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思潮对跨国公司行为的影响
2011-08-15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冯倩宇罗明志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冯倩宇 罗明志
绿色思潮对跨国公司行为的影响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冯倩宇 罗明志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股绿色思潮唤醒了全世界人类的环保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绿色思潮以非正式制度的形式影响着跨国公司的经营行为。本文认为,绿色思潮通过影响跨国公司内部素质与外部环境,对跨国公司的环保经营形成了激励和制约的效应。绿色思潮在推进发达国家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的同时,也阻碍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通过对跨国公司在母国和东道国经营行为的不同表现,得到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华污染防治以及预防中国跨国公司受发达国家抵制的启示。
绿色思潮 意识形态 跨国公司 跨国经营行为
1 绿色思潮对跨国公司外在环境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后,群众性的绿色生态保护运动在西方大规模展开,各种绿色生态公民组织不断涌现。绿色运动一产生,很快发展为拥有最广大群众基础的民间运动。民间绿色运动的发展得到了的政界回应,生态保护上升为政府行为。在生态运动的推动下,各国政府直接介入环境管理,纷纷成立环境管理机构。绿色思潮通过影响消费者与政府的价值评判改变其行为方式,进而间接影响到跨国公司的行为。
1.1 绿色思潮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绿色思潮以价值观念的形式消费者的影响甚至改变了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价值与道德评判标准的改变使消费者对绿色产品产生了新需求。消费者如果能优先购买或主动购买带有公平贸易标签产品,那么他不仅被认为是绿色消费者,更被认为是关注生产、使用和处置产品或服务过程的人性方面有道德的消费者。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是对跨国公司环保经营行为的间接激励,而更大的激励在于,消费者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购买环保产品。当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足以抵消环保成本,甚至创造更大利润时,跨国公司就会毫不犹豫地实施环境保护的经营行为。
在另一方面,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保护环境的责任看成是自己份内之事的这类消费者的需求层次比较高,他们追求的是归属感、社会认同和自我实现。因此,受到绿色思潮影响的消费者也会为了争取归属感和社会认同,而自觉抵制非环保产品。跨国公司的经营行为一旦触及环境安全,必然首先受到消费者的抵制,甚至直接影响跨国公司的品牌形象。消费者的监督无形中增加了跨国公司污染环境的成本,形成了间接的制约效应。
1.2 绿色思潮对政府行为的影响
随着绿色思潮的广泛传播,民间运动影响到了政府行为。政府在受到绿色思潮的影响后,各种政策也会主动或被动地支持实施环境保护经营战略的跨国公司。政府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对环境保护的支持,进一步降低了跨国公司环境保护行为的成本,对跨国公司的环境保护经营行为产生间接激励。
另一方面,政府直接介入环境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当政府着手制定更加苛刻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时,绿色思潮这种非正式制度的意识形态,就已演变为正式制度,对跨国公司经营形成更强有力的硬性约束。而这种制约在特定条件下是致命的,可能直接导致公司破产。虽然绿色思潮通过政府对跨国公司行为的约束是间接的,但是约束的强度和力度更大。
2 绿色思潮与跨国经营行为
2.1 发展水平差异导致绿色思潮路径差异
制度的变迁可以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前者指创新主体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的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后者指由政府借助行政、经济、法律手段自上而下组织实施的制度创新。绿色思潮这种非正式制度的形成路径也遵循制度变迁的方式。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民众会追求归属感、社会认同、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而欠发达国家或者说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较低,现有的收入水平仅够民众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而环境保护的需求属于高层次的需求,因此绿色思潮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形成路径是不同的: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受到民间环保运动的影响,多为民众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变迁;而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较低,民间对环保要求不高,但是受到国际环保压力的影响,多为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
2.2 绿色思潮路径差异导致内外环境差异
相对于强制性变迁而言,诱致性变迁在形成绿色思潮这一意识形态时不仅能得到政府政策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得到企业员工、消费者自发支持,而强制性变迁主要由政府推动,环境保护的效率低下。尽管在全球化的今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会受到绿色思潮的影响,但绿色思潮形成路径不同的决定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外环境的差异。
