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2011-08-15庄海兵

中学语文 2011年15期
关键词:文本情感语言

庄海兵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庄海兵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有十分具体切实的目标,围绕这些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就能使课堂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课。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课堂导入、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艺术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如何打造一堂优质课堂的方法。

课堂导入 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 教学艺术

语文教什么,语文课到底怎么教,笔者愈教心里愈没有底。每当苦心竭虑使出浑身解数想帮助学生取得理想的分数时,总想起浙江省特级教师褚树荣老师的话“语文课一定要姓语”,因此每每陷入纠结之中。如何才能炼成一堂好课?如何才能使课堂既姓“语”又能应付考试?笔者不揣冒昧,试从以下几方面来窥测一二。

一、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课堂导入的方法前人已经总结出了很多,如情景导入,举例导入,故事导入,背景导入等等。具体到课堂时,教师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如在教学苏轼的《游沙湖》时,就宜采用情景导入法,教师可以以“乌台诗案”的故事来导入,引领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在教《触龙说赵太后》时,宜采用背景导入法,如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就是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而屈敌人之兵,退敌人于千里之外的“士”,然后引入赵国的老臣触龙。还有《项脊轩志》的教学导入,可以采用开门见山法,由古代诗人有擅长写国恨家仇这样宏大的主题的,也有擅长写闺阁琐事这样细小的亲情的,如归有光,然后直接进入文本。

导入的作用是或积累学生的情感,或引发学生的遐想,以此来给学生或知识上的回顾,积累,或情感上的蓄势,铺垫,但它毕竟只是引子,所以它要力求简洁,快速入题。

二、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目标是指向具体的课堂的,它是指个别化的、阶段性的追求。因此,课堂教学目标要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来确定。具体来说,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文字、文章、文化

课堂教学一般是围绕“文字、文章、文化”来展开教学的。但具体到课堂教学中,这三者也不可平均用力,应该依据不同的文本而各有侧重。如有些文本,文字本身的内容并不难理解,这样就势必要侧重于从“文章”与“文化”的层面去分析课文的深意。而有的文本,像古代的赋文类,涉及到的典故多,语言又极华丽,没有相关的历史典故知识是难以理解的,所以要侧重于 “文字、文化”的教学。当然,这三者本来是都要兼顾的,只是要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做到各有侧重。有些 “文不甚深,意不甚艰”的文章,字词上学生不会有障碍,因此要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对思想情感的评价与分析。有些篇幅较长的文章,要掌握落实的字词也较多,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就必须立足文本,在疏通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本的情感内涵。

(二)向内挖掘与向外拓展

新课程非常强调对文本意义的分析与理解,但对于将教学目标侧重于“文字”意义的文本来说,就要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进入文本,分析字、句、篇、章的具体意义。这样的课型属于向内挖掘型,这也是由文本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如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教师侧重于让学生按照“理解、鉴赏、评价”三个环节,来讨论并总结课文中的实虚词和作者的情感,这样设计是由于课文本身篇幅长,文言现象多,知识点覆盖面广而造成的。

《游沙湖》一文的教学设计更适合于向外拓展,如教师可由“溪水西流”,“君看流水尚能西”而延伸到“文学作品中对东流水的描述”,进而可以补充苏轼的《定风波》,以及回想《赤壁赋》,让学生一起来讨论并感受苏轼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思想的了解。这正如特级教师刘道剑老师所说,本文只是苏轼的“借题发挥”,因此教师就有必要延伸拓展,结合课外的诗文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三)理性分析与情感体验

大凡文章,一般可以分为以理性的分析为主和以情感的抒发为主这两大类。在教学这两类文章时,设计的重点也应有异。如教学《项脊轩志》时,虽然也离不开必要的文言知识的传授,但此文更重要的目标是感受归有光这篇“至性之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又如《逍遥游》,它是一篇蕴涵着庄子至高人生境界即逍遥游境界的哲理文,在教学时就应该逐层分析比较庄子所写的蜩、学鸠、斥绖与鲲鹏其“小知”与“大知”的区别,以及“朝菌、蟪蛄”与“彭祖、冥灵、大椿”其“小年”与“大年”的比较,更要逐层分析“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四种人与宋荣子、列子以及至人、神人、圣人等不同层次的比较,进而领悟庄子所说的逍遥游的至高境界。

