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件新闻报道中的媒体责任

2011-08-15林志龙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5期
关键词:南平新闻报道策划

林志龙

(闽北日报社,福建南平 353000)

事件新闻报道中的媒体责任

林志龙

(闽北日报社,福建南平 353000)

新闻炒作通常是指新闻报道策划的一种变异,是对形式范畴的把握脱离了报道客体的制约,以与报道内容不相称的形式夸大事物的某些细节。但是,新闻炒作要有一定的底线,需把握一定的度。在策划新闻时,要在一定范围内有所选择,在深度和广度上延伸和扩展新闻信息,以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由于事件新闻具有突发性、重要性特点,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媒体在炒作事件新闻时,必须承当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一、事件新闻报道要兼顾社会效应

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媒体,新闻报道应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其社会效果应是积极的,而不是单纯为了吸引眼球。在事件新闻报道中,如果片面迎合部分人的探知心理,想借此扩大媒体的影响力,这样只能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给政府“添乱”,这种做法,最终只能使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受到损害。

福建省南平市马站原社区医生郑民生因屡次恋爱受挫,又与同事、家人关系不和,遂悲观厌世,进而产生行凶杀人的恶念,2010年3月23日,郑民生挥舞屠刀,连杀8名南平实验小学的学生,另有5名小学生受重伤。这一恶性杀人案,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顿时,众多媒体记者云集南平。

在这些媒体的声音中,大多数是积极的,并且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也有另外一种声音透露着不和谐音,起着消极的作用,少数记者以娱乐的心态看待问题,节外生枝,矛头直指当地政府,给政府造成极大的舆论压力。如南平社会保障不健全、实验小学悼念花墙被强拆、某位市领导的论文造假等。这些报道,有的仅凭道听途说,不做深入调查就匆忙见报;有的记者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有的记者甚至是刻意制造麻烦,把当地写成一团黑。“3·23”恶性杀人案把南平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些报道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之后不久,全国一些地方又发生了类似的案件,有人称之为“郑民生效应”,还好,有关部门对此类报道及时加以控制,没有造成更坏的社会影响。

类似的突发事件时常见诸各种媒体,如“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煤矿特大矿难事故等,面对事件新闻,媒体不应追求轰动效应,迎合少数受众的猎奇心理,而应该承当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即在事件新闻炒作中要特别注重社会效应。传播学者研究发现,受众有选择地接触一种媒介,且往往只选择那些能加强自己信念的信息,而拒绝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东西。事件新闻炒作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选择性心理,避免新闻炒作时把“灰色情感”带给受众,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二、媒体在事件新闻报道中的责任

事件新闻特别是突发事件新闻受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度较高,这就给媒体的炒作提供了空间。由于新闻事件的客观性决定了新闻报道不能游离于客观事实,那么,媒体的炒作只能在新闻策划、材料的选择、报道的角度等方面进行。但是,一些非主流媒体在炒作事件新闻时,往往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吸引受众,而把媒体的社会责任放在一边,使媒体的社会评价降低。

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认为,大众传媒对舆论的强大效果是在大众传播累积性、普遍性与和谐性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大众传媒利用这些因素,形成潜移默化的累积渗透,与受众的从众心理、适宜的传播环境等配合,则可能让大多数人依照大众传媒所表现或指引的方向来认识事物、形成意见和采取行动。