首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企业内部素质存在差异。发达国家企业的目标函数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包含环境保护;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目标函数不包含环境保护。发达国家企业的员工环保意识强烈,而环境保护战略的决策和运行成本低,而破坏环境的决策、运行成本高;发展中国家企业环保战略决策和运行成本高,而破坏环境的决策、运行成本低。
其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企业外部环境存在差异。发达国家消费者愿意高价购买环保产品,自觉抵制非环保产品;发展中国家消费者愿意购买低价商品而不介意产品是否环保。发达国家政府对环保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对非环保企业严厉处罚;发展中国家政府容易被企业“俘获”,对破坏环境企业的处罚力度不足。
3 绿色思潮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受绿色思潮的影响尚浅,相对于西方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兴起了绿色思潮,中国是在21世纪之后才逐渐出现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声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但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人均GDP直至2008年才突破3000美元。较低的收入水平尚不足以刺激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需求,绿色思潮的形成缺乏经济基础。第二,中国市场经济水平不高。诺斯认为意识形态的变迁是与其经济体制相关的,自上而下的变迁方式与一个市场经济不够发达且国家力量相对强大的集权型决策体制相适应,而自下而上的变迁方式是以奠基于市场经济之上的分权型决策体制为制度条件的。因此,在中国市场经济不够发达的条件下,绿色思潮只能是自上而下的推广,环保效率低下。
3.1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污染防治
中国受绿色思潮影响不深,这影响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行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时有发生。这些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母国可以做到了“零污染”,然而,进军中国后却成了“污染大户”。除了跨国公司本身的道德风险外,跨国公司在华污染问题主要源于消费者没有自发的形成绿色思潮这一意识形态,消费者在环境保护中存在“搭便车”行为;另一方面,中国法制不健全,不能制约跨国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要解决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污染问题,中国的消费者和政府需要做的是对在华跨国公司形成有效的激励与制约。具体而言,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形成有效激励与制约的前提。只有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才能提高消费者的环保需求,进而让消费者自发参与环境保护。另一方面,政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是有效激励与制约的基础。健全的法律制度成为跨国公司污染行为的强硬制约,才能强制性的克服污染问题。
3.2 中国跨国公司产品受发达国家抵制的预防
中国跨国公司在母国经营时,受绿色思潮的影响不深,缺少消费者与政府的激励以及制约,跨国公司内部也缺乏环保激励与制约。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着环境保护的搭便车行为以及破坏环境的机会主义行为。但是,发达的东道国对环境保护的激励与制约力度远大于中国,中国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的经营可能不能适应其环保标准。因此,中国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必须实施环保经营,甚至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这不仅仅是公司自身道德责任的问题,而是受到外界强硬制约而必须做出的回应。
面对中国跨国公司受到国外以环保借口的抵制时,中国企业应以此为契机,接受绿色思潮这一非正式制度的激励与制约,在以更环保的方式推出产品的同时,也能从环保产品中得到更大的利润。而要从根本上预防中国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受到抵制的危险,关键还是在于提升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提升中国自身的环保程度,只有中国的环保标准与国际接轨后,跨国公司在母国和东道国的环保经营行为才能趋于一致。
[1]Terry L.Anderson,Donald R. Leal,2001,Free Market Environmentalism,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Block,Walter,1990,Economics and the Environment:A Reconciliation,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The Fraser Institute.
[3]Smith,Robert J.“Private Solutions to Conservation Problems,”in Tyler Cowen, ed.,The Theory of Market Failure:A Critical Examination, Fairfax,Virginia: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Press,pp.341~360.
[4]徐厚德.“企业行为合理化”讨论会综述[J].哲学动态,1996(3):8~10
F276.7
A
1005-5800(2011)02(b)-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