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积极的生活意识引进古文教学

2011-08-15王彩霞

中学语文 2011年15期
关键词:振作古文高中语文

王彩霞

将积极的生活意识引进古文教学

王彩霞

在古文教学中,教师把积极的生活意识引进教学中去,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古文学习离自己的生活很贴近。教师可以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古文教学 生活意识 情感品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生活本身并不会自发地教育人,凡是放任自流的地方,年轻人的心灵在每一步都会遭到危险。”列宁也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许多中学生总抱着学习古文没有意义的狭隘意识,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古文的积极的生活意识,让他们通过学习古文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前人是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进步的,并通过古文中的人物经历或相关事件的分析让他们明白历代的优秀文章是在传承文明,永远不会过时,永远都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内容存在。

从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的现象来看,精神的流动有两个方向:一是振作,一是颓废。振作使人福慧增长,引导一个人走向光明。颓废是一种退化和死亡,能引领人走向堕落、溃败和黑暗。因此,人必须在振作与颓废之间选择振作,在光明与黑暗之间选择光明。我们这些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为了更好的生存就必须具有积极的生活意识,积极的生活意识是指自己愿意不断的努力,改正错误,学习新知,在心智上不断成长。我们当然可以不与别人比较,也可以无争;但我们不可不振作,要勤奋自强,好让心智不断地成长,而提升生活的品质。我们也应当放下野心的企图,但不可缺乏光明踏实的生活目标。人必须不停地求知,不断地历练自己,令自我素养得以提升,才能正确有效地处理问题,才有快乐和幸福。不因对生活采取逃避的态度,因为未经解决的难题,会不断地困扰你。人注定要用智慧面对现实,用创意解决问题,用清醒的态度面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这一认识本人认为值得深思,况作为一个教育者更应有这种生活的态度,因此在古文教学中有如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遇挫折在所难免,古人今人都一样

当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被金钱迷失了自己,想着寻找一方净土,期盼自己一切皆顺的时候,我们会被现实击打的体无完肤,从而变得黯然神伤,这种社会现状甚至影响到了我们正在读书的中学生,作为教师你应该让学生明白遇挫折在所难免,古人今人都一样。例如《滕王阁序》“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作者并不是一味的低沉感伤,而是笔势峰回路转,“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机勃勃、不断向上的精神状态。处困顿而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这种处卑位而思有为的胸襟,千百年来引起了许多文人的共鸣。韩愈称其为“壮其文辞”,甚者,“读之可以忘忧”。现代的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霍金等人哪一个不是在挫折中成就自己,哪一个不是在困境中磨练自己,当我们想着要过一种万事皆顺的生活时,就应反问一下自己,生活中真有一帆风顺的人吗?既然没有,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呢?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讲解那些身处逆境仍然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的人生经历,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探究精神,从而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处事立人不倨傲,修生养性成大事

人寄身于社会,时刻需要与社会相容,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过分的张扬个性只会让自己处处碰壁,学一点谦让于己于人都有利,更何况这一传统由来已久。例如高中语文第四册《愚溪诗序》:“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而今的社会上不是更讲和谐与尊重吗?这不正是一种深层次的和谐与尊重吗?又如《贾谊论》“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志,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苦哉!”这个事例又告诉我们人的才能的发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能站在那里高呼“我是人才”,别人就会认可你,被人认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让自己首先得到他人的认可,这样才有可能做到自己一呼有人响应,所以说我们要处事立人不倨傲,修生养性方能成大事。

三、诚实勤奋不可缺,坐拥幸福心自安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了解一个人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的是真心与诚实,那些在为人处事中漫不经心、自以为是、满嘴谎言的人任何时候都不受欢迎。高中语文第五册《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文章用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齐人靠乞讨残羹冷炙以求一饱,却又在妻妾面前假充阔佬,竭力炫耀欺骗的故事,讽刺了那些无耻的为了钻营富贵利达而抛却人格尊严的人们。而今社会这种人依旧存在,我们在鄙夷他们的同时,也应告诫自己要坚守住做人的准则,不要让利益和虚荣心吞噬自己的良心。再如高中语文第五册《弈秋》这则寓言讲述的是围棋高手弈秋教学生下棋的故事。他的两个学生在学棋,但一个专心致志地听讲,一个心里惦记着天鹅从头顶飞过,他好拿弓箭去射,其结果是“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则寓言十分浅显,但说理却十分深刻,而文中那位手执弓箭欲射鸿鹄的弟子形象尤为可笑。眼高手低是现在年轻人易犯的毛病,不务实也是青年学子的通病,急于求成更是年轻人的普遍心态,适时的警醒能让这些初涉社会的学子明白什么才是立身之本。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他们懂得生活中诚实勤奋不可缺,这样才能坐拥幸福心自安。

四、尊重真情不亵渎,相依相偎到明天

爱与自然是任何时期任何国度文学作品中必有的主题,一个知爱、懂爱、会爱的人是值得人尊敬的,反之是令人厌恶的。教会学生爱与被爱,懂得爱的前提是相互尊重这至关重要。要让学生明白真爱可敬,欺骗可憎。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氓》写女主人公与“氓”青梅竹马、自小相识,然后恋爱、结婚、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写了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氓》留给女主人公和历代读者的只是痛苦的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但我们仍认为,女主人公痛下决心要结束这一段痛苦的婚姻生活,敢于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千百年来,仍激励着我们。又如《诗经·关雎》《邶风·静女》这都是令人称颂的歌颂爱情的美好篇章,反复品读有利于学生知道什么是真爱,才能懂得爱的真谛。所以说尊重真情不亵渎,相依相偎方能到明天。

综上所诉,当教师把积极的生活意识引进古文教学中时,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的古文学习离自己的生活如此遥远,也不会产生学古文有用吗的疑问。教师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以便于他们将来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

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猜你喜欢

振作古文高中语文
小村的呼噜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间歇性振作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喜极而“弃”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