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都市报经济新闻的耐读性
2011-08-15石琼
石琼
(南阳晚报,河南南阳 473000)
谈都市报经济新闻的耐读性
石琼
(南阳晚报,河南南阳 473000)
一般来说,经济大报的经济新闻,专业性强,长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解读及现象分析,与一般百姓距离较远,给人的印象是呆板、枯燥;地方党报经济新闻,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等连续报道多,虽有策划但仍脱不了就事论事、就现象论现象的窠臼,看似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却由于限于表面经济现象或事件而未能对其作出合理定位、把握,往往生硬、艰涩,经不起时间考验,内行不屑看,外行不愿看,出现了你办你的报、有没有人看不知道的尴尬局面;对地市级都市报来说,经济新闻就是对人们经济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或平常现象进行报道,虽然选材贴近百姓但大多因为内容实用价值不大,写作上肤浅而不受欢迎。地市级都市报要走出困境必须下大功夫,摒弃经济大报、地方党报经济新闻报道方面的“短处”,办出自己的特色:形式上贴近读者;内容上有实用价值;写作上专业,有深度和厚度——耐读。入味儿,才能出味儿——读者喜爱。依笔者之见,为了让地市级都市报经济新闻耐读,必须从以下方面努力。
形式——宏观经济政策本土化解读。一般来说经济新闻少有生动、灵活,正由于此才没有魅力。而地市都市报由于是面向广大平民百姓,所以经济新闻就要以平民化的视角报道百姓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事件,把大政方针、深奥的道理用当地经济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妥贴地表述,深入浅出;专业术语本土化,用本地人的理解方式和语言体现;标题口语化、方言化,如《南阳晚报》的“还款日还清欠款咋还有利息——信用卡取现小心‘咬手’”、“哎哟,土豆都贵过鸡蛋了!”、“乖乖!一克足金318块”、“一斤绿豆八块五撵上肉价了!小杂粮价格疯涨不少市民直咂舌”等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传神,读者易于接受、乐意看。
选材——实用价值最大化。对于经济新闻而言,是否受欢迎主要在于它对百姓生活有多大实用价值,读者是否愿意读。因此那些逛逛市场看见啥就写啥的稿子,如《今春忽冷忽热春装难见春光》、《节后鸡蛋大跳水每公斤降了一块一》、《瓜类水果价格走低》,该退出版面;那些看似具有服务性实际上没有任何实质指导意义的稿子也该退出版面。如某地的有关部门定期对蔬菜市场进行农药残留指标是否合格的检测,记者对结果进行加工后发表在报纸上。这本来应当是一则服务性和指导性都很强的消息,可由于写得太笼统,读者从中不知道哪个菜市场的菜农残超标,只知道韭菜、小白菜农残超标。那就不吃吧。一天两天这样,可今天这种菜农残超标明天那种菜农残超标,“我们总不能不吃青菜”,久而久之,读者就开始抱怨。而且明知有毒还得吃,这消息写了还不如不写,它只能给人们添堵让人觉得闹心。如果记者能再深入一步,写出哪天哪个市场的哪种菜农残超标,这样指导性就出来了。如果再进一步,写出怎样辨别合格菜与农残超标菜,实用价值出来了,岂不更好!而有些稿子由于实用性强很受欢迎,如《南阳晚报》的《市工商局发布消费警示购买紫砂煲要慎重》,文中写出了如何鉴别真假紫砂煲;《小额存款当心越存越少业内人士:300元以下小额存款收管理费》。此外,以前瞻性的眼光发现人们还没有发现的经济现象或人们想看的经济信息也是经济新闻餐桌上的佳肴,如《千余富人主动纳税六千万》、《私家车一天挂牌300辆》。
写作——寓大于小,小中见大。宏观经济政策面大线长,似乎与百姓生活没什么直接联系。如果地市都市报能选取当地经济生活中有代表性的小事或感受或体验,以此作为切入点,把宏观大政方针揉进去,写出大政方针对人们经济生活或切身利益的影响,让人们从中能看到宏观政策的微观表现,这种硬新闻的软着陆实现了可读性与必读性的统一,读者易于接受。
更新知识——向深度和厚度进军,实现报道专业化。一般来说,就地市报而言,做经济新闻的记者、编辑经济专业者少,所以写出的经济新闻常常是大家都知道的现象和事件,没新意没读头,如果我们能多学点经济专业知识,深入经济战线、经济生活当中,以比较专业的眼光审视经济现象就能发现一般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写出的报道就具有前瞻性。同时由于比较专业,写作时会把本地小的经济事件或经济现象放到纵向发展变化着的经济规律中,融入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大的经济环境中,用发展变化的思维和经济规律把脉当前经济现象、事件,报道才可能不妄下结论,也才可能真正揭示原因和结果,认识才能由表及里,分析才能冷静、透彻,切中肯綮,剔肤见骨,彰显深度厚度。而用大的形势框小的经济现象和事件,点面结合,定基调才能准确,两者融合在一起报道才专业,才能真正做到从表象真实到实质真实。这样的报道,内行认为说到点子上——在理;外行认为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指导意义,耐看。
(本栏编辑:渔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