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及途径探索
2011-08-15易昌隆
易昌隆
“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及途径探索
易昌隆
高中语文新大纲对学生的名著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开展名著阅读的意义,阅读的途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名著阅读 阅读现状 现实意义 途径
高中语文新大纲规定: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又在附录中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20部,这表明强化课外阅读(尤其是文学名著阅读)的趋势不可阻挡。但目前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文学名著)数量、质量不容乐观。因此,文学名著阅读活动的开展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一、名著阅读的现状堪忧
对于学生名著阅读的状况,我校高中部语文学科曾做过一次调查,结果令人吃惊:喜欢看但没有时间看的占50%,太长了、看起来很吃力的占20%,主要指《红楼梦》、《三国演义》;太难了看不懂的占5%,主要指一些外国名著,尤其是俄罗斯作品;其他占一小部分,选择很受欢迎的仅占15%,且大多是女生。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读名著,这其中的确蕴藏着不少令人沉思的问题。
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课外阅读极少,视野狭小,知识贫乏。学生在阅读中明显存在三大问题:急功近利——为了应付考试;浮光掠影——为了获取信息,阅读一些短、平、快的“文化快餐”;轻松愉悦——为了消遣,阅读娱乐性强的书刊。由此可见,名著阅读已经走入低迷的峡谷,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的关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这就是我校语文组同仁不懈探索“名著阅读”这一课题的现实背景,该课题于2008年秋季成功申报教育部规划课题 “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研究立项,并正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二、开展名著阅读的意义
开展名著阅读,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经典的重要意义。青少年正处在认知世界和素质形成的时期,名著阅读对其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自身发展。
1.从人文关怀来看:经典名著是过去文明汇聚和交流的见证,也是未来的记忆和希望的表达,更是反映一个社会生活的缩影。其基本价值体现在文化传播、社会教育、历史借鉴和人类研究、鉴赏上;经过了历史的筛选,最经得起揣摩和消化;是历代圣贤名士的智慧精华,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浸染着国人的风采,这些书已然成了国人的文化象征和精神食粮。
2.从语文学习本身来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高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实施建议里明确指出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世界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于经典之中,我们可以从中精选出数十百篇以作代表。如能熟透这数十百篇,则文字自在其中,文法自在其中,文艺自在其中,思想自在其中。再次,学生天生直觉能力极强,只要有千百句语句常在口头绕心头转,久而久之,自能融会旁通,进而应用自如。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题考题规定的十个人物是:孔子、苏轼、鲁迅、曾国藩、霍金、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语文教学必须与大量的经典阅读与赏析结合起来,否则,不论你做多少答卷,填多少题卡,也是很难学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更不用提人文关怀了。所以,大量而有效的经典名著、名篇的赏读,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前提。
三、探索名著阅读的多种途径
1.合理安排时间
在不影响学生课业的情况下,将机械的抄写作业尽量压缩,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每天争取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有计划地阅读名著。对于名著不能平均施力,一段时间攻读一本,不能贪多求快。
2.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
教师和家长帮助学生选择好适合中学生的名著。选择的依据不应该仅仅是“为了高考”或者“有助于学习语文”,应该多从孩子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能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书籍。帮助孩子选择名著需考虑因素应包括:一是学生年龄,高中生与初中生生理心理的成熟度不同,他们读的名著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初中生可以读充满奇幻想像的《西游记》却不适合读笔触沉重的《红楼梦》;二是生活经历,比如离家求学的人容易接受关于亲情的作品,如《简爱》;经历挫折的人对反映苦难、揭露现实的作品往往有共鸣,如《复活》、《茶花女》;三是阅读水平,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目的、境界层次和阅读水平,可向学生推荐不同的阅读书目。对阅读水平高的,向他们推荐外国作品、鲁迅作品、《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对阅读水平一般的,向他们推荐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钱钟书的《围城》等。这样做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水平,学生乐读,各有所得。
3.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对课内阅读要以精读指导为主,对课外阅读以泛读指导为主。泛读时可以指导作一些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阅读心语,让学生注重课外积累,多一些成就感。
常用的阅读方法有多种: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圈点批注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教师要根据书籍的特点指导学生选择有效的阅读方法。对长篇小说宜选用跳读法和提纲挈领法;对于短篇小说宜选用精读法和圈点批注法;对诗歌、散文宜选用朗读法和谈心得体会法;对知识性文章宜选用精读法。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要指导有方。
4.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积累方式
积累是课外阅读的首要任务。在课外阅读的积累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把好的文章或段落背诵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做摘抄,如把优美的词句、语段摘抄在读书笔记上并写上点评或心得;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圈点批注。教师不应强求学生统一用某一种或某几种积累方法,而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积累方法或几种积累方法结合,让学生在自主积累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收获。
5.进行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在交流中,可以互相合作,利用各种途径查阅资料,可以互相探讨与交流,最大限度地激发成员的智慧,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讨、交流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扩大信息和思维的容量。同时,提供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交流阅读心得,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如故事会、朗诵比赛、读书报告会,演课本剧等形式,读书交流会可半月举行一次,可采用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形式。交流前,根据需要定好话题,学生提前作好书面或口头准备。如阅读《三国演义》可举行以“我最喜爱的三国人物”为题的读书报告会,也可举行以“怎样看待三国人物的‘智与勇’”为题的读书辩论会。课外阅读中的合作与交流,满足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需求,为学生提供了传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同时还使那些原本没有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场”的影响,产生共鸣,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使学生获得共同的发展。
总之,在开展课题“名著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实践二年,收效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读了大量名著,人格修养和审美情趣大大提高,知识储量大大增加,领悟鉴赏力不断增强;学生写作水平整体提高。我们不由得要深情地说:我们的课题研究虽然可以结题,但名著的开发与阅读将继续进行!努力引导学生认识名著、走近大师,让大量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经典融入学生成长的骨髓,植入学生渴求的灵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福建省德化三中。