由于媒体具有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作用,易于让受众形成广泛公认的新闻价值观,所以,媒体除应承担政治责任、道德责任外,还应承担社会责任,新闻媒介在享有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权利时,要恪尽对于社会、公众的义务和责任。中央、省、市级主流媒体在南平“3·23”恶性杀人案宣传报道上,就显示了强烈的媒体责任,这些媒体客观、公正地正面宣传了这一事件,信息来源权威、可靠,报道内容积极、正面,全面报道了各部门通力合作救治受伤学生、对实验小学学生展开心理辅导、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等相关新闻,弘扬了见义勇为的精神,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新闻媒体的公有制属性有效克服了资本利益控制和影响媒体报道倾向的问题,从而使新闻媒体公共空间性的完全实现成为可能。新闻媒体公共空间媒介角色和道德责任的前提是,媒体必须真实、准确、及时地传递我国在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中的各种信息,构造有利于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公共舆论环境。同时,社会舆论作为公众意见的直接表达对新闻媒体的道德行为有强大的制约力,一旦媒体出现严重道德失范行为,社会舆论将对其构成巨大的压力,直至其纠正错误行为。所以,事件新闻炒作的媒体必须承担相应的政治、道德和社会责任,这是社会主义新闻媒体的本质属性。

三、避免事件新闻炒作负面效应的途径

重大新闻事件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媒体要做大新闻,就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问题的根源,这就要求媒体记者要触角灵敏、行动迅速、判断准确,除及时报道事件本身外,还必须拓展视角,报道事件的相关新闻,必须策划新闻。但是,策划新闻应避免“炒作”倾向,以免给社会带来不应有的负面效应,同时也给自己惹来麻烦。那么,避免事件新闻炒作负面效应的途径有以下三条:

新闻记者应加强自律。新闻记者的自律不仅是自我约束,也是社会、法律对新闻职业不断规范的结果。重大事件新闻往往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其社会影响较大。记者接受任务后,如遇被采访方不配合,或人为增加采访阻力,造成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部分记者势必产生不满情绪,导致一些不负责任的报道出现;一些事故的责任方为了掩盖事实,也会对记者采取收买的手段,达到逃避责任的目的,等等。面对困难或诱惑,一名优秀的记者会坦然面对,但是,也有少数记者会“中箭落马”,身败名裂,所以,加强记者的自律教育,是新闻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持之以恒,长期坚持。

做好事件新闻的策划。新闻策划关系到整个事件报道成功与否,事件新闻的策划应该符合新闻本身价值,不能盲目追求采访的广度和深度,主观臆断,先下结论,这种先入为主的策划思维,会把新闻报道引入歧途,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导致事件新闻报道的失真甚至歪曲,给当地造成负面影响。深圳富士康员工的13起跳楼事件,一开始,一些媒体把责任完全归咎于富士康公司,简单地认为该公司劳动强度大、员工收入低等原因,事实上,这些跳楼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工作生活压力大、个人的心理原因、婚恋关系处理不当等多种原因。媒体对这家在深圳就有35万员工的企业,过早进行思维定式断论,未免有失偏颇。曾经报道过深圳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的一位记者在媒体上公开坦白,富士康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在当地企业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所以,事件新闻的策划,要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有选择、多角度地进行,应摒弃主观预见和先入为主。

把好新闻各道“关口”。事件新闻特别是突发事件新闻的报道,媒体都会派出精干的力量,抢发新闻,由于时间仓促,一些稿件的细节未免考虑不周。编辑接到稿件后,应该认真推敲,把好“关口”,切实把疏漏堵住。同时,稿件的各个审核环节也是堵漏的关键,稿件审核者要能把握导向,立足宏观,视野开阔,易于看出稿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这也是稿件面向受众的最后一道“关口”。

由于媒体在传送信息过程中,有重大的过滤功能,从政治、经济、文化、审美及自身利益价值等出发,对新闻信息进行层层把关、筛选,从而决定最终面向受众的新闻信息内容,并通过发出的新闻信息影响受众。因此,在传统媒体运作过程中,“把关人”的作用极其重要,体现出权威性、规范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事件新闻的炒作,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代表着媒体的声音,反映媒体的价值取向,记者、编辑都应作为“把关人”,担负起社会责任,切实维护媒体的形象和公信力。

猜你喜欢

南平新闻报道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徐南平一行到晋中国家农高区调研
南平:妇联干部当好“五员”助力妇女脱贫增收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原来它不是小偷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