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三语文复习的建模问题
2011-08-15胡晓枫
胡晓枫
试论高三语文复习的建模问题
胡晓枫
“建模”即为建立系统模型,这是当下中学复习备考过程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结合具体的高考题型,针对中学语文高考复习的建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述。
高中语文 高考复习 建模
最近,有一个词在高三复习中被提了出来,那就是“建模”。“建模”在百度词条中被释义为建立系统模型。提出此项复习建议的人,可谓良苦用心,想考生所想,急考生所急,想在高三阶段,给考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答题模式,以此纵横各学科的各类试卷,所向无敌。但有一句话说得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建模这种做法并不是放之各学科而皆准的,实践证明,它在理化科比文史科有用,在平时的练习题中比高考题有用。
举个例子来说,笔者在07年帮学生复习诗歌鉴赏时,曾经尝试帮助学生建模。比如说题目如果问这联诗中哪个字用得好,(炼字)该从三个方面组织答案——第一步释词,第二步释句,第三步表达效果分析,方法是没错,可是遭遇了严酷的现实,学生练习时又失分了,问他不是给你答题思路了吗,怎么还答错?学生会很苦恼地告诉你,我知道答题模式,可是我不知道这一句是什么意思,也理解不了表达的情感,如此这般你该怎么办?仅仅建模有用吗?更可气的是07年江苏卷出的诗歌题是辛弃疾的《遮鹄天·送人》,题目是这样的:(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这两题的问答与之前花大量精力建立的统一答题模式有什么关系呢?第二问你要读懂诗歌,体会出其中的新意才会答。所以做诗歌鉴赏题最重要的还是读懂诗歌。
再来说说现代文。现代文的复习中,我们教者也想给那些饱读数理化的学生总结出一些公式,但这很难。
首先,现代文的选材带有很大的随机性,无章法可循,出卷中心的专家也在多个高三复习指导会议中提出这一点,所以我们也不要妄想建立统一的模式,以不变应万变。
其次,出的题是因文而异的。我们拿2010年和2008年的江苏卷为例,两年都考的小说,那能不能建模呢?08年《侯银匠》出的题:12.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1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14.小说中的花桥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10年《溜索》是这样4题: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14.本文写了马大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对比这2组题目,以08年的《侯银匠》为范例建的答题模式对10年的4道题有什么作用?小说的复习你最多告诉考生会考形象、语言、主旨、环境,而这对解题又有什么帮助呢?所以现代文复习,有些常规题你或许可以给学生总结一点组织答案的思路,比如问你某一段对文章内容表达有什么作用题,我们可以根据它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的不同位置组织一些套路,在开头通常有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等,中间则有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尾往往卒章显志,收束全文,照应前文等,而且这类题应从结构、内容两方面组织答案。我们只能给学生这些,而且这里面内容的作用,还要根据具体文本而言。现代文阅读可以适当建模,但建了模也不等于抓住了法宝,读懂、理解它,才是关键。
那就更别提作文了。作文的建模工作早在小学初中写记叙文,高一、高二写议论文就已经进行了,可事实是,有搭架子意识,却无实在的内容充实他,学生在应试作文时,仍然抓耳挠腮,又不能把写文章的模式放到空格中以换取可怜的分数。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高三考查的不仅仅是高三的语文学习,而是从你呀呀学语时的发音开始考起,考查的是你这十几年语文积淀、语文的能力、综合素养。复习理科,你可能一年暴富,而复习语文,千万不能抓着几个简单的答题模式,妄想一劳永逸。高三语文复习仍是学习语文,提升语文素养的时刻。学习语文不能用学理的方法,提升语文分数,靠平时、靠积累、靠用心感悟。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