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突破的新路径
2011-08-15赵天清
赵天清
(大同日报社,山西大同 037000)
经济新闻突破的新路径
赵天清
(大同日报社,山西大同 037000)
党报作为“新闻纸”,不仅具有新闻共性,也具有鲜明个性,那就是党报的政治性、舆论引导性和服务性。不同的办报理念,代表不同的个性。《南方周末》的“高度决定影响力”,《湖北日报》的“责任造就公信力”,《天津日报》的“权威媒体,大报风格”……《大同日报》作为地方党报,其党报的党性不能脱离报纸的新闻性而实现,只有不断强化其新闻性,才能使之有活力和生命力。
整合经济新闻,精选角度,挖掘深度,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经济新闻报道不仅是党报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最基本和主要的报道内容。通过对经济新闻价值的整合,实现提升舆论引导能力,达到新闻媒体由“被动式”宣传到“主动型”宣传的转变。
从现实看,党报的经济报道时常忽略辩证法,讲成绩时回避问题,谈发展时不讲困难,宣传某个行业、某个企业都是光芒四射,没有困难和问题;讲发展不讲生活,有时明显落后于生活现实;动辄全区性、阶段性宏观综述,内容循环重复,缺乏新意和生动细节;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经济、工业经济、公有经济报道多,农村牧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农牧业经济、非公有经济报道不足等。
党报经济报道要遵循新闻规律,创新报道思路,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不仅宏观要真实,微观也要真实。要突出新闻性,拓展报道视野,增强报道的前瞻性、启示性、警示性;要深入采访,丰富细节;对经济热点报道,不仅要尽可能还原其本来面目,讲明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的,还要搞明白其前世今生;要改变文风,减少官话、套话、训话,更加注重经济新闻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新奇性,使语言更朴实,让报道更喜闻乐见。
党报经济报道不仅要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还要充分对经济运行、企业生产、社会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党报长期以来处理经济新闻偏重于政策解读,结果使党报经济新闻传播效果局限于党政机关,与百姓的生活远离,造成老百姓读不懂也不愿意读。目前在经济学上尚未有“民生经济”的概念,但党报所做的经济报道中,很多已涉及到民生经济,如就业、收入、住房、医疗等。党报要站在民生视角处理经济新闻,注意在大题材上取小切口,用民生将整个经济新闻穿起来,使厚重的经济背景与读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变新样”,是大同城建的主旋律。2009年3月,大同市城市建设拉开了恢弘序幕。我们中心主动积极策划出“大同城建进行时”专栏,在一版、二版全面反映城市建设规划、建设速度、绿化进程,水、电、气配套等工程建设速度、进度、质量等情况。《破路在子夜》、《云冈景区大拆迁》、《汗水·速度·进度》、《标准·质量·意识》等消息、照片、评论等新闻作品,为市领导正确决策推进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多篇新闻在市委政府与百姓之间架起了沟通和谐的桥梁。
打造经济新闻精品,增加密度,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打造精品经济新闻,无疑能够使党报更好地宣传党的主张,引导主流舆论,全力开发“硬新闻”,敢于“丢大石头,起大波澜”,出精品新闻。要特别注重在增加密度,精选角度,注重速度,拓展深度上下功夫。
2009年的金融危机,对于大同这样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而言,无疑困难重重。为了配合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大同日报》先后推出“化危为机”、“危中求机”、“寻机突破”三个精品专栏,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全方位报道全市各个行业领域突出重围的新举措。《浴火重生——从煤炭整合看城市转型的新跨越》、《凤凰涅——碧水蓝天的呼唤》、《突出重围抢风潮——大同机车的跨越之梦》、《农民工返乡创大业——百余农民技工的新行业》、《海纳百川的胸襟——国际500强3家落户大同五大园区》等30余篇“重磅炸弹”,在危机中彰显出大同应对危机、引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备的坚强信心和坚定决心。
同年,《大同日报》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大同和平解放60周年,从5月30日起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新大同、新生活”,反映60年大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既反映出60年来大同流动的主要特征,也反映了重大历史事件和阶段性历史特点。我们十分注意报道的速度和拓展的深度,做到既讲求节奏感,又追求深度性,两者做到比翼齐飞,相得益彰。
做活经济新闻,关注民生,注重热点,营造稳定、和谐的发展氛围
这两年,大同由于城市建设带来的拆迁安置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把市委政府确定的“稳定拆迁、和谐拆迁、公平拆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是党报的一项重要职责。我们组织记者深入一线,以亲历亲睹亲为,撰写出《阳光拆迁和谐曲》、《拆迁户里的笑声》、《“钉子户”缘何自搬家》、《乔迁之喜》等25篇新闻稿件,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和画刊,引导舆论,为社会稳定和谐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实践证明,对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社会公众参与程度越来越深,党委政府管理能力越来越强,主流舆论引导要求越来越高,地方党报应是地方党委政府处理和化解热点难点问题的建设性力量,是地方民众了解实际和表达意愿的可信任渠道,也是地方社会舆论反应和引导热点难点问题的引领性平台。
在热点难点问题面前,作为主流媒体的地方党报,要做到不失语、不乱语。失语就会失权,失去话语权和主动权;乱语就会添乱,给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添乱,给改革发展大局添乱。地方党报要把所谓“负面新闻”做成正面新闻、主流新闻,有力地支持地方政府的工作,得到地方政府的肯定。《春运进行时》、《寻找失衡的爱》、《全市4500个岗位供下岗人员挑选》等,反映了党和政府对民生的特别关注,也及时疏通了政府和人民之间沟通和谐的渠道。
做强经济新闻,增强看点,突出焦点,提高宣传报道质量
实践表明,抓重点,把新闻装进“深度块”,可以实现立体深度报道,会引起广大读者的特别专注。在全市城建报道中,我们集中优势,推出的《稳定拆迁,和谐拆迁,公平拆迁》、《常用药品降价百姓有喜有忧》是当日二版的“深度块”,记者采写了患者、药店、医院、药企的不同反应,让读者对有关情况有了一个较深入的认识。同日的三版则以《地域经济划出有力上行线》为主稿,并配以分析和专家评论。这种报道方式全面、深入,发挥了纸质媒体的优势。
找看点“新闻可以更有用”,强调精做民生新闻和服务性新闻。我们在《经济新闻》版开辟了“经济服务区”专栏,由记者部会同编辑部综合每天的国内外经济资讯,精编成信息块;在《社会新闻》版开设“民生直通车”专栏,对事关民生的政策信息、生活资讯和相关提示,梳理集成,组合推出,先后推出12篇成就式报道《云门山脚下的变迁》、《边城文化照亮致富路》、《通衢大道写天歌》、《乔迁新居说变化》等报道已经成为省内新闻改革创新的一个亮点,既有权威性、时代感,又有地域性,极大地促进了《大同日报》报道质量的提升。
(本栏编辑:渔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