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阅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2011-08-15

中学语文 2011年10期
关键词:模糊性客观性主观性

徐 琳

法国文论家罗兰·巴特宣称:“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他认为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有绝对的权利。这“绝对的权利”就是小说阅读的主观性,即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小说阅读的主观性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作者写作时模糊性处理,二是读者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世界。

一、写作的模糊性

现当代小说家往往在叙述上遮蔽自己的意图,同时对小说的相关环节进行模糊处理,这样就让小说本身存在着多种理解的可能性。如卡夫卡的《骑桶者》中老板娘有没有看到骑着桶去措煤的“我”呢?作者就是一种模糊处理,似乎没有看到,又似乎视而不见,这样小说的主题就存在两种理解。

阅读小说时必须要注意到作者的这种模糊性处理是有意而为之的。如《骑桶者》里的老板娘如果看到了“我”仍不给煤,那么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的自私冷酷显而易见;如果没有看到“我”,那么老板娘拿围裙扇“我”的动作就是无心的。无论确定是哪一种,小说的主题都比较浅显单一。但是有了这种“模糊性”处理,那么“我”的孤弱无助,“我”的辛酸无奈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之难就能给人更深的触动,小说的思想内容无疑丰厚不少。

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作者对小说情节的模糊性处理是直接指向小说的主题的,情节本身的多种可能性也就决定了小说主题理解的多样性。

二、阅读的主观性

作者写作是一种创造,而读者阅读是在作者创造基础上的再创造。和作者写作一样,读者阅读时也会因着自己的生活经历而打上情感的烙印。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淫,经学家看到易,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多元的解读在于多个角度,而这多个角度还是由读者的身份、经历和情感决定的。因此阅读对象的千差万别就注定小说阅读的多样性。

阅读必须有自己的创造,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是成功的。如果只是简单地人云亦云,学生获得的很可能只是故事情节的外壳,根本无从进入文本内核咀嚼思想的汁液。

这种创造可以是学生由此及彼的联想,用其他的文本来诠释该文本的思想内涵。如一个学生阅读斯特林堡的 《半张纸》,马上吟诵出普希金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用诗歌的内涵来诠释小说的主题;再如对于小说《山羊兹拉特》中的情感,可以联系《桥边的老人》中老人对动物的眷恋与担忧和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中人们在扫荡的日子里仍带着家禽的场面来理解,这样就不会只把主题简单地理解为爱护动物,而是能够较深入地认识到动物与人之间超出利益的胜似亲人的关系。

这种创造还可以联系现实生活让小说的象征意义具体化。如博尔赫斯的《沙之书》,“沙之书”在小说中象征着“无限之物”,可这种“无限之物”终归有些抽象,这时就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实事来理解:如不计其数的金钱,像华尔街的麦道夫,本已是金融巨头,可是对更多金钱的欲望,让他陷入金融诈骗当中,最后害人害己;如一手遮天的权利,像袁世凯本已是大总统可仍想做皇帝,最后自毁前程;如无止境的欲望,像拿破仑、希特勒已为一国元首,可仍想统治整个欧洲甚至世界,最终都成为历史的罪人,等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还能从文本回归现实,认识生活。

唯有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小说本身的精彩,文本之外的精彩才有可能被学生真正捕捉到,成为滋养他们心灵的一湾清泉。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无论这“绝对权利”有多大,都不能超出小说阅读的客观性,而这客观性就是小说文本本身。

正如再浩瀚的海洋仍有边际一样,再丰富的文本对它的主题思想的理解也是有范围限制的。如果越过这条界限,那就不是阅读的多样性,而是理解的错误。如一学生阅读《丹柯》时,由“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些别的种族,把他们赶到林子的深处去了”认为小说是想告诉人们面对敌人的侵略不能退缩,甚至有学生认为是不要轻意去侵略别人。这些显然都曲解了文本的思想。所以,小说阅读的多样性一定要遵从文本的客观性。

小说阅读的客观性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思想

要准确理解小说的主题最好尽可能了解作者创作的动机和真正意图。只有真正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阅读时才能在此基础上“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而不是瞎碰乱撞。比如人们在阅读鲁迅的《药》时一般都会结合他《呐喊·自序》中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等相关文字来理解,认为这是一篇要“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注意”的小说。

二、着眼故事的主线和主要人物

一般说来,成功的小说都是形象大于思维的。小说的主题往往被作者盛放在精心设计的故事中,由故事中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言行思想揭示出来。如《丹柯》中的主要人物是丹柯,故事主线是丹柯牺牲自己带领大家走出困境。围绕这些来解读,对于正确理解小说的主题是极有帮助的:歌颂丹柯一心为公的品格,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神。当然,如果情节中次要人物处在主要人物的对立面,也可以从次要人物着手,从反面来理解小说主题。仍以《丹柯》为例,族人的身上就体现出了怯懦、自私、冷酷的特点,我们也可以说小说是要批判这些劣根性的。

三、注重小说的模糊性情节

和小说阅读的主观性一样,小说阅读的客观性也必须注重模糊性情节。前文已说过作者对小说情节的模糊性处理是直接指向小说的主题的,因此只有认真琢磨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本意。如《礼拜二午睡时刻》中对儿子是不是小偷这一情节的处理作者显然是有意模糊的。因为作者无意于拷问道德,而是要提倡和歌颂超越道德之上的悲悯情怀,而这正是这篇小说主旨的指向。

四、不可忽视小说的写作技巧

如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作为一篇意识流小说就应从 “我”意识流动的特点来把握它的主题。“我”的意识里不断涌现的事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僵化的枯燥的,另一类则是鲜活富有生机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反对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生活,欣赏生机勃勃、五彩斑斓的生活。

总之,成功解读一篇小说,既要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让阅读成为带有个人情感体验的独特创造,也要注重作品本身的客观存在性,严谨思考,深入探究,切不可曲解伤害文意。

猜你喜欢

模糊性客观性主观性
模糊性程度和模糊性厌恶对中国股市的影响研究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