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在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价值体现
2011-08-15佘志娟
□佘志娟
(邯郸日报社,河北 邯郸 056002)
党报在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价值体现
□佘志娟
(邯郸日报社,河北 邯郸 056002)
社会新闻是涉及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包括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尤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新闻为主。它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讲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
面对激烈的竞争,党报要想持续性地吸引读者,就必须在做强、做优时政新闻的同时,加大社会新闻的报道力度,让党报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笔者认为,党报同都市类报纸、晚报不同,在报道社会新闻时,不一定非要在“第—时间抢发”,而要在社会新闻的延展性、深度上做文章,拓宽社会新闻的报道层面,突出自己的特色;要在“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上下功夫,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就事说事、就现象说现象,要善于挖掘新闻事件出现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赋予社会新闻应有的厚度。在具体工作中,作为地市级党报在报道社会新闻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增强其服务性
党报是党和政府的耳目,要帮助党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了解社会动态,研究社会问题,从而为制定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计划作参考。因此,党报对社会情况的报道必须是全面的,不能局限于社会偶发事件的报道,更不能局限于负面事件的报道,要拓宽报道视野,用广角镜观察社会,反映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向人们提供现实生活的完整图景。我们强调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并不是要有闻必录,不加选择。对于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的党报来说,在宣传上要始终保持稳重、严谨的特点,社会新闻报道也不例外,它同样要把党的政治观点、方针政策准确生动地体现和贯注到报道之中,让人“入眼”、“入脑”,真正地达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社会新闻报道的首要职责,是帮助人们观察社会、分析社会、把握社会。
就一条具体的社会新闻而言,它也许确实不如一些政治新闻那样,具有十分明确的舆论引导功能,但是,社会新闻对人的陶冶作用是全方位的,有时甚至是其他新闻所无法比拟的。当这种报道累积到一定的量时,其表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精神情操。如《邯郸日报》曾在一段时期内刊登了《这里嫁姑娘,农机做嫁妆》、《临漳农村姑娘“绣球”抛向诚信户》、《不看钱不看房“绣球”抛给科技郎》等稿,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农村的变化,尤其是姑娘们的择偶观念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社会新闻的服务性要求,是由受众的接近性心理决定的。从受众的认知角度来看,被受众熟悉的,对自己有用的新闻,很快会被他们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并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接受。社会新闻的读者十分广泛,无论平民百姓,还是政府官员;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普通职员,尽管他们的认知水平不尽一致,但对服务性的要求是相同的。如《邯郸日报》开办的以天气预报、煤气停气、公交线路变化等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温馨提示”、“为您提醒”等栏目给他们的生活提供了帮助。
弘扬社会正气 宣传真善美
由于社会新闻受众的知识文化层次不同,因此,他们的鉴别能力也参差不齐,内容不当的社会新闻,很容易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一些报纸、电视等媒体为追求“轰动效应”,在社会新闻的选择上过多地偏重于社会偶发事件,特别是灾祸、事故、犯罪、丑闻等负面消息,在报道中不是引导读者注意整个社会或社会的重大问题,而是以耸人听闻的手法把读者吸引到社会问题中具有低级趣味的那一面。例如,在报道犯罪问题时,不去分析犯罪产生的根源,也不去启发读者思考怎样防止犯罪,而是津津有味地描写凶杀、色情、抢劫之类的细节,绘影绘声,以刺激读者的感官乃至情欲。这样的负面报道,会让读者对我们的社会治安产生疑问,使得人人自危;而过细地描写作案手段和作案细节,又为一些欲作奸犯科者当了一回向导。
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党报社会新闻报道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令人感动的、美好的事件。新闻记者有责任通过自己敏税的观察,记录下人间的这份美好。通过一个个充满真善美的感人小故事,弘扬社会正气,奏响社会主旋律,让读者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当然,对社会不良现象也要及时加以抨击。如《邯郸日报》刊登的《河南小伙遭车祸 魏县干部急相救》、《她给盲人姐妹送光明》等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社会新闻,弘扬了人间正气,为人们树立了榜样。
注重真实性和趣味性 讲百姓自己的故事
坚持真实性的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社会新闻也不例外。但社会新闻领域最容易产生虚假新闻,原因有二:一是社会新闻多是突发性事件,往往存在时间短、任务急、核实难等问题;二是内容千奇百怪,丰富多彩,易给造假者提供可乘之机。如在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之际,我们收到一来稿,说肥乡有一老人是我市党龄最长的,别的媒体不加核实,就刊登了此消息;而我们经过到党史办查证,老人的入党介绍人的入党时间比消息中老人的入党时间要晚好几年,显然该消息为虚假报道。当然,还有的记者为了追求“卖点”,炮制虚假新闻。2007年,北京电视台一期有关《纸馅包子》的报道,以记者暗访报道的形式,将纸箱与肉馅“结合”到了一块,外加“用火碱浸泡”这样极具刺激性的工艺做法,让许多看到这条“新闻”的人感到心惊肉跳,纷纷为自己是否“不经意间”吃过这种包子担心起来。后来,当事记者被开除出记者队伍,被追究法律责任。因此,在报道社会新闻时,一定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采访上,实地调查,不先入为主,最大程度上弄清事实真相;在写作上,用事实说话,追求平实的文风,不刻意渲染、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
讲究趣味性。新闻的趣味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事实本身的趣味性,俗称趣闻;二是作者在表达上有趣味性,即涉笔成趣。如《武安迎来特殊“访客”——白天鹅》、《峰峰有处老石峡》、《男人也要“养”皮肤》等稿,都能令读者会心一笑,放松一下神经,调节一下大脑,歇歇脚、喘口气,使其身心得到愉悦。
用“草根人物”、“平民英雄”等普通百姓的典型事迹感染读者。作为地市级党报,在选择报道时,一定要注意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让普通百姓唱主角,把它办成“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栏目,报纸才有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去表现普通百姓内在的特殊美;要通过一件看似平常而又有意义的小事,来透视我们社会文明的进步、展示时代的发展。因此,记者在日常采写社会新闻时,要注重着力宣传最基层普通民众的先进思想和良好精神风貌,把他们生活中那些高尚的、闪光的东西开采出来,并加以歌颂和赞扬,以振奋读者精神,提高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培育新型的社会人。帮助人们明是非、识真假、懂荣辱、知美丑,树起引领社会新风尚的旗帜,形成全社会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能人“宅院”夜里忙》、《郭老汉的绿色广播》、《曲周耄耋老人半个世纪记气象日记》、《道德坊便利店上演“天下无贼”》、《邯郸县七旬老汉十年义修不“退休”》等社会新闻,都是着力宣传“草根人物”、“平民英雄”等的不平凡之处,用他们的优秀事迹感染读者,大力促进和谐。
(本栏编辑:古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