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流配送下企业零库存的实现
2011-08-15王秋令
王秋令
零库存从字面本身理解就是企业的库存应达到以下两种状态:(1)库存货物的数量趋于零或等于零;(2)库存设施、设备的数量及库存劳动耗费同时趋于零或等于零。这种状态无论是从企业的角度还是从全社会的角度都是一种理想的库存状态,因为在现今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获取更多利润的最有效的途径即是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关键就在于杜绝浪费。零库存恰恰是将企业和社会中占用成本最大的库存降低至最低点。
一、零库存的定义及渊源
零库存是一种特殊的库存概念,零库存并不是等同于不要储备或没有储备。所谓零库存是指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等)在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一个或几个经营环节中,不以仓库存储的形式存在,而均是处于周转的状态。
对零库存的探讨要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丰田公司,伴随能源危机,再加上日本国内资源贫乏,丰田公司的大野耐一等人考察美国汽车工业之后,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准时制(JIT)生产方式”,所谓JIT是指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将正确的数量的正确的货物交给正确的人,以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积压的原材料和半成品。这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库存及资金的积压,而且在实施JIT的过程中,提高了相关生产活动的管理效率。需要说明的是,丰田汽车公司只是在生产领域实现了零库存,在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领域则没有实现零库存。JIT生产方式是丰田汽车公司在逐步扩大其生产规模、确立规模生产体制的过程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JIT的核心思想总结起来有两点:避免浪费和消灭库存。JIT生产方式为日本丰田公司渡过第一次能源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说零库存是准时制生产的结果。
二、正确的理解零库存
零库存并非就是指物品的库存数量为零。从库存数量上看,零库存是指保持合理的库存量。这个量会根据国家、地区、产业、行业和企业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应该以以下几个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合理的库存量。第一,以保证生产和销售顺利进行的目标。企业不会产生由于库存原料不足而出现停产的现象,也不会产生由于库存商品不足而出现滞销的现象。第二,以整体供应链成本最优为目标。由哪些供应链合作伙伴去承担库存,以及分别承担多少库存,都应该以整体供应链成本最优为目标去确定。第三,以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总目标。从整体国民经济的角度看,库存的总量是一定的,仅仅是库存处于哪个领域哪个部门和哪个环节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从国民经济的大局出发,去确定合理的库存量。
从库存时间上看,零库存是指物品的库存周期最短。即将物品的入库和出库的时间间隔尽量缩短,力求入库与出库的同期化,使库存管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就像海尔总裁张瑞敏说的,让仓库成为一条流动的“河”。
从库存成本上看,零库存是指物品的库存成本最少。库存成本是由建设仓库的固定投资和折旧费用再加上在库物品的管理费用所构成的。可见,建设仓库的固定投资和折旧费用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只能降低物品的管理费用,从而降低库存成本。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成本最低不仅指单个企业的成本最低,而应该兼顾供应链和社会成本的最低。具体的方法还是保持合理的库存量和缩短库存周期来降低物品的管理费用。
三、物流配送下零库存实现的可行性
由此可见,零库存的确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众所周知,企业之所以要设立仓库,主要原因:一是保障生产和销售正常运行;二是为适应市场的变化。如果有一种新的供应方式能更好地满足生产需要和市场需要时,企业的库存就会自动减少,进而在一定范围内取消,从而实现零库存。配送恰恰具备这种功能和特点,它能以相对集中的社会库存建立起有较强供货能力的社会保障系统。
(一)配送企业所组成的社会供应系统能够有效的替代企业内部的供应系统。配送系统能担负起向企业生产线直接供货、配套供货和及时供货的任务。这种准时配送不但使企业不需保持自己的库存,或只需保持少量的保险储备(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将企业从库存的包袱中解脱出来,同时释放出大量的储备资金,进而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何乐而不为?
(二)配送企业可以实行集中库存,库存的总量远低于各企业分散的库存总量,利用规模效应,使单位存货成本下降,同时又能为众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周到的、全方位的后勤服务,能够有效的适应生产节奏变化和市场形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生产和销售为主业的企业,自然无需再单独设库储存货物或过多地库存货物。
四、通过配送实现零库存的途径
(一)以“多批次、少批量”的方式向用户配送货物。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面向社会、面向众多用户配送货物的。由于服务对象众多,所以配送中心可以集中各个用户的需求进行统筹安排送货。这样在凑整运输车辆、提高运输效率的基础上,配送中心可以做到大幅度降低每个用户、每个批次的送货量,同时增加送货次数。因为以少批量多批次的方式去供货和送货,每次运送的货物数量少,所以配送企业可以直接将货物运送到车间和生产线上。又因为配送企业送货次数频繁,用户库存物资中的“经常性储备”数量得以缩减,以至于趋向于零,从而呈现出零库存状态。
(二)用集中库存和增强调节功能的办法,有保障地向用户配送货物。在实践中,配送中心适当的集中库存,增加库存物资的品种和数量,形成强大的调节能力和服务功能。因此,用户不会存在由于缺货而影响生产的顾虑。显然,在这种有保障的服务体系支持下,用户的库存也日趋弱化。
(三)配送企业采用“即时配送”和“准时配送”方式向需求者供货。为了满足用户的特殊需要,在实际操作中,配送中心常常采用“即时配送”和“准时配送”等供货方式,客观上能紧密衔接供求和保障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用户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因其库存压力大大减轻,必然会自动缩减甚至取消自己的库存。
实现零库存的途径有很多,其中配送是一种作用范围更广、影响更大的运作方式。因为配送是整合社会零散资源、实行规模化、专业化的物流功能,加之配送本身具有的灵活性,能兼容其他生产方式的特点和优点,所以,配送是一种能够改变企业库存结构的综合性的运行方式,通过推行配送制去实现企业的零库存前景广阔。
[1]李创、王丽萍.《物流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2]杨晓雁、周艳军、傅永华.《供应链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3]陈炜.网络市场销售下物流配送的零库存控制.《中国市场》.2009年第6期.
[4]吕群智.浅议在生产管理中如何实现零库存.《北方经济》.2009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