,将“人”与“天”归结为“合一”,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人类是一种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是客观自然的组成部分,所以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西方文化的特征为“分”,是指哲学上的二分法,即西方人将整个世界划分为“物质”(存在)与“意识”(思维)两大范畴。西方人将人体从“人”的概念中抽去,“人”便只剩下了“意识”;而“自然”的概念加上人体,就变成了“物质”。显然,这种二分法只存在“分”,而不存在“合”。强调人与自然分裂、对立,认为人必须依靠知识全面征服自然,这种自然取向促成了西方民族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挑战意识,从而塑造了人们讲求效率、勇于竞争、不怕冒险等外向的行为方式。

2.2.2 思维模式不同

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直觉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主要思维方式。直觉就是通过感官器官感悟客体,或通过下意识和潜意识直接把握事物。中国人认识世界基本是靠体知而不是认知,这也是中国人相信“眼见为实”、“摸着石头过河”的原因。在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上,中国强调整体功能,认为只有不同的东西综合起来才能形成美,于是生活中以和为贵,烹饪上以和为美。

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精确化就是形式。在西方人看来,个性和个体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是形成美的重要因素,崇尚个性突出,于是生活中以特为贵,烹饪上以独为美。

2.2.3 道德观不同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做事理智、富于竞争,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而中国重人伦、看重人情、偏重于中庸,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2.2.4 家庭观不同

由于文化传统不同,中西方家庭的组成及观念就不同。在西方核心家庭(指仅有夫妻二人及其子女的家庭)占主导地位,大家庭(一个家庭中有两代以上)数量很少。儿女成年后不论成家与否,一般都离开父母,单独居住。家庭成员个性独立,注重人格尊严,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

中国家庭中内外有别,长幼有序,有严格的辈分等级。家庭成员都要听从于家长。个人自幼听命于父兄,长大后服从于官长或君王。家庭成员互相关心、互相依存、休戚与共、患难相扶。为了家庭或家族利益,有义务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献出宝贵生命。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是为自己享受,但更主要是光宗耀祖,给家庭、家族荣誉增光。

总之,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都是一种饮食文化,是文化就会有传播和交流,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了中西方迥异的饮食文化,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讲究合理搭配、营养均衡已成为当今中西方科学饮食的共识。只有交流,才可能增进了解,促进发展。

[1]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余世谦.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猜你喜欢

西方人饮食差异
相似与差异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找句子差异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何为清淡饮食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