三、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一)分类朗读

一堂好课需要朗朗的读书声。新课程强调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与挖掘,但这都要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上,感知的方式便是朗读。朗读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有分角色读,个别读,集体读,分小组读,轻声读,默读等等。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课堂洋溢着浓浓的书香味。当然,在学生朗读的环节中,更离不开教师的朗读指导,如怎样把握好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起承转合等等,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朗读及时纠偏,使学生当堂就能够改进。事实上,教师讲得再精彩,最终还要靠学生在对语言的朗读品味中去落实。

(二)小组讨论

教师的课堂要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课程理念,要设计合作与自主探究的环节。但我想,分小组合作也得因文而异,因题而异。讨论本来是想异中求同,或同中析异。设计时,应该充分地考虑,这样分小组讨论有必要吗?讨论的问题有价值吗?如在《游沙湖》的教例中,教师让学生讨论,苏轼认为他与聋医均为异人,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马上开始讨论了,可教师没有具体的分组,讨论还不足一分钟,教师就点学生来回答。其实,这个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学生略作思考就能回答。所以说,讨论的问题应该要有价值,这个价值应指向文本的关节处,难点处。

四、教学处理的艺术性

(一)预设与生成

1.现场语言与教案语言

教案语言是预设的,现场语言是生成的,但现场语言又是在教案语言的基础上生成的。大凡公开课,教师在课前肯定有充分的准备,教案语言肯定也经过了细细地打磨。但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往往有两种情形,一是语言生硬。由于执教者本身的语言素养、文化素养等的差异,课堂上即使有很多精彩的讲授语言,但给人的感觉像在背课文一样。而语言素养高的教师,尽管他的语言也是提前预设的,但在课堂上呈现时却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给人以天衣无缝之感。所以,课堂上的语言,最重要的是要讲衔接,要讲起承转合,要开合有度,过渡自然,语言与语言,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内在的层递性与逻辑性,不要给人以突兀、生硬之感。

2.教师提问与学生答问

课堂最能体现教师素养的就是提问环节了,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问题的设置,二是教师对学生的点拨。教师问题的设置是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不是提纲挈领式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是否有层递性,问题是不是直指教学的核心,这都会直接决定课堂的广度与深度。学生答问时肯定会比较粗浅,缺乏深入性与系统性,教师如何逐步引导,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这也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二)课堂的四“度”:温度、适度、广度、深度

一堂出彩的课,一般要能够合理呈现出这样四个度:温度、适度、广度、深度。温度即通过教师的言行举动,能看出教师对文本和学生的喜爱,教师讲课的热情很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很高,整堂课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都极为和谐。适度指教师在处理文本时,教学重难点的选取要适度,课内知识与课外延伸要适度,难易要适度等等。同时课堂还应该要体现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要课外拓展,旁征博引,同时更要鞭辟入里,由表及里,这就能使课堂既有广度也有深度。

(三)课堂的三“动”:感动、激动、冲动

特级教师李秉康老师认为,一堂真正成功的课堂,要能使学生的情感有一个由感动、激动到冲动的变化过程。即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探究,能触动学生的心灵。首先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通过知人论世等方法,深入理解领会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获得感动。然后再通过披文入理的分析,点燃细微处的情感,烛照文本的内核,将文本中作者的情感升华为学生自我体验的情感,从而获得生命的体验与人文的熏陶。

(四)课堂的四“唤醒”:唤醒文本、唤醒作者、唤醒教师、唤醒学生

越是经典的文本,越是经受住了长时间的淘洗,所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本必然留有时间覆盖的厚厚的尘土,要消除文本与我们的隔阂,必须要先唤醒文本。唤醒文本即深入文本,挖掘文本的精要,探究文本的内核。而要唤醒文本,要使读者获得相同的体验,也必须唤醒作者,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的创作风格,他的独特的思想等等。当然,课堂还得唤醒教师与学生。课堂要能够看出教师对文本的探究欲望与热情、喜好,教师对文本要有感动、激动与冲动的情感。

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说过,好课就像登山。登山可以使人体力得到锻炼,眼界得到开阔,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好课也应该使人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熏陶,人格得到提升。虽然笔者自己的课堂离“好课”的距离还很遥远,但正如司马迁在评论孔子时所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虽然我们的课堂目前还不能达到这么完美的境界,但我们至少可以向往,可以不断地努力,不断地靠近,使自己的课堂越来越蕴含文化,越来越富有生命。

浙江省慈溪市慈溪实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文本情感语言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语言是刀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