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将读写有效结合

2011-08-15班晓华

中学语文 2011年15期
关键词:读书内容作文

班晓华

如何将读写有效结合

班晓华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两个方面,两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读写能力乃至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本文论述了读写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

阅读 写作 读写结合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语文教育也是历时久远,先贤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就写作方面,有着广泛的共识:读写结合是作文写作的一条规律。

程端礼曾将读书与作文作过形象的比喻:“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扇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用。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而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读书是识模过程,作文是“随模铸器”,将自己所写的内容按照模型的样子“灌入”,文章即可成。

至于欧阳修“未尝顷刻释卷”的事实,白居易读到“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的程度,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读写必须结合。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实践。

然而,现实却让很多语文教师无奈,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是因家庭经济拮据,就是因教育引导不当,抑或是因兴趣不够,所读之书少之甚少。甚至连一本名著都没认认真真地读过。即使在那些学习特别用功的学生中,有的除了语文课本就再没读过其他课外的书本(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有的学生也仅仅读武侠、言情之类的书。

读书尚未“破万卷”,何谈“下笔如有神”?

中学了,老师告诉学生:“记住,必须读书,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写作的前提和保证。不读书,别指望写出好作文。”然而,这句话是多么软弱无力,除了上述原因外,学生哪还有时间读书,八九门课程早已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资料都做不完,哪有时间哪有耐心去读课外书,为了中考的40分,高考的60分,丢掉其他,那不是因小失大?即使理解了读写结合的道理,也是不知怎样去做 (尤其高中阶段)。怎么办?有没有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一矛盾呢?

解决矛盾的关键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有用的书本知识,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熟读一本书。即熟读一本好书,特别是名著

名著是岁月流逝久经验证的经典之作,其内容充实,思想深厚,人物丰满,形象生动,艺术精湛。它是一位位大师心血的凝结,知识的积累,智慧的闪观。阅读名著,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都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依自己的兴趣,选取一本精读。初阅,看情节;二阅,看人物;三阅,析思想;四阅,品语言;五阅,品意境……每次选择不同侧面逐一欣赏、学习。苏轼也有类似的读书方法,称为“八面受敌”。他指出:“读一本书,我们可以尝试这样进行:每读一遍,只从一个中心意思去探求它掌握它……每读一遍,关注一个方面,这个办法可能有点笨拙,但往往能有较大收获,日后对这本书各方面的问题和需要都能应付。”(《又答王痒书》)这有点像兵家讲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读通,读懂,读精一本书远远超过泛泛地读十本、二十本书。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无论哪部作品都博大精深,使多少代人爱不释手。对中学生来说,刚接触有些不懂,教师可以适当引导点拨,坚持几遍阅读,并参阅一定地研究资料,所悟所获定然是丰厚的。

当然,只停留于阅读还不行,还得尝试写作。围绕著作或摘抄,或写心得,或改写,或评析,或摹仿……以多种形式将读与写结合起来。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可以这样欣赏:“我看见西子浣的涟漪,望见貂禅戏水的波澜,听到红拂袖水的誓言,闻到虞姬临江的哀叹。水边的女人永远带着那一份无悔,保护着那永不失去真彩的灵动。‘汝’,于是我想到你——黛玉。水做成的女人,宝玉如是说。”

可以这样评价“当她在枝头盛开时,毫不掩饰,纯真透明,肆意地展示着自己的美,当眼泪已尽,回归天界时却也是一瓣花,魂消魄散。她的一生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

可以由林黛玉的执着联系现实,谈个人与社会的问题,可以由林黛玉的结局谈悲剧的意义,可以用想象的画面再现作品不曾细致描绘的情节,用书信的方式表达不曾告白的真情等等。有一个林黛玉就可以尝试若干角度写作,加之《红楼梦》人物众多,笔法超群,定然有颇多收获。

表面上看,一本书给予人的是有限的,实质上,一本有价值的书是挖掘不尽的宝藏,在这,不需要同学们有多么透彻的研究,多么明确的见地,只要收获即可。

二、了解一个人。了解一位名人

我们可以了解很多人,但这里要求是深入了解一个人。首先,他有过人之处,可做表率,值得我们学习。其实,可以从各个领域去了解他,如从其生平、成就、习惯、爱好、思想、性格、为人、修养等不同侧面着手,阅读一些有关他的书籍(最好是传纪)。

了解一位名人,自然要写他。如果是历史人物,可采取再现历史画面、与古人对话、人物事件想象加工、点评历史人物等形式加以写作。尤以再现历史画面,刻画人物细节,表现人物个性为最,因为这最容易打动人。

如鲁迅先生,有人写过他的故乡,分析过他笔下的人物,探讨过他的胆识,他的个性,他的精神,关于他,是永远说不完,说不够。如果了解鲁迅先生,无穷的角度会启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和冲动。

了解一个人,不可静止地看待他,应联系实际,全新的认识他,这很关键,唯有此,写起文章才有话可说。

三、进行专项内容的读书积累

专项内容的读书积累,就是对书本中具有相通、类似、相近的文学或历史知识、哲学理念等进行归纳、总结,有目的、有系统地积累。运用读书笔记的方式,可选用卡片或笔记本归类收集。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比较系统地积累一些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内容,由于是专项积累,因而目的性强,收集较快,内容较丰厚,记忆也高效。缺点是需长时间做,翻阅的书籍也较多。不过,如果要是准备在这方面积累的话,先制定目标,制定出筛选积累的项目。如历史人物类:刺客系列、贤主系列、庸君系列、杰出人臣系列、英雄士侠系列等;历史事件类:以少胜多战役系列、水战系列、农民起义系列、亡国系列、建国系列、改革系列等;文学人物类:命运坎坷之文人系列、文人兼政治家系列、隐士系列等;文章类:写景系列(雪、春):抒情系列(喜、怒、哀求、、乐、悔……)等。类别定完,就可寻类觅踪。不过,在阅读过程中如果看到有想记录下来,又没有事先归类的,可就其特点新拟类别。根据类别去阅读,省时也省力。先从最易找到的做起,逐一增加,坚持下来,就是不小的收获。

如果平时有一定的积累,就试着找准切入点写作,将积累的专项内容用自己的观点、感受、情感抒写出来,你会觉得大有趣味。

专项内容的读书积累,也有利于历史的学习,还可提高我们的人文修养,也是一举几得。

当然读书是自觉过程,带有功利性的阅读将阅读过程程式化,使读书变得有点教条,失去心灵的体验,情感的愉悦。但随意的阅读,往往让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快体会到读书的巨大能量,有的还会误入歧途,走很多弯路,失去兴趣,甚至方向。中学生阅读还需恰当的引导,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时地点拨,用运恰当的方法找到读写结合的契机,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读书内容作文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主要内容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