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文阅读探究开放性试题答题指导

2011-08-15童艳华

中学语文 2011年15期
关键词:意蕴答题角度

童艳华

现代文阅读探究开放性试题答题指导

童艳华

近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探究开放性试题考察了三个方面内容:即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本文就这类题型的答题方法,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语文高考 现代文阅读 探究 开放

【考点阐释】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构建作品意义的过程。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带有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宜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语文考试增加了“探究”能力的检测。能力级别为F。

探究开放性试题大体上包含这样三个方面内容: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如2010年江苏卷第14题“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如2010年辽宁卷第11题:“‘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如2010年浙江卷第16题:“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感受。”

无论是要求多角度的发掘内容、探究创作意图背景,还是要求个性化的阅读解读,实则都是在全面把握文章的前提下纵向横向命题。

纵向挖掘。即就文论文,高屋建瓴的对文章主旨或观点、创作意图、布局谋篇的手法等进行深入评价鉴赏。答题者面对的主要是文章本身。常见的命题字眼有“谈谈你对文章中所说的……的理解”“评价作者对于……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横向迁移。即按图索骥,顺着文章话题,结合考生的生活实际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寻求答题者与文章共鸣,进而写出对人生宇宙的思考。答题者面对的除了文章之外,还有自己和生活。常见命题字眼为“谈谈文章给你……带来的启发”“请结合你的……,谈谈你的看法”。

【方法探究】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题干的“放”与“收”

探究题属于半开放式的题型,是开放与限制的综合。“开放”在于其答题思维的多元,见仁见智。可以是允许质疑批判的是非判断价值多元,也可以是情感价值指向单一而评价切入点多元。“限制”在于和文章的联系,因为文章的主旨、人物或者情感态度相对而言是固化的。

审题时,通过显性或隐性要求把握题目 “收”与“放”的限度是答题的首要环节。

如2007年山东卷第22小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是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

此题探讨的是文章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谈谈你的认识”意味着答题者可以在文章指引下,加入自己的评价,这是“放”。“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明确了评价的角度,这是“收”。但如果考生仅就“奥林匹克精神”作评价,便是偏题。因为文章除了上述显性要求外,还有隐含要求。“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从此句来看,题目实则要求答题者从奥林匹克精神的角度去评价奥蒂的人物形象,那么,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文中奥蒂形象的准确理解,这也是“收”。

二、切入点的“经”与“纬”

开放探究并不意味着答题时可以漫天撒网,面面俱到。限制越少,反而越要注意题干要求和答题的切入点,抓住关键,不及其余。

一般我们在切入时可从“经”“纬”纵横结合寻求探究角度。

“纬”:主要从题干所出示的现象或事件入手,从本质(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意义(怎么样)、方法(怎么办)等方面深入探究。

如2009年安徽卷: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解答此题可从以下几点切入:“校园渐向公园靠拢”的原因(社会、生活的发展导致)、意义(带来环境的改变)、方法(在改变的环境中怎么做,像董师傅、小翠那样)。

“经”:从文章本身入手,将文章从内容(如背景、主题、对象、人物、情节、事件、景物或环境、情理、主旨等)、结构布局、表现手法各方面横向铺开,然后择其有深入体会的点深入探究。

如2009年辽宁卷: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解答此题可从以下角度切入:

①从情节上说,(合理)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不合理)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地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

②从情理上说,(合理)“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不合理)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

③从时代背景上说,(合理)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不合理)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三、答案的“理”与“序”

探究题的答案多为议论文片段,篇幅较长,实则为片段作文,所以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写得有理有序。

“理”则体现在观点明确,言之成理。表达上,观点句应尽量一针见血,论证部分概述文章内容的文字要明确简洁,评述时不可模棱两可,概念纠缠不清。

“序”则体现在思路清晰严谨,结构合理。探究原因题可采用分条列举的形式;评价或鉴赏题可采用 “论点+展开论证”或“总分总”式为宜。

【举例解析】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2010年江苏卷】原文阿城《溜索》(略)。

解题指导:

第一、审明题干,对“深刻意蕴”和“情感取向”的探究即对文章内容、情感观点进行梳理。

第二、找切入点。对文章的内容的探究可从以下角度切入:文章写了哪些对象?(有人,有景,有物,有事——飞渡峡谷,有彼此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这些对象各有何种表现,体现何种精神?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作目的是什么?

第三、整合答案,可分条列举。深刻意蕴:①角度一: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②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④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是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是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是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答题失误举例】

(1)对“分析”“评价”等概念理解不清

【2009年重庆卷】作者认为“大雅寓于大俗之中,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体的”。结合全文,请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

考生答案:作者分析了俗雅之间存在的某种互相依赖、互相映衬的共存关系。就瓷器而言,它本来的身份是人们的普通生活用品,具有世俗性;在瓷器一步步登高成为艺术品之后,仍保持着它最初的功用,是艺术品的“雅”和生活用品的“俗”的统一体。

考生往往忽视或弄混“分析”“评价”的概念,只有分析没有评价或只有评价没有分析。“分析”是要求答题者入乎文章之内,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评价”则是要求其出乎文章之外,高屋建瓴的评价好坏优劣。二者含义不同,答题时应分开作答。该考生的答案只有对原文的内容分析,没有评价文字。

(2)审题失误,偏离题干

【2010年浙江卷】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感受。

考生答案:父母总是凭自己的阅历为孩子设计一条适应社会的人生道路。孩子叛逆时,他们心痛;一旦孩子遇到困难,他们永远是最先伸出援助之手的人。

答案从父母的角度入手写感悟,偏离题目“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的要求,答非所问。

(3)切入点不明,不能自圆其说

【2009年重庆卷】题目见第(1)点。

考生答案: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在第⑤段中,作者写到:“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笑无止境。”可见“大俗”与“大雅”相关联。所以作者的观点有一定道理。

题目考查的是对文章观点的理解评价,切入点在于文中“雅”与“俗”关系。而该答案只是指出“‘大俗’与‘大雅’相关联”,并未写清何种关联,对原文材料缺乏分析概括,没有论证过程,不能自圆其说。

(4)答案思路不清,表意模糊

【2010年浙江卷】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感受。

考生答案:年轻时的梦想可能并不成熟,而青年对长辈的理解也可能有所缺乏,直到经历生活后,才能体会到事物最初的模样。

题目要求结合弟弟的经历写出自己的感受,那么答案应为两部分构成,即:弟弟的相关经历概述+答题者自我感悟。而上述答案对弟弟的经历表述语焉不详,感悟文字“才能体会到事物最初的模样”表意模糊不清。

湖北省荆州中学。

猜你喜欢

意蕴答题角度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神奇的角度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角度不同